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仲子

[转帖]仲由颜回之比较
  • 1# 仲磊
  • 112882010-3-18 00:00

      作者:梁士奎,泗水县仲子文化研究会会长。1942年10月出生,山东泗水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和教学工作多年。曾任中共泗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在孔门弟子中,仲由和颜回是两个不同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又都是孔子的高徒。但比较起来,孔子最宠爱、最赞赏的还是颜回。实际上他是把颜回作为其第一高徒的,而后世也总把颜回列为孔门首徒,尊为“复圣”,位居“四配”之首,地位仅次于孔子。至于仲由,虽也被尊为“先贤”,配享孔子,但终究是等而下之的,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这里,且将仲、颜做一比较,以重新认识他们的历史定位。
      一、性格方面:仲由率直、刚猛,颜回温顺、阴柔
      仲由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是孔门弟子中最有个性、最生动活泼的人物。《史记》说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论语》说“由也喭”;《孔子家语》说他“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身为师长的孔子,自然对仲由有更深的了解,他多次说过“由也果”、“野哉由也”、“由也好勇过我”、“由也兼人”、“由之勇贤于丘”之类的话。
      从古籍比较详细的记载中,更能直接看到仲由的这些性格特点,如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仲由总是“率尔对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毫无掩饰;对于孔子说的“必也正名乎”,仲由立即批评说:有你这样的吗?你真是太迂腐了!为什么要去正名呢?(《论语·子路》孔子问仲由、颜回、子贡如何待人,仲由不假思索地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这种回答,显然与颜回“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韩诗外传·卷九中》)的回答在“仁”的思想上有差距,但其率直的性格是多么坦荡、可爱啊。
      与仲由不同,颜回的性格温顺善良,他言行拘谨,不事张扬。《论语》说他“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不迁怒,不贰过”,表面看来好像愚钝,但内里却很秀慧。他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种性格,使他在与孔子及师兄弟们相处时,总是少言寡语,缺乏交流。孔子就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农山言志时,仲由、子贡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而颜回却“退而不对”,即躲在一边不做声。“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在孔子的再三催促下方才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且说得比仲由、子贡更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家语·致思》)这就显得不够坦诚、明快了。还有一则史料说:在陈绝粮时,“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仲由、子贡背后议论老师,是错误的。但颜回不当面批评而私下里“打小报告”、“告黑状”,这就不光是不够坦诚的问题,而是道德品质上的毛病了。因此,比较起来,仲由的性格还是更招人喜爱,因为他透明,让人看得懂,不必费心地去琢磨他、堤防他。
      二、学习方面:仲由好问,颜回善思
      仲由自拜入师门后,即收心敛性,潜心向学,其好学精神突出表现在好向上。《孔子家语·三恕》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于座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子路在学习上是个有心人,他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而且“打破沙锅——问到底”,务求问个明白。《论语》等古籍记载仲由问难的事比颜回等其他弟子都要多,所问的内容也更广泛,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修身、养性、做人,如问强、问勇、问士、问君子、问持满之道、问丈夫处世、问完人、成人以及礼、孝等;二是如何从政做事,如问政、问治军、问事君、问贤君治国等;三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当代著名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如问管仲、问铜鞮伯华、中行氏、臧武仲等。如此之多的问询,正如孔夫子说的“每事问”。《周易》上说:“聚之,问以辨之。”好学才能积累知识,好问才能辨明是非。刘向《说苑》更把询问说成是增长知识的根本,说“讯问者,知之本”,“君子不羞,不羞问”。而仲由正是这样的人。
      然而孔子对仲由的好学好像并不认可,他认为除了颜回,就没有好学的人了。鲁哀公问他的弟子谁最好学,他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季康子问他,他也做如上回答。他甚至认为连自己也比不上颜回的好学,真是把颜回捧到了天上。
      无可否认,颜回的确好学。如果仲由好学的特点是好问,则颜回好学的特点是善思。老师讲学,他从不发问,只聚精会神地听,过后再反复思考,探究深理。所以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又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由于颜回善于思考,所以对孔子的学说领会最深,且能“闻一知十”,能够发挥。如农山言志谈自己的志向:“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这些话虽带有乌托邦色彩,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却更符合或者说已高出了孔子“仁”的思想,所以“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孔子家语·致思》)
      总之,在学习方面,仲、颜都有值得后人效仿的方面。但颜回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利的方面,其坐而论道、脱离实际、穷思苦想的方法,很容易造成闭门读书、皓首穷经而于世毫无裨益的书呆子。至于其独称好学,也与孔子的极力吹捧有关。《史记·伯夷列传》就指出:“颜渊虽好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三、道德方面:仲由重道德行为,勇于实践;颜回重道德学问,慎于持身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它既是政治主张和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也是个人修身正己的最高境界。在其弟子中,他认为也只有颜回在“仁”的方面做得最好。有人问孔子:“颜回何人也?”他回答:“仁人也,丘不如也。”(《绎史》)又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能长久地不违背仁的要求,而其他弟子只能做到短时间内不违仁。然而,“仁”概念毕竟太宽泛,不好把握,它只能体现在具体的伦理道德、个人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方方面面。那么,颜回的仁德又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贫而好学,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清贫的生活别人都受不了,但颜回却“不改其乐”,整天读书学习,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点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第二,修身正己,慎言慎行。他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认为“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就会引起混乱。作为士君子,应当有自知之明,要自尊自爱。他在回答孔子“智者若何,仁者若何”的问题时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家语·三恕》)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孔子称赞他有君子之道四:“强于行己,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持身。”(《说苑·杂言》)
      第三,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列子·仲尼》记载:孔子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问他:你为何独乐?颜回说:您为何独忧?我过去听您说过“乐天知命”,所以不忧愁,所以能独乐。颜回没有过多的欲望,他随遇而安,视贫如富,视贱如贵,“知足而无欲”。孔子称赞他:“若回者,其至乎。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韩诗外传·卷十》)
      与对颜回的评价相较,孔子尽管对仲由的德行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对仲由之仁却始终不予认可。一次孟武伯问他:“子路仁乎?”孔子说:“不知也。”又问。孔子答:“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这种回答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孟氏所问不屑于回答;二是尽管仲由能治赋千乘,但不等于仁。有时,孔子则直接批评仲由不仁,说:“甚矣,由之难化也!……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庄子·渔父》)这种过火的批评,对仲由在当时及以后的历史评价上极为不利。实际上,从各种古籍记载看,仲由比颜回更全面,社会影响更广泛。可以说,儒家所提倡的各种美德,在仲由身上都有完美的体现,堪为古今道德之典范。除了前述勤学好问外,再简述如下几点:
      第一,闻过则喜,有过即改。《论语》记批评仲由的多达十三处,是孔门弟子中受批评最多的。但仲由总能正确对待,这是很了不起的。一次弹琴遭到孔子批评,仲由“痛悔自责,闭门思过,七日不食,以至骨立”。(刘向《说苑·修文》)后来孟子曾把仲由的“喜闻过”和虞舜相提并论,给予极高的评价。
      第二,尚义重诺,不忮不求。《论语》记载:“子路无宿诺”,“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答应了的事,一定去兑现。听到一件行义的事,就急于去践行。他不求荣华富贵,肯与朋友同甘共苦、车马衣裘与共,即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小邾国大夫射,欲以句绎为条件换取鲁国的保护,但他不相信鲁国的盟约,而只要求仲由说句同意的话就行。而仲由基于道义,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这种尚义重诺,甚至达到了一诺无盟的道德修为以及明辨是非、坚守道义的态度,难道不比颜回要高一层吗?
      第三,果烈明决,片言折狱。仲由的突出特点是果烈刚勇,明察善断,因此深得人们的信任。调解矛盾、解决纠纷、判决案情,当事双方皆能心悦诚服。所以孔子赞扬:“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南宋大儒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说:“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养之有素也。”
      第四,负米结缨,孝忠两全。子路百里负米以养亲的故事,同曾参、闵子骞的孝行,并列为古代孝亲的典范。尤为可贵的是,父母去世后仍念念不忘,以至于孔子也深为感动,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孝与忠是分不开的,能尽孝才能为朋友、为国家、为民族尽忠。当卫国发生政变时,仲由本可全身而退,但他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毅然挺身去救孔悝,最后从容结缨而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种舍生取义、忠于职守、忠于信念的道德行为,在孔门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四、从政理念:仲由“不仕无义”,宽严相济,注重功利;颜回“用行舍藏”,教民化俗,注重和谐
      孔子及其学说是主张入仕治世的,孔子不但千方百计想做官,甚至把他从事教育也说成是在做官。入仕做官的目的是要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周礼。因此,其门人自然也抱持这种态度,以天下为己任,积极从政治国。而仲由是最突出的一个,但其从政理念却与孔子及颜回不尽相同,试述如下:
      1、不仕无义。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曾遇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等隐士,虽然对他们礼敬有加,但对他们避世隐居、安身保命的态度并不认同。他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由此可见:第一,仲由吧入仕做官看作是尽君臣之义、人伦大节,隐遁避世就是失了大节,乱了大伦;第二,入仕也是士君子的一种社会责任,是道义要求;第三,在当时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形势下,仲由已经意识到孔子“克己复礼”的那套学说是不合时宜、难以推行的。但即便如此,也要尽力去做。仲由的这些思想很重要,第一、二点一直是后世儒家之圭臬,第三点则是对孔子学说的清醒认识,可惜被后世尊孔声音湮没了。
      2、面对现实,富国强军。面对当时大国争霸、弱小国家被欺凌甚至被吞并的局面,各国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富民强国,而不是什么“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教。因此,仲由的志向和从政理念是:军政并重,刚柔相济,先保国安民,再图跻身大国行列。在侍座言志时,他表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勇,即军民不怯战,能勇敢善战,这必须严格治军牧民;知方,即军民都懂得礼义,这必须经过宽和的教化才行。但这种治国理念却遭孔子的“哂之”。曾皙问他:“夫子何哂由也?”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在农山言志时,仲由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将帅抱负,其气魄真是“横扫千军如卷席”。在当时,从政和治赋是分不开的,而且有时治赋更重于治政。仲由历史上以政事著称,笔者认为其中包括了军事。就仲由之能来说,其治赋更优于从政,只不过在孔子的压抑之下,不能真正施展而已。而后来《论语》的作者自然也不敢多记。
      3、修身正己,注重功利。仲由勇于从政,且是孔门中从政最早的弟子之一。在任季氏宰时,协助孔子堕费邑、抑三家。孔子曾说:“季氏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以《雍》彻,无道甚矣。然而不亡者,以冉有、季路为之宰也。”(《孔子集语·持盈》)这一时期仲由从政的情况虽然语焉不详,但从孔子话中可以推知仲由是做了大量有益工作的。孔子周游列国,居卫时间最长,其间仲由曾应聘做过孔文子的家臣。大概因为政绩突出,因此在孔文子死后、孔子师徒已经返回鲁国,卫国又专程来聘仲由为蒲邑宰。蒲邑多盗,民风强悍,历来难以治理。但仲由毅然应聘,勇挑重担,以花甲之年再次从政。
      什么是“政”?孔子解释说:“政者,正也。”(《论语·颜渊》)从政者,要正己、正人、正事。正己就要“先之,劳之”,以身作则,取信于民。正人、正事就要宽严相济、刚柔并用,特别是治理蒲邑这样的地方,单靠教化恐怕很难奏效。从孔子赞扬仲由的“三善治蒲”来看,也的确如此。比如“恭敬以信”,就是正己以取信于民,故民尽其力;“忠信以宽”,就是公正宽厚、恩威并用,故民不偷;“明察以断”,就是从严治吏、赏罚分明,故政不扰民。这些都说明仲由之从政,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较之仲由,颜回的从政理念与孔子更为一致,更符合孔子的主张。但也比孔子更不切合实际,更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首先,颜回对于从政是消极、被动的。《庄子·让王》载:孔子问颜回:“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回不愿仕。”照此说,颜回也并非“一箪食,一瓢饮”的贫民,但“不愿仕”绝不是因为有饭吃,应该是缺乏仲由的那种社会责任感,说好点也可能只想闭门研究孔子学说。但颜回也并非完全拒绝入仕,而是如孔子那样“待贾而沽”。所以孔子称赞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其次,颜回的从政理念的通过教化实行德治,达到和谐。《韩诗外传》记载:颜渊的志向是“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在农山言志时,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见前)这表明颜回主张的是无为、中庸、和谐的德治思想,这种思想理念虽然美好,但在当时比孔子思想更脱离现实,只能说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其三,无从政实践,更无事功。这与仲由是无法比较的。
      五、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仲由敬仰、爱戴、拥护、质疑;颜回崇拜、迷信、亦步亦趋
      如本文开头所述,仲由和颜回都是孔门高弟,对孔子及其学说都热爱、拥护。但热爱拥护的方式方法又有所不同。比较而言,仲由对待孔子及其学说更理性、更现实一些。这里,我们先从其与孔子的关系入手加以说明。
      1、仲由与孔子的关系:师生、朋友、助手、管家。孔门弟子,都是慕名或经人推荐而来的,唯独仲由是从“陵暴孔子”而始,又经孔子“设礼诱之”而拜入孔门的。这种师生关系从一开始即带有特殊性。加之仲由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从其十八、九岁到六十三岁结缨,一直追随孔子左右,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深得孔子信任。而且其年龄只比孔子小九岁,基本上属同一年龄段。因此在师生关系上又进一步加深为朋友关系。因为孔子的早期弟子如曾点、颜路等离开孔子较早,其他弟子随去随来,且愈益年轻,因此仲由在孔门中的地位、威望无人可比,为“圣门所畏”。其协助孔子处理一些公事、私事、家事,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这实际上又起到了孔子助手和管家的作用。《论语》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孔子生病,仲由指使师弟们祈祷;病危了,仲由又指使师弟们扮成孔子的家臣,准备按大夫礼制为孔子办理后事。能在孔门中发号施令、且事先不与孔子商量,除了孔子的亲密朋友或者助手管家者外,谁能担当?
      2、孔子及其学说的捍卫者。仲由以勇武率真著称,对孔子及其学说时时维护,他追随孔子堕三都、游列国,执行孔子的使命,保卫孔子的安全,回击对孔子的污蔑和责难,被后人称为“圣道干城”。刘向《说苑》曾记载:晋国正卿赵襄子曾问孔子:“先生带着礼品去谒见各国国君,如今已见到七十个,但并不顺利。我不知道这世上是没有贤明的君主呢,还是先生的主张本来就行不通呢?”赵襄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赵简子的儿子,是晋国最强大的“私家”之一,他的话问得巧妙而又富有挑衅性,所以孔子无法回答。后来赵襄子对仲由说:“我曾问过先生的主张,先生不答。知道而不回答就是隐瞒吧,隐瞒怎么称得上仁?若确实不知,有怎么算得上圣人?”仲由听了很生气,回答的也很巧妙,说:“建造一口天下最大的钟而却用小木棒去撞击它,怎么能使它发出声响呢?你问先生的话,岂不是像用小木棒去撞大钟吗?”有力地回击了赵襄子。孔子后来曾说:“自吾得由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邪?”(伏生《尚书大传·卷二》)
      3、孔子及其学说的质疑者。孔门弟子中敢于质疑其师的寥寥无几,而像仲由那直言不讳、当面批评,甚至与孔子相互攻击辩难者,更是绝无仅有。仲由之质疑,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出于对孔子的尊敬爱戴,唯恐其说错话、办错事而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学说。如反对孔子见南子、反对到公山不狃及佛肸那里做官、批评孔子升任大司寇后“面有喜色”等等;二是对孔子的某些主张不赞同或者怀疑。如关于“正名”问题、生死观问题、孔子之道是否可行的问题等。尤其是在周游列国、屡遭挫折之后,仲由在反思中对孔子之道产生疑问,虽然经过孔子的解释和批评后未再有争论,但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仲由对孔子及其学说热爱而不迷信,维护而不盲从。第二,仲由的质疑、辩难可以使孔子言行更为谨慎,对自己的主张思考更为慎密和完备。所以后人评论说:“仲子最为有功于孔子。”“孔子之道虽大,得仲子而愈尊。”(《仲里志·仲子本传》)明人李化龙说:仲由“视圣人之道,若千金之璧,惟恐其有寸瑕;若九霄之光,惟虞其有纤障。砻之砺之,荡之推之,若对严敌,若履春冰,凛凛乎其不以一息安也。”(《创建仲子祠记》)对仲子的评价是非常确切的。
      关于颜回对孔子及其孔学的态度,我们也先从他们的关系说起。
      1、与孔子的关系:师生、朋友、情同父子。颜回是颜路的儿子,小孔子三十岁,大约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前不久拜入孔门的。按孔子与颜路的关系及颜回的年龄,颜回应该是孔子的徒孙了。但由于其聪敏好学,深得孔子喜爱,被视为最好的弟子。不仅如此,孔子还更进一步称之为“友”,并自豪地说“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邪!”(《尚书大传·卷二》)就是说,因为有了颜回,门人们受到其影响,更加亲近孔子了。除师生、朋友关系外,还有一层情同父子的关系。《吕氏春秋·劝学》说:“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但孔子对此却明确否认,他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论语·先进》)为什么不能把他当儿子?笔者认为,孔子既然视颜回为最好的弟子,必定想让颜回做其传人,如果承认了父子关系,则他对颜回的赞扬及颜回对他的颂扬都会被视为私情而失去公正性、权威性,这对己、对颜回、对自己的学说都不利。比如,他赞扬颜回关于贫富、贱贵、无勇而威的主张时说:“若回者、其至乎!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韩诗外传·卷十》)这样的话如称赞学生和朋友固无不可,但若称赞自己的亲人,岂不惹人非议?
      2、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崇拜、迷信、亦步亦趋。颜回对孔子由敬爱、崇拜到迷信,可以说是个人崇拜的始作俑者。请看几则史料: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家语·在厄》)
      上述史料说明,颜回对孔子及其学说的确是敬仰、热爱、深信不疑的,他的话也是发自肺腑,但毕竟缺乏些理性。如第三则史料所言,恐怕连孔子本人也不会想到。因此孔子听后特别感动,“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竟然表示愿意当颜回的家臣了。总之,颜回与孔子,相互间都有些过头的赞扬话,虽非有意吹捧,但孔子偏爱颜回、颜回迷信孔子的迹象是再明显不过的。所以司马迁说:“颜回虽好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史记·伯夷列传》)《庄子》亦云:“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即后来的“亦步亦趋”和“孔行颜随”之说。但孔子毕竟是伟大的,他也清醒地认识到颜回的这一缺点,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六、仲、颜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孔子死后,儒学曾分为八家。但至西汉初也仅仅是诸子百家中的几家而已;孔子虽从在世时就被称为“圣人”,但与其政治地位并不一致。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推行,孔子及儒学才逐步彰显并最终居于统治地位,孔门弟子们的地位也随之彰显,尤其是颜回,三国时期即配享孔子,为孔门弟子配享之始。唐代,颜回被尊为“先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师”、“亚圣”、“亚至兖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同曾子、子思、孟子被称为“四配”,直至明清,始终为“复圣”,高居“四配”之首。而仲由的地位却相去甚远,直到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才被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而在十哲中也只居第八位。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始封为侯,列十哲第六位。北宋时又回到十哲第八位,南宋时由于颜回升入“四配”之首,仲由才又居“十哲”第七位,直至清代。上述历史地位表明,仲由、颜回的差别是悬殊的。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
      第一,受孔子抑仲扬颜的言论直接影响。孔子为把刚勇亢直的仲由改造为文质彬彬的儒者,极力抑制仲由,经常予以批评,仅《论语》记载批评的话就多达十余处,这在当时就影响了仲由的威信。如孔子批评仲由在其门前弹琴后,“门人不敬子路”,孔子只好再出面解释。(《论语·先进》)而对颜回除极力赞扬外,见于批评的只有一处,也只是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种批评,至少有一半仍为赞扬,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人对仲颜的评价,而后人的话基本上是重复了孔子对仲颜的评价。明人张有誉在《仲志序》中说:“孔门师弟,水乳合而针芥投者,莫若颜子,若后世群然尊之。至若天子与仲子,不以为野,则以为喭,向答之见于载记者,往往深裁而痛抑。故龙门氏之传仲子曰:‘暗于道也’;苏右丞之论仲子曰:‘志厉而识暗也’。呜乎!是乌足与论仲子哉!”
      第二,后世尊孔者往往夸大仲由的缺点,并以此为由“坏”变好的典型,以颂扬孔子教育、教化之功。而反孔者也以仲由为例说明孔子反把仲由改造“坏”了。二者都对仲由说了些不实的话,并妄自演义,抹黑仲由。于是仲由便成了尊孔与反孔的牺牲品。
      第三,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和对他的“神化”、“圣化”,后世自然将孔子认为最好的弟子颜回列为首徒,尊其为仅次于孔子的“复圣”。
      第四、仲由一生追随孔子,忙于实际工作,因而没有门人,没有著述,在“立言”、传承方面自然不利。而颜回虽无著述却有门人,而且后来儒分八派中就有“颜氏之儒”,故能得到传承和宣扬。另一方面,《论语》作者多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于仲由的经历言行并不详细,而对于孔子批评仲由和赞扬颜回的言论却比较清楚,故在《论语》中记述孔子抑仲扬颜的话较多。而《论语》又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流传深广、影响更大。久而久之,便成了仲颜历史评价和历史地位的固定模式。
      第五,颜回与孔子的思想最为一致,其政治主张更符合历代统治者欲长治久安的需要,故能与孔子一样受到尊崇。而仲由的性格特点,对统治者来说不好驾驭,其政治理念与孔颜又不尽一致,对统治尽有其不利的一面,故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第六,孔子的学说说到底是治平不治乱的。当新的王朝得到巩固后,需要的是安定、发展。因此需要宣扬儒家学说,特别教化。另一方面,教育、教化可以培养和选拔人才,宣扬颜回的安贫乐道、埋头读经,不但可以造就人才,也可以禁锢知识分子,使其安分守己,皓首穷经死读书,逆来顺受乐天命,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
      对于仲由和颜回历史评价及历史地位的不同,前人就提出过质疑,不过在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形况下,一般人是忌惮“离经叛道”的,只能婉转地表示不同意见。如元人杨奂在《东游阙里记》告颜子之文说:“夫士君子之学,原于治心,圣门三千徒,孰非学也!曰好之者,独公为然。无事业见于当时,无文章见于后世。考之传记。一再问而止;察之曰用,一箪瓢而已。绵亘百世之下,自天子达于庶人,无敢批议者。将从无欲始乎?抑非也?不可得而知也。”而清人顾彩则少一分忌惮,他在《重修仲里志序》中为仲由打报不平说:“先贤(仲子)之德,次宣尼而齐颜曾,其迹著在经传,与日月争曜,与江海同流。后儒不揣,妄加评赞,辟如美日月而誉江海,虽至愚者亦笑为嚼蜡之论矣!”
      今天研究孔子及其弟子,已没有前人的禁忌。因此我们应破除历史定式,重新评价仲由和颜回,为求还原历史之真实。要之,在孔门弟子中,仲由生前应为第一高徒;死后数千年,其地位亦应与曾子、子贡、冉有不分伯仲,而颜回则应在四人之后矣。笔者不佞,姑以此论就教于方家。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8
此文写的好,引经据典,证据确凿,以史实来还原老祖子路在孔门中应有的地位,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深刻领会.
希望大军对咱们老祖有所贡献。
孔圣人的母亲姓颜,莫非和颜回牵亲带故?俗话说是亲三分向,如果真是亲戚的话,那到也是个原因
 9、孔颜二族的特殊关系

  据《史记》孔子传记:颜母从不对孔子讲她的父亲是谁,“讳之”。颜母为什么对孔子讳言其父?据汉儒郑玄说:“孔子之父陬叔梁纥,与颜氏之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征在耻焉,不告。”就是说,颜征在对于“野合”受孕一事,感到有所耻辱,因此在孔子出生后,她始终不向孔子提及他的父亲

  然而,颜母能向孔子隐瞒其父亲的事那么久,说明她生前一定是远离孔氏家族而独居。因而可以肯定,颜氏及孔丘与孔纥的关系,事实上在孔纥及颜氏生前,从未得到孔纥家族的承认。否则作为邑大夫的公子,孔子在少年时的生活也就不会那样地贫贱了。

  根据上古的命名风俗,作为一个无父的孤儿,孔子的姓本应当依从母族之姓为颜氏。换句话说,孔丘之母党为颜氏之族。我们知道,颜氏一族与孔子关系至为密切,孔子所最钟爱的学生即是鲁人颜回

  颜回父亲颜路毕生贫穷,但很早就已侍从追随孔子身边,号曰“弟子”。实际颜路在孔子身边的角色,似乎更像孔子的一个使役。其子颜回以“德行”闻名,但平生其实也并没有显示出特别出色超众的才能,却一直受到孔子的特殊关爱。

  在孔子的独生子孔鲤死后不久,颜回也早死。孔子悲痛欲绝,①呼天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②以至颜回父亲颜路居然对孔子提出,要求孔子卖掉自己的驾乘马车,来为颜回买棺椁助葬。③虽然此要求为孔子所拒绝,但由此可以看出颜孔关系之深。

  棺木之外套加木椁,这是贵族的葬仪。颜氏非贵族,这样要求是不合礼数的。但孔子并没有斥责颜路,而只是说:“无论是否有才能,我拿学生都当自己孩子看。我儿子孔鲤死时,他的规格也只有棺木而没有配外椁啊!”

  孔子又说:“我不能没有马车而出门步行。因为我常常要与大夫们一齐外出,不能没有马车啊!”又说:“颜回看我如同父亲,而我却不能将他当儿子看。不是我不爱他,是怕弟子们有议论啊!” ④

  由《论语》中的这些记述,当可以看出颜氏父子与孔子必具有某种较特殊的关系,超乎一般师生关系之上,很可能是孔子母亲颜氏的族党。

  还值得注意的是,孔门七十弟子中,颜氏一族是其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据《颜氏家训》记: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焉。”

  《颜氏家训》赵曦明注列举此八人云:

  “颜回,字子渊,鲁人。颜无由,字路,回之父。颜幸,字正柳。颜高(即颜刻),字子。⑤颜祖(即颜相),字襄。颜之仆,字叙。颜哙,字子声。颜何,字冉。皆鲁人。” ⑥可知孔子身边弟子中,姓颜氏者实为最多。

  ① “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天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②《论语·先进》。关于颜回死年,诸说矛盾。或系于孔子晚年,实际应在孔子流亡于卫国时。故孔子归鲁后,季康子曾问孔子,“弟子谁为好学?”孔子答:“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③《论语》:“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④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

  ⑤颜高,是能拉劲弓的武士,又称颜刻、颜阖、颜开,见于《庄子》。

  ⑥《急就篇》颜师古注:“颜氏本出颛顼之邱

先祖子路的夫人也姓颜
若论亲戚先贤子路应与孔老二是表姊舅的关系,女老祖应该是孔老二亲娘舅家表妹!所以应该慎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仲伟利在2010-3-24 22:21:31的发言:
若论亲戚先贤子路应与孔老二是表姊舅的关系,女老祖应该是孔老二亲娘舅家表妹!所以应该慎言。。

谢谢,长知识了

yy贴。

“要之,在孔门弟子中,仲由生前应为第一高徒”所具何来?

子路任勇好侠,颜渊聪颖勤学,从儒家风格看,似乎颜渊受到孔子第一推崇确是无疑的。

 

回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