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735|回复: 0

可爱可敬的孔门弟子之——子路(转载)

[复制链接]

98

主题

666

回帖

3907

积分

进士

积分
3907
QQ
注册时间
2009-11-3
最后登录
2012-8-23
发表于 2009-11-5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子曰:道不行,乘桴fu(古代交通不发达,把一根大木头中间挖空,就乘桴了。)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仲由,字子路。武功好,是弟子中军事成就最大的,有统帅之才。)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无所取材并不是说没有什么可取之才,实际上子路虽然脾气暴躁,做事冲动,但品德特别好,武功也好,为人侠义,重然诺。这里的意思是,因子路听了孔子的赞扬喜形于色,所以孔子给他泼点冷水,说他无所取材,让他不要骄傲。)

(仲由,(前542—前480,孔子卒于前479)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之野人。即今山东平邑县仲村人,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为人伉直鲁莽,果烈刚直,好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以政事见称。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问询而逃。子路在外问询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pi尽裂,严厉呵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候”。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子路伉直好勇,但其好勇又与一般的逞勇好斗有所区别,他的好勇里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重友朋、讲义气,以及在卫国动乱重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从而为国家冒死拼杀殉道尽忠的舍生取义的精神,都与其伉直好勇的性格息息相关。子路自师从孔子后还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卫,由于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因而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子路不但性伉直,其为人也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诺言。子路说话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断狱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面之辞便可断狱。对于子路的重言诺,孔子亦有评价:子路“无宿诺”,也就是说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因为对子路了解至深,所以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坚信当穷途末路漂泊海外的时候,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除了人品优异之外,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里提到他同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思是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去做管理的长官。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断干练,不拖泥带水,从政不成问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言子路已经具体做臣僚的素质了。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俚的邑宰,可以说子路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在与孔子相处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的提出批评和反驳。《论语.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便欲前往。)对孔子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么能到那里去呢?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还有一次,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的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pao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但是子路认为,乱臣贼子或者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做官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从《论语》的记载中也可见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这一段对话发生在他们两个在一起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的反映两人只见的关系。子路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还有一件事也反映出子路和孔子的不寻常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子路跟孔子之间,不简单是师生关系,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还有其他的管理人员。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情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像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的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规则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是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子路的故事1:子路受教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zu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翻译: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实受益良多。”

子路的故事2:子路尽力 负米奉亲 亲没仕楚 叹不及贫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li藿huo 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栗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翻译: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有一回,当地粮价飞涨,家里已经没有糊口的粮食,但他听说有个地方粮食便宜,却在百里之外,就独自离家步行到那个地方买了米后又扛着米袋赶回家,供父母享用。(为了纪念仲由,仲由故里仲村的村名由此而来)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以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也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分别的。

子路的故事3:仲由路边难师

据《史记》记载,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口渴难忍,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仲由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三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

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倒,不禁叹曰:“神通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到您却当真了,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

(子路  2007年10月18  深圳商报  作者 竺均

杨绎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写到读《论语》之趣。现在市面上解读《论语》的书多,杨绎先生喜欢《论语》,却是因为觉得“最有趣”,因为“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她说,钱钟书曾问她,“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杨绎也是这样想的。

因为子路很有才能,又最真率,最忠诚。孔子禁不住要称赞子路,子路听了夸赞会喜形于色,孔子又立即训斥一番,给他泼点冷水。有此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可是孔子接着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读“子路闻之喜”这句,如晤其面,可以想象子路有多真率、可爱了。孔子对其他弟子很有礼,对子路可以“任性”些,要赞要弹,都直接说了,不必太在意方式,不必计较进退,这是子路的真率和忠诚得来的还馈。子路对孔子也很随便,“甚矣子之迂也”,跟老师没大没小的说话,有时就好像无礼似的。孔子出于礼节见了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子路也满脸不高兴。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也说孔子很喜欢子路。因为子路虽然脾气暴躁,做事冲动,但品德特别好,武功也好,为人侠义,称子贡和子路是“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怕听孔子讲话,因为怕听了做不到,有愧于为学。这庶几合乎孔子关于君子重然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的教导了。

张元济先生早年写过一篇《中华民族的人格》,现收在诗文集《读史阅世》里。文章列举古代十余位仁人志士,也有子路。事迹是《左传》记的:子路在卫国做事,卫国变乱,人皆走避,子路此时是在外的,闻讯后却逆行返城。途中,有同学子羔喊:城门已关闭,不要回去了!到城门口,守门将官公孙敢也拦住:不要再进去了!都没能拦住子路。子路只是说,“食焉,不避其难”,“利其禄,必救其患”。他便明知凶多吉少,也认为应该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应该见危授命,临难不避,因而力战而死。临死且说:“君子死,冠不免”遂结缨端坐而死。死得从从容容,堂堂皇皇,正正大大。孔子听说卫国乱了,就说:“由也死矣!”他人尚会避祸,子路必是死了!孔子知人之深,真的是有预知的痛心啊。

孔子了解他的学生,曾教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以子路刚勇忠义的性情,早说过他“不得其死然”。子路果然死得很惨烈很悲壮。杨绎先生说,孔子当时跟众弟子在一起,是说了一句笑话,“孔子如果知道子路果然是‘不得其死’,必定不忍说这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5-5 06: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