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505|回复: 3

【转帖】谈鬼说神话子路

[复制链接]

1009

主题

4036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649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4-27
发表于 2011-8-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季路(即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还没有侍奉好,还谈什么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孔子回答说:“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季路(即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古人每到年节,都少不了祭祀鬼神和祖先的活动。孔子对于祭祀是很看重的,认为这事关礼仪,大意不得。但是对于祭祀的对象鬼神,孔子却别有一番看法。在他和子路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些端倪。中国人的鬼神观念由来已久,先民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进而派生出名目繁多的天地神,这是很自然的认识论问题,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而且通过对古代历史上鬼神问题的梳理,可以发现先民们在最初的人神关系中,可能并没有生死相隔、人鬼殊途的观念,我国的人神观念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第一阶段:民神不离不杂。“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第二阶段:民神混杂。“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第三阶段:绝地天通。“(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第四阶段:神道设教。“(程伯休父)宠神其祖(指重、黎),以取威于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大意是说,最初人神相互融合,彼此亲爱。后来,颛顼帝派大臣重、黎将天地间的通道断绝,从此神被高高地供奉起来,成为人膜拜的对象。在夏、商、周时代,由于人们认识的变化,鬼神观也在发生变化。“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一向标榜“吾从周”的孔子自然选择“敬鬼神而远之”。他告诫子路先要学好“事人”,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样,生死问题也是人之大事,但迄今无法获得圆满的答案。孔子主张先把“生”的事做好,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就行了,何必杞人忧天,太多地关注我们无法解答的问题呢。这番对话表现出孔子注重“人事”,珍惜现实人生的人生观。这在鬼神崇拜盛行的春秋时代,孔子对鬼神、生死所持的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可见,孔子虽然他并不公开否定鬼神的存在,而是持一种“存而不论”的怀疑主义态度和“不语怪力乱神”的回避策略。孔子的这种怀疑鬼神、关注现实、积极用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士大夫大多不谈鬼神,不信宗教,关注现实,积极用世。任何宗教,无论外来的还是土生土长的,都无法对中国的主流文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种对宇宙奥秘、生命本质的大问题不予深究的阐释方式,也使中国哲学往往止步于生命哲学或伦理学。

    子路不愧是孔子的爱徒,他积极用世,并以孝行著称,二十四孝中就有他“百里负米”的故事。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为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孔子不关心鬼神的事,偏偏有人关心。以贤能著称的汉文帝召见才华盖世的贾谊就问起了鬼神的事。为此,李商隐大大的不满,赋诗抱怨汉文帝轻慢人才:“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孔子重视祭祀,对鬼神的祭祀当然不可忽视。但是,孔子并不是为了亲近鬼神,他更多关注的是祭祀的礼仪是否符合伦理纲常,体现出以周天子为主宰的天下大道。

    “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什么孝敬鬼神的问题了,这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一个基本态度,从众多的资料来看,孔子好像是不信鬼神的,他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强调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鬼神就不必多提。究竟有没有鬼神?所有的宗教好象都承认有鬼神。但各个宗教承认有鬼神的理论却不尽相同。唯心哲学也承认有鬼神。但唯物哲学是不承认有鬼神的。科学家们不反对有鬼神,只是保持怀疑的态度,爱因斯坦最后信了上帝就是一个例子。科学界对这门科学的研究有“灵魂学”、“神秘学”,并且运用科学仪器,如红外线照相机等,企图来证明灵魂的存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发现,如人体会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人坐过的地方,当人离开后七八个小时再用特种照相机还可以照到人的影子,不仅如此,认为植物同样也有知觉和感情。如果有一天科学界的灵魂学能够以科学方法证明灵魂的存在,那时人类的文化要起非常重大的变化。欧洲宗教过去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实际上鬼神的观念就是中国过去的宗教思想。所不同的是把祖先的亡魂与鬼神混在一起。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认为应先把人活人做好,然后再研究鬼神的问题。如果连人都没有做好,还想去了解鬼神的事那就太远了。“天道远,人道迩。”天道是形而上的东西,太深远了。人事是浅近的,人活着作了一辈子的人,对于人的事还没有研究透澈,何必去谈那么远的天道呢?这儿,孔子也是认为依学生们现在的程度还达不到,所以答复季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说,对于人事问题还没有做好,就不要去讨论鬼神的问题了罢。“敢问死?”季路问人是怎么死的?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说“未知生,焉知死?”你是怎么生的,知不知道?生的问题你是不是真的搞懂了吗,如果连生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那还去问死的问题干什么?事实上,生人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哲学上对于医学界的解说并不满意。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的,外婆是外外婆生的,但推溯上去,最初的那个人又是怎样来的?这还是个问题。人究竟怎样死的?为什么要死掉?以哲学眼光来看人生,宇宙是玩弄人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简直在玩弄万物,你既然把人生下来又为什么要让人死掉?这是多遗憾的事啊!《易经》认为,世界始终都是在变化中的,而它的变化又始终是不圆满的。《易经》从“乾”“坤”两卦开始,最后一卦却是“未济”,“未济”也就是说没有结论,《易经》认为任何事都没有结论,那人生有结论吗?“盖棺论定”并不是结论,重新定论的多的事,所以人死了也是没有结论的。宇宙最后是会毁灭的,毁灭了又会新生,也没有结论。人生是一个没有结论的人生,而这个没有结论的人生永远是缺憾的。佛学的“娑婆世界”,就是指有缺憾的世界。如果圆满就真的结束了。为什么吵吵闹闹的夫妻反而可以白首偕老,台一切都好必有缺憾,不是没有儿女,就是一人早死。太阳出来了又何必落下去?如永远有个太阳,连电灯都不必要岂不好!上帝造人是不是造错了?为什么把眉毛长在眼睛上面,要是长在指头上,那不就牙刷都不必买了。真是个缺憾的世界,然而缺憾的世界必然就有缺憾的人生。花开得那么的好,又为什么要谢呢?人生活得那么好,又为什么要死了?为什么人都有鼻子、嘴巴、眼睛,可世界上却找不到一个完全相同的人呢?《庄子》说:“不亡以待尽”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在等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一个婴儿的降生,那不是生,而是死亡的开始。曾国藩晚年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什么意思?只有缺憾,不求圆满。邵康节(宋朝哲学家)和程颢、程颐(理学家)弟兄是表兄弟,和苏东坡有往来。但程颢、程颐与苏东波意思很大。一天,邵康节病得很重,程颢、程颐前去照顾,这时外面也有人来看望邵康节,此人确是苏东坡。程颢、程颐知道后就让吩咐不要让苏东坡进来。此时的邵康节,是躺在床上已不能说话了,他就举起一双手来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颢、程颐兄弟开始不懂他作出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后来邵康节喘过一口气,说:“把眼前路留宽一点,让后来的人走走。”说完这话就死了。你看,世界本来是一个缺憾体,又何必不让人一步走路呢?只要活着的时候好好活下去,尽到活着的本分,先把人作好再说罢。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而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看看他的这些学生,很开心。但孔子再看看子路那样子,又说了一句:“你看像仲由这样子,只怕不得好死吧!”【闵子侍侧,訚訚(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如也;子路,行行(行行:刚强的样子)如也;冉有、子贡,侃侃(侃侃:说话理直气壮)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从相关资料看,子路尽管是一个非常刚强的人,但在孔子眼里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感到高兴,但他又像长辈一样不放心每一个人,尤其是不放心子路,因为他太直了。“闵子侍侧,訚訚如也”,闵子,就是闵子骞,是个有名的孝子,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之一,他讲话温和,有条有理。看一个人头脑够不够精细,不一定要看他的鼻子、眼睛,只要听他讲话就会知道(曾国藩《冰鉴》)有些人有条有理,有些人说了半天主题还没有讲出来。一个人处事有没有条理,在言语中就可以看出来。而闵子骞在旁边是“訚訚如也”啊。再看看子路是个什么状况?他是“行行如也”。什么是“行行”?司马迁写《史记》时自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光是读书多不是学问,还必须要行万里路,进行考察、观察、实践才是学问。但这儿子路的“行行如也”不是如上面所说的那个“行行”,大概是象有些人一坐下来就抖那个“二腿”一样,人要坐就是坐,睡就是睡,坐有坐相,睡有睡相。可子路是没走相,没吃相,总之子路很可能是什么相都没有的人。再看看冉有、子贡两个人,是“侃侃如也”,“侃侃”是气度大,很潇洒。最后孔子又说了:子路将来是不得好死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也许,孔子在这儿是句玩笑话,但结果还是让孔子猜对了。子路后来在卫国的一次政变中战死,但他死得非常光荣。他为了赶回为卫国平乱,身受创伤,然后整肃衣冠,端坐而死,尸体绝不倒下来。像这些人,以致敌人的将领都对他崇拜万分,为他立祠建庙,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只要人品好,有如忠义,死了以后就可以为神,许多庙里面所供奉的神,就是这一类人的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回帖

385

积分

廪生

积分
385
注册时间
2011-8-14
最后登录
2023-10-8
发表于 2011-8-27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仲磊转载的《谈鬼说神话子路》而言。一个人的家庭决定自己的出身,出身决定学识,学识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其实一个人的命运99%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的1%是遇到贵人相助或“天上掉馅饼”的运气。先祖子路“百里负米”是因为他出身贫寒,更知道父母养育自己不易,当以相报;卫国有难,先祖挺身而出,也是为了知己知遇之恩,这些是用行动做出来的,也是命运。作为后人的我们,应当继承先人的精神,知恩情,会感恩,有行动。让自己的命运多一点闪光,少一点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553

回帖

3820

积分

进士

积分
3820
QQ
注册时间
2009-11-4
最后登录
2024-4-1
发表于 2011-8-27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发言,值得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75

回帖

1714

积分

贡士

积分
1714
注册时间
2020-9-11
最后登录
2023-10-6
发表于 2011-8-2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是本网发出的第一篇既是哲学问题又有科学问题,又有社会问题的文章.值得为之鼓掌!

可能是出于篇幅的原因,展开的不是非常到位和深入.有的地方可能还有欠缺的地方.望磊子能继续研究探讨.

只是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4-27 07: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