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研究

濮院仲氏与“仲家厅”
濮院仲氏与“仲家厅”

浙江桐乡  仲善堉(75代)

       我离开老家桐乡濮院已50年了,1995年母亲仙逝后,每逢清明,我必带着家人回濮院祭祖。

       因为我家老宅已被列入拆迁,所以我开始注意起桐乡市政府网站和桐乡生活论坛网的信息。偶尔看到网名为“寻常”的发表于2013年3月19日《灵宿土地庙遗址游历记》一文,文中提到了仲家厅,于是启发我写一点有关仲家厅的历史往事留给后人,也算我今年清明祭祀祖辈的一种创新。

      濮院北横街仲氏乃先贤仲子后裔。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鲁国卞邑人,是孔子早期最著名弟子(比孔子小九岁),后协助孔子办学,积极捍卫、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并终生追随孔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和实践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他自幼尚勇好强,性格果烈刚直,拜师孔子后接受四教,习练六艺,勇隳三都,陪伴并护卫孔子周游列国,善政治蒲,结缨赴难,成为一代贤哲、百世之师。汉明帝时即从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内公,宋度宗咸淳三年进封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追称先贤仲子,清世宗雍正十一年上尊号为卫圣。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先贤仲子第49代嫡长孙仲基(字址生,号益庵)携胞弟仲琪(号白庵)、仲祺(号履庵)扈跸南渡至临安(今杭州)。基出知台州,卜居吴江膳字圩朝潭浜(今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享年六十有八。成为先贤仲子后裔南渡始祖。

      50代仲世登:字长升,号耕雲,别号蓼庵。荫授以资郎。享年五十九。娶曹氏,生尔份;继唐氏,生尔伸、尔任。

      51代仲尔份:字均章,号诚斋。授殿前金吾卫参军。享年五十四。配刘氏(享年六十八),生子二:胤文、汝霖。

      52代仲汝霖:字龙成,吴江县学生。生子一:子佐。

      53代仲子佐:字君辅,太学生。迁居秀水天字圩。生子二:谘、諟。

      54代仲谘:字正鄴,号虚斋。元延祐六年举贤才,选授京教官,升江西建昌府新城令,明太祖时授为散官。生子二:璇、璣。

      55代仲璇:字存璞。生子一:侃。

      56代仲侃:字毅夫。以人才科授陕西平凉府华亭县令,卒于任,享年四十五。配郭氏(享年六十一)。归葬吴江县大抵字圩。生子一:缵开。

      57代仲缵开:字和卿。嘉兴县庠生。自秀水县天字圩迁居吴江县南草圩蓼葭潭。享年六十六。配陆氏(享年六十一),合葬吴江大抵字圩。生子二:显、能。

      58代仲显:字伯铭,号耕乐。嘉兴府庠生,入太学。享年六十六。配邱氏(享年三十八)。继王氏(享年五十八)。合葬吴江大抵字圩。生子一:茂。

      59代仲茂:字世芳。举万石长,例授寿官。建家庙于南草圩,今之昆卢庵即旧址也。享年五十九。配张氏(享年六十一)。合葬吴江大抵字圩。生子二:聪、明。

      60代仲聪:字惟敏。吴江县庠生。享年六十三。配龚氏(享年六十二)。合葬吴江大抵字圩。生子三:宣、容、安。

      61代仲宣:字时化。吴江县庠生。享年六十八。配沈氏(享年六十七),合葬吴江大抵字圩。生子三:岳、岩、岌

      62代仲岌:字静夫,号东园,苏州府学庠生,举乡饮宾。迁居盛泽镇。享年五十八。配沈氏(享年七十六),侧孙氏,合葬吴江大抵字圩。生子一:云龙。

      63代仲云龙:字新宇,号山甫,万历丁酉江南武举人。居蓼葭潭。享年七十一。配许氏(享年二十二),生子一:绍颜。继宁氏(享年五十三),生子三:绍康、绍光、绍先。合葬吴江大抵字圩。

      64代仲绍颜:字尔应,号克三,嘉兴县庠生,万历丙午浙江副榜,授光禄寺署丞。享年二十四。配归氏(享年七十三),合葬吴江大抵字圩。以二弟绍康长子有章为嗣。

      65代仲有章:字酉雯。享年八十三。配许氏(享年七十一)。生子一:铭。

      66代仲铭:字彜尊。享年三十。配蘭氏(享年五十三)。生子一:湜。

      67代仲湜:字葭湄。自吴江至桐乡县濮院镇经营绸业,遂居焉,是为始迁濮院之祖,时在康熙季年。

      68代仲续栋,字巨梁,在濮院创立绸荘,因经营得法,很快家族财力在濮院镇声名煊赫。到了69代时,仲氏与濮院第一望族濮氏(始祖濮凤,两宋之交自山东曲阜南迁)联姻,家业更加煊赫。《濮川所闻记》记载道:“监生仲煌,字文耀。妻濮氏,桐邑人。夫故教诸子严而有法。长子均,字恒若;次增,字金若;季垠,字坤若。俱成立,行善事。乾隆甲寅,氏年六十,戒勿称觞,出资重建镇西迎龙桥。嘉庆辛酉,重建梧桐、聚凤二桥,人无不称善”。《仲氏家谱》记载:“仲煌,先贤六十九世,字文耀。续栋长子。太学生。享年三十三岁。娶濮氏(享年七十四岁),生子三:均、增、垠。公一生勤俭。殆后,濮孺人主持家政,内外整肃,食则蔬茹,衣则补缀,守节四十年未尝稍事侈靡。闻亲戚有窘乏者,必量力帮助。镇西有迎龙、聚凤、梧桐三桥倾圮,出资重建,约费千余缗,事载府县誌”。

      由此可见,自先贤67代孙仲湜从江苏吴江盛泽镇迁濮院经营绸业到湜祖孙子辈即先贤69代孙仲煌时,由于经营得法,濮院北横街仲氏葭湄公世系家族已成为濮院镇上一望族。繁衍到先贤70代孙时,濮院北横街仲氏形成了三个支脉:一是仲均(字恒若,号朴真)的濮院镇葭湄公后分支恒若公世系;二是仲增(字金若)的濮院镇葭湄公后分支金若公世系;三是仲垠(字坤若,号春圃)的濮院镇葭湄公后分支坤若公世系。

      仲氏家族在濮院修桥铺路,急公好义,得到了镇人的尊重。而且仲氏家族很好地传承了始祖先贤仲子“负米养亲”的忠孝家风,因而族内道德楷模辈出,几乎代代有传人。民国版《濮院志》卷十九记载了先贤仲子70代孙仲均及其族人:“仲均,字恒若,号朴真。桐邑监生。性孝友。乾隆五十九年,奉母濮氏命重建迎龙桥。嘉庆间,又建梧桐、聚风两桥。兄弟辑睦,终身不析箸。弟增先卒,均抚侄如子。族有艰于丧葬嫁娶者,悉引为己任。值岁饥,捐赀助赈。均卒,季弟垠字坤若,号春圃,子鐄,字正先,号澹庵,也好施。嘉庆癸酉,重建王母桥。”同卷记载先贤仲子71代孙仲镜和仲锟:“仲镜,字月临,号蓉人。两署开化训导、教谕。性孝友,多善举。弟锟,字铭山,号勿斋,诸生,好善如其兄,每遇荒歉,倡捐施济,同仁接婴诸义举多所资助。每独建桥梁,独铺街道。又笃于师友,曾刻沈朴园、吴琴逸俩先生遗稿及陈蔗香先生《朱子家训诗前后编》,喜作汉隶,睱辄临摹忘疲,手钞善书尤多,著作见艺文。”

      当然最令北横街仲氏家族感到自豪的是莫过于仲氏数代族人矢志不渝为濮院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文化方面,据1996版《濮院镇志》记载:仲呈枋(先贤73代孙)、仲光勋(先贤74代孙)、仲光煦(先贤74代孙)或书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其中仲光勋(字小某)是民国期间闻名画家,据《桐乡文史资料》上的仲光勋生平:“仲光勋,字小梅(某),号栀主外史、绮石室主,桐乡县濮院镇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仲氏为濮院望族,书香门第,书画自有渊源。其祖辈仲秋萍、仲云乔,于仕女、花卉、虫鸟,无不精美,父亲仲书梅,亦有画名。至光勋时,家道中落,生活清贫,光勋自幼受环境熏陶,少年时即承家学,若练书画,每画成即求售于市,籍以糊口,后去嘉兴新塍镇许记磁杂店学业,有闲暇时,便挥笔习画。店主许纪楼,亦能书画,故光勋能得店主青睐。时嘉兴仕女名画家潘振镛,字雅声,与店主交往甚密。潘常去新塍许纪楼家,对光勋作画颇为赏识。经许纪楼介绍,光勋拜潘雅声为师,为潘氏入室弟子,从此光勋得名师指导,勤学苦练,画艺有长足进步。仕女画宗费晓楼派,笔法秀润,设色素淡;花卉、书法学恽南田,水墨淡彩,清润明丽,题字笔力娟秀。画声由此大振。其作品流传社会甚广。濮院居民无不争得仲小梅画作为荣,名噪一时。仲光勋生前乐于提携后学,桃李甚众,诸如岳石尘、吴野洲、冯墨农、夏尊叔、朱梦仙等先生,均为其高足。

      乔晓军编著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二编》这样记载仲光煦:“仲光煦(1895——1983)字泳沂。桐乡濮院人。仲光勋弟。从兄习艺,能书善画,并擅长制作剔墨纱灯。据我所知,1959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当时桐乡县文化馆组织由仲泳沂制作两盏剔墨纱灯献礼。晚年的仲泳沂谈及此事十分兴奋也很自豪。

      教育方面:1996版《濮院镇志》记载:濮镇区立第八初级小学民国5年(1916)设立在北横街仲宅。

      敬业小学史略记载:校名以后屡有变更,持续时间最久为嘉、桐两县濮院镇敬业小学(翔云书院校舍,原是仲氏开设之当铺,敬业为仲氏堂名,当铺原挂有敬业堂匾额,因取以校名)历任校长中有仲成杰(字俊人,号子坪,先贤73代孙),仲光煦(字泳沂,先贤74代孙)。

      1996版《濮院镇志》及桐乡三中校史记载:私立梅泾中学,民国36年(1947年)由族居上海的镇绅陈笏书,仲泳沂、臧希达、宋济平等人创办。仲泳沂曾任私立梅泾中学临时负责人,并任教职员到1949年7月。

      民国时间到解放后仲氏家族中任教教师育人者不少于十人,有名望的有74代仲光燃,字永祥,号子明,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有教育方面的专著,解放之后任苏州大学教授。

      关于“仲家厅”,泛泛而谈的濮院仲家厅一般指位于濮院北横街仲氏老宅。我小时的仲氏老宅有东、西两棣,高矗的马头墙观音阧,每棣南朝北横街,北通庙桥满港。临北横街有小墙门,门楣雕樑画栋。进了小墙门便是大墙门,砖雕飞檐气势雄伟,墙门樘上安装了两扇大木门,门扣是大铜环,门闩藏在墙门樘横洞里,关上墙门便是一种庭园深深的感觉。我记得东棣大墙门是朝南向的,西棣大墙门是朝东开的,进了大墙门便是大厅,那是族人办婚丧喜事或族人议事的地方。接着一进一进的楼房便是主人的住宅,大户人家是房头分开居住,我是葭湄公世系坤若公的后代,住在东棣。我清晰地记得东棣第一进是大厅,挂有“敬容堂”匾额,第二进便是我的家,第三进是73代仲欣木的居室。欣木公生前是民国初年嘉兴图书馆馆员,为保存嘉兴历代文献总集《槜李文系》做出重大贡献。第四进是画家仲小某(74代)和曾留学日本的仲光燃(74代)的故居。而头进大厅的东侧是民国时期身居上海的著名音乐家仲光焘(字和奎,号子通。74代)的祖居。仲光焘解放后去台湾发展。一进一进厅屋中间便是一条狭长的弄堂作为平时人们的通道。仲氏老宅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建筑群,三百五十年来,一直有仲氏族人聚居。上世纪九十年代,75代墀章公自海外归来,看到仲氏老屋还在,《仲氏家谱》幸存,感慨万分,曾撰文辑印影册,寄语海外仲氏后辈前来寻根问祖,报效桑梓。

      解放后约定俗成称“仲家厅”的是我家住宅,仲家人一般称它为“二厅”。之所以叫它“仲家厅”是有原因的:一则解放后我家大厅被政府征为粮库,仲家的一些大事都移到“二厅”来办。二则解放初我家曾三次驻军,最早一次我没有印象,我所记得一次是志愿军回国整休住在我家,另一次大概是1954年解放军机场警卫营两个班驻在我家。其间还发生了一件使我终身难忘的事:解放军入住不久便知道了我家厅屋是有些年头的古建筑,所以他们十分注意爱护老屋的一砖一木。天气渐渐热起来了,为了解决20多号人的用水,驻军班长前来和我母亲商量利用我家天井里古井。这个井我们平时是不用的,因此要用还得疏浚。在征得我家同意后,班长俞叔叔开始组织战士施工,疏浚完毕铺天井石板时不落榫了,出现了一些凹陷。住在我家的堂姑美伯不经意说了声:“天井破相了”。隔天俞班长带领战士重铺。我母亲再三表示没有关系的,才作罢。可是谁想到部队开拔时,俞班长再次登门道歉,并派战士修好我家一只洗衣桌子作为补偿。那时我刚上小学,脑子里没有多少赞美词,只知道解放军好,长大要当解放军。以后每当我们用井水时便会想起解放军尊民、爱民的功德。1956年后,因我母亲担任有义街七组居民小组长,有时居民小组开会也在我家厅上,“仲家厅”名字就是这样叫开了。

      我家厅屋是明朝建筑,二层三开间,当心间为抬梁式,次间穿斗式,五架梁和单步梁都做成月梁。大方砖地坪,干燥通气,且排水性能极好。

      我小时候听老一辈讲,“二厅”是祖上从盛泽搬来时从一个陈姓的大户手里买来的,这个陈姓大户就是后来的陈阁佬家,这点我没有考证过。但去年11月我知道老宅被列入拆迁征收范围后,曾邀几位毕业或就职于浙大、同济、北大古建筑方面的友人前来参谋,他们的意见是核心梁架是明风无凝——质朴的月梁,厚重的蝉肚绰木,荷叶墩,结合文献,主体部分应该是明朝建筑物,估计外廓是晚清的,尽量保留下来啊!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6
很有价值的资料。
太长,没看完!

你可以看《仲子世家》第二期,这篇文章上面有。
值得学习的珍贵资料,学习、记忆中{:soso_e183:}
拜读,资料珍贵,建议保存了。
明清的文物,又一处仲氏族人的家族史。
如果有仲家厅的影像资料可一并保存。
仲家厅记載着仲氏族人的兴旺和荣光!
仲家厅被濮院镇政府打造古镇景区而扒平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江南古镇濮院,始建于南宋。随着旧镇改建,仿古建筑的新建,那些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古街、古巷消失,只馀树影婆娑。以后只能在书、照片、视频中寻找对乡情的眷恋与回忆。
仲家老宅,没保住,可惜了!
老宅受一部分小人的利益驱动,遭此大劫,乃是我心头之恨。
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古老建筑就这样贸然被拆,真是太可惜了!
看来很早就从大宗分离,去往江南了。名人不少呀。不过没有照辈分起名,比如74代是崇而不是光。
仲伟良(济宁) 发表于 2020-9-2 07:33
看来很早就从大宗分离,去往江南了。名人不少呀。不过没有照辈分起名,比如74代是崇而不是光。 ...

  去江南是在两宋之交,始迁祖49代仲基。
  与大宗分离,是52代仲汝霖。
  迁居桐乡濮院,是在康熙季年,始迁祖67代湜。
  此支仲氏族人没有使用山东济宁的辈分体系,濮院的“仲光×”确实是仲子世家第74代。

回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