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574|回复: 0

仲跻清:对有损子路形象的《论语》注释的纠正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163

回帖

368

积分

廪生

积分
368
注册时间
2009-11-1
最后登录
2012-4-5
发表于 2009-11-2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对有损子路形象的《论语》注释的纠正
仲子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仲跻清
2004年3月15日

[编者按:这是一篇富有新意的文章。此文一反《论语》注释中的错误注解,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子路的偏见,历史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考证了子路的言行,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个重要突破。去年4月,作者仲跻清先生在河南濮阳《中国首届子路学术研讨会》上,曾就这几个问题发表了意见,后经整理,写出了此文,这是对孔子的大弟子仲由研究的重大贡献。现将此文刊出,以正社会视听。]

仲子圣门高足,位列十哲,忠孝双全,闻过则喜,闻善则行,义必为、危必拯,他是实践孔子德治仁政思想的光辉典范。他护孔周游,圣道干城,有了他的保卫,孔子才能“恶言不闻于耳”他无私无畏,冰雪肝胆,率直坦荡。一部“论语”中,一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仲子呼之欲出,真是可范、可敬、可亲。由于历史的偏见,时代的局限,和某些典籍中不适当的注释,因而造成了对仲子不公正的评价,也有损于其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应当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给予纠正,恢复其本来面目,还一个真实的仲子。

一、如何理解“无所取材”的问题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是说孔子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到处碰壁,认识到通过入仕治世的途径,德治仁政的理想难以实现,便非常感叹地说:“我的道理如果行不通,就坐个大木筏,飘洋过海,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见状又感慨地说,“仲由啊,你的勇敢精神超过了我,但是哪里有做那样木筏的材料呢。”这里既表达了孔子坚定的信念,以表现了仲子对孔子的忠诚,也体现了孔子对仲子的无比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他的只有仲由。虽然有为布道而乘桴于海的壮志,但哪有那样的材料(无所取材),这样解释是顺理成章的,也符合当时的语言背景。可是《论语》的注释中,把“无所取材”释之为:“仲由,除了好勇过于我,别的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了。”这个解释既不顺理,也不合清,这无形中大大地损害了仲子的形象。

二、如何理解“升堂入室”的问题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末之入室也。”即孔子说:“仲由弹瑟,怎么到我这里来弹呢?”孔子的学生对仲由弹瑟的声调不够喜欢。孔子说:“由么,弹瑟的声调已经不错了,只是技巧不够精深罢了”。从这段话的语言背景来看,孔子谈论的只是弹瑟技巧问题,不是论及他的思想和学识的深浅。可是在《论语》的解释中却广而概之,把仲子的学问道德,说成仅仅达到“升堂”的程度,还未达到“入室”的高度,这就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仲子一生的实际。他二十二岁,委质圣门,跟随孔子,保护孔子,追求真理。他的忠、他的孝、他的仁、他的义、他的勇,他和孔子的真挚友谊,他对孔子的特殊贡献,有谁能与之相比,他的学问道德如果仅仅为升堂,那又有谁能佩得上“入室”呢!这种解释是以偏盖全,不公正的。按照日本著名学者井上靖的说法,根据仲子的生前表现,孔子弟子的排列顺序应为仲子、颜子、子贡……,这是比较实际,也是比较公正的。仲子在孔子早期的学生中比颜回的父亲,曾参的父亲影响要大得多,护卫孔子的作用要强得多。他“三善治蒲”把孔子德治仁政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对孔子的忠诚和对儒家思想的实践,又有谁可比呢?

三、如何理解“片言折狱”的问题

《论语》中说,子曰:“片言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即孔子说:“用精炼而准确的语言就能判明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一向诚实守信,不自食其言。有的人把“片言”,解释为“单方的语言”。这就失之偏颇了。“片言折狱”是孔子对仲子善政明断的美誉。如果只听单方之词,偏听偏信,岂不是昏官吗?哪里还是赞扬?乾隆皇帝赞扬仲子“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足以看出他处理政务的果断与干炼。听完双方的诉说,能从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剖析案情,必须具有果敢、干炼的才能,方能做到。仲子三年治蒲、孔子“三称其善”。其中之一,就称赞他明察以断”。如果只听单方一词,能明察以断吗?宋理宗绍定三年御制赞中说:“升堂惟先,千乘惟权,陵暴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这里“折狱言简”,“言简”即是“片言”。对于“片言”一词绝不能解释为单方语言,而应解释为“准确而精炼的语言”。

四、关于仲子的“野”

《论语》中有两处谈到仲子的所谓粗野的地方。其一,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其二,“柴也愚,师也辟,由也喭(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还有几处孔子没有直接说仲子“野”,但是也很不高兴。“子见南子”,“应公山弗扰之召”,“推荐子羔去做费宰”,“陈蔡愠见孔子”等场合,由于仲子的当面批评,引起了孔子反感和不悦,因而遭到孔子的怒斥和训教。《孔子》电视剧中也把仲子的形象塑造成了一介武夫,纠纠行行,四体发达,头脑简单。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更曲解了孔子的意思。其理由是:

首先,仲子好勇尚义,重义轻生、性格爽直、快人快语,这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也是最令人可亲敬的地方。其次,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仲子敢于批评孔子,有时当面追问,反问或直接批评,弄得孔子下不了台,即使圣人有时也要顾及脸面,为了掩饰窘态,也会强词夺理,才说出仲子“野哉”的话!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得出仲子粗野的结论。况且,对“上可犯之,勿欺之”的直陈诤谏的行为,更是难能可贵。

其三,仲子随着知识的长进,已逐步克服了性格的不利方面(即喭),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勇的典型。他早年英强恃勇,“冠雄鸡佩,凌暴孔子”,但一旦委质孔子门,虚心求教,忠心耿耿,勤学多问,极力发扬个性的长处,成为圣道干城。为季氏宰时,深得其主信任,“勇堕三都”,身为前线指挥,办案明察以断,片言折狱;三善治蒲,善政为民,这岂能是粗野之辈所能为之。

其四,实践证明仲子对孔子“必也正名”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仲子不同意只有读书才算“为学”的看法,也不无道理,不能认为是轻视学习。毛泽东同志不是很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吗?其五,“教学相长”,“当仁不让其师”,这是孔子所提倡的。这方面只有仲子做得到,做得好,因而才进步快。如果把敢于提问,大胆发表相反意见的人认为粗野,那才是世俗之见呢?我们认为真正的仲子应该是文武兼备,具有儒将风范的人物形象。位列十哲,忠孝双全,百世之师,万代敬仰,岂可以“野”而盖之。

五、关于“死不免冠”的异议

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先后有十年。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卫国社会比较安定,卫出公较为开明;但父蒯聩流亡在外,为争王位,挟持卫国的重臣孔悝,与其子争位,造成内战。当时仲子是孔悝的家臣,为平阳邑宰,在国难当头,主人被困的紧急时刻,他放弃了明哲保身的做法,坚信“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仰,奋不顾身,报国救主。在寡不敌众,身受重伤,帽缨击断,自知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他大声疾呼:“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结好帽缨,整好戎装,慷慨赴难,英勇就义,被敌人砍为肉酱,这就是有名的“结缨遇难”。他把仲子的重义轻重,好勇尚义的品格升华到极点,可谓忠义仁勇,何等壮烈,何等感人。有的人竟把他说成“迂腐”的举动,意思是说,临死时还要戴正帽子,实为多余。依照这种说法,江姐临刑前整好戎装,从容不迫,也是多余的迂腐行为了!大丈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死有何憾,死要死出个人样来。绝不能把“君子死而冠不免”,说成是“迂腐”之举。

在孔子的弟子中,他的德行和才能表现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突出的,特别是他率直坦诚的个性,求真务实,敢于直陈的正直的人品,最令人可敬可亲。仲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后人赞扬他说“结缨兼负米,宇内此完人;碧血千秋泪,白华一代春”,实不为过。仲子不是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人,仲子是义必为,危必拯,重义轻生的人。仲子不是亦步亦趋的人,仲子是敢作敢为,在圣人面前敢说“不”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的深入,对仲子的认识将更加深刻,仲子的美德,必将得到更好地发扬,仲子形象拂去微尘,将更加完美,更显光辉。

[注:此文原载华风仲子研究会出版的《仲子研究》(第四期)总62期,2003年12月30日。仲子研究会的联系电话为:0452--33268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5-5 08: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