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仲子

《论语》随笔之四
本帖最后由 仲崇民(仲浅) 于 2012-11-12 13:38 编辑

四、孔子为什么要带仲子一人出国?
《论语•公冶长篇之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感觉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文化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有如仙山琼阁,可望而不可及,再之弟子们也不愿跟他再受穷受苦,一个个便离他而去。有的离开鲁国去做官,有的独自传播儒道,还有的隐居山林、退归乡里,不问世事。所以他感叹地说,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世界变了,大家都现实,对于文化没人讲究了,还是出国吧!——这个出国,不比现在是件好事,那时出国是很痛苦的,海外都还没有开发,完全是原始状态,那是去受罪。他当时还不是坐船出国,而是乘桴。
    古代水上交通没船,把一根大木头中间挖空,做成“桴”。当时江南一带是用木筏、竹筏;在北方多半用桴。他感叹地说,万一自己在中国无法传道,无所作为,那只好做个独木舟,到海外野蛮的地方归隐,默默无闻以终此生。到那时候,唯有子路一人能跟我一块走了。子路不但武功好,并且还有勇有谋,是弟子中军事成就最大的,有统帅之才,有治政之才。子路在旁边听了老师这句话非常高兴,好像孔子马上就准备出发的样子。孔子又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我,跟随我能使我有安全感,但是,我们穷困潦倒,饭都朝不保夕,那有钱去买做桴的材料。
     从这里我们清楚了仲子与孔子的关系,更了解仲子的高尚品格。他在孔子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始终如一。他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一诺千金,好学知耻,勤政爱民,德才兼备。他以其突出的个性,高尚的道德,终身事师,捍卫圣道等等,赢得了当时及后世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我们学习他做事、做人的原则和方法。当今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潮正在蔓延。讲物质利益、讲金钱的多了,讲理想、讲道德的少了,有些人们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全社会提倡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仲子文化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先人的光辉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必然会在倡树良好社会风尚、强化道德约束、推进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面对仲子这样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有传承、发展、创新,吸取其精华,拓展其外延,赋予它时代的特征,创造性地发挥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文化基础。这更符合在党的"十八大"上胡总书记的报告精神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
学习了!
回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