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1193|回复: 2

仲新春的文学梦及《金玉斗》的创作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4036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500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4-19
发表于 2018-4-28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我的文学梦及《金玉斗》的创作
作者:仲新春


      记得小时候在我老家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的麦田里,奶奶曾指着远方黛青色的大山说,那山后面很远的地方,是八仙修炼的地方。那以后,我就向往着大山外面的世界,梦想着变成一只大鸟飞向那里。我为此而陷入一种梦想的追求中,这种追求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也伴随着我走出了横亘在家乡的那架大山。走出大山后,我才知道,奶奶所说的地方就是离家乡很遥远的昆仑山玉虚峰,是远古神话中的仙山阆苑。我也知道了生我养我的这块高地是地球上一块新生的陆地,她的名字叫青藏高原。我曾多次叩拜在地,仰望苍天,祈祷着这块高地在她身躯不断隆升的同时,迈向现代文明与进步。为了她的自然完美和新生、富足、安宁与和谐,我不懈追求过,并且将这种追求的梦想体现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家庄稼人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土草房柱子上的广播匣子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大餐”。这使当时中学刚毕业的我心中十分难过,也给了我一种精神动力,我开始尝试为县广播站、省广播电台和青海日报写稿子,虽然投出去的稿子多,采用的少,但我一直坚持,乐此不疲,梦想着当个记者,当个作家,而命运之神却安排我当了大队书记,接着又当了公社秘书。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幸运地成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大学为我放飞文学梦插上了翅膀,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大学二年级时,我的一篇作文在课堂上受到老师范泉(原名徐炜,著名作家、翻译家)先生的赞赏,他不但在课堂上重点点评我的作文,课后还将我叫到他家里专门指导我。正是在他的鼓励下,不久,我写了短篇小说《鸡的命运》,并在全校获得小说一等奖。到大学三年级时,《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山村月夜》,并收到了十五元稿费。使我深受感动的是,修改这篇小说的是王文泸老师。当年在编辑部的办公室,老师悉心指导我的中肯直率的话语至今犹在我耳中回响。大学毕业后的三十多年中,我先后在区县、地市和省级党政机关当公务员,其间有十几年以文墨编辑为业。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业余时间,我创作并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通讯纪实、社会杂谈等,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三十万字的文学专集《追求无限》。虽如此,我的心中似乎总有缺憾,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只不过是零敲碎打的文字汇集。因此,在退休前二年我就开始酝酿写一部长篇小说,以圆我终生所追求的文学梦。但是写什么题材,让我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写一部反映明朝南京人西迁青海的历史长篇小说。我为此花了两年时间,潜心研究明朝历史尤其是当时西宁卫的有关史料。在所有正史里面很难查到有关明朝南京人西迁青海的历史记载的情况下,我通过访问河湟地区世居古老家族的老人,了解他们的家史,查阅他们的家谱。多次自费到南京拜访专家学者,查阅历史资料。这期间,设在江苏海安县的“华夏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邀请我去参加全国研讨会,并通过查阅山东、江苏仲氏宗谱,了解到明朝时我的先祖西迁青海的真实历史事件。历时三年的写作过程中,也是机缘巧合,我阅读了美国犹太人作家萨巴尔的纪实性长篇小说《父亲的失乐园》。萨巴尔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斯坦地区一个叫札胡的地方,在这里,一群犹太人在偏僻的山麓生存了近三千年,他们与穆斯林和基督教徒毗邻而居,和谐共处。三千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却一直保留着他们的原始语言——被称之为“离上帝最近的语言”的亚拉姆语。亚拉姆语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共同语言,可谓人类史上的第一个世界语。先后是亚述帝国、巴比伦人和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曾经是基督教、犹太教重要宗教典籍的撰写文字。但是,随着这群人数不到两千的犹太人在上世纪中期迁居以色列以后,他们的亚拉姆语也消失了。作为库尔德斯坦犹太人的后裔,萨巴尔带着“我是谁”的疑问,踏上了寻找故乡之路。《父亲的失乐园》就是他的家族四代历经六十年,横跨伊拉克、以色列、美国的真实传奇。我因此想起了六百多年前南京珠丝巷人西迁青海的历史传说,想起了身居河湟大山深处的青海人每年清明上祖坟祭奠时面朝南方磕头的乡俗,想起了青海人家谱中关于当年的南京先祖被发配到青海的记载。我担心,在拜金主义操控一些人的思维的今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河湟地区以土庄廓为标志性建筑的古老村落将会消失,几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文化将会消失,历史上青海人来自南京珠丝巷的口头传说甚至连青海方言也会消失。因此,为了减缓或者阻拦这种残酷的消失,为了留住一代代青海人曾经扎根高原胼手胝足、戍边屯田的奋斗历史,一部南京人西迁青海的历史长篇小说慢慢在我的头脑中构思成型。
      《金玉斗》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珠丝巷洪氏家族为代表的“八大军户”西迁青海河湟地区十六年当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为主线,讲述了当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段生与死的抉择、灵与肉的磨难以及离奇曲折、凄惨诡谲的命运故事。“八大军户”中的洪家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洪老爷洪耀忠原为前朝巨商,后参加反元义军,捐献了全部家产,成为义军的粮饷官,是大明朝的开国功臣。明朝建立后,他主动辞官定居于南京珠丝巷。朝廷发布珠丝巷人被发配西迁的命令后,他悲愤过度,旧病复发,不幸辞世。洪老爷有两儿一女,长子洪希明,次子洪希彦,小女洪希彩。洪老爷还有一个蒙古族义子阿莫尔。洪老爷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对洪老爷敬如生父。洪老爷也视他如亲子,让两个儿子和女儿叫他“大哥”。在南京珠丝巷,阿莫尔是洪府的管家。义父去世后,他成为全家的主心骨,西迁路上忠心耿耿侍奉义母,保护家人。定居发配地以后,他带领全家开荒种地,打庄廓盖房,艰苦创业,重振家业。洪希明是一个具有儒家文化修养的典型人物。西迁以来,不管遭受什么打击,身处什么险境,他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定居移民新村后,他开办乡村诊所,建启蒙学堂,悬壶济世,开启民智。洪希彦则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悲剧性人物,西迁路上,他和尚小六同谋逃跑计划,但被官差王木才识破,最后两人在逃跑途中跳崖自尽。洪希彦死得很惨,而尚小六却侥幸获救。洪家千金洪希彩也是个悲剧人物。她在南京时本是尚小六的未婚妻。西迁路上,尚小六两次逃跑,两次失败,还连累洪希彦、两个同伙及一个帮助他们逃跑的艄公死于非命。从此他隐姓埋名,销声匿迹。而家人以为他已离开人世,给他葬了衣冠冢。定居移民新村后,猫儿沟的关保义对洪希彩一见钟情,后来两家人为他们订婚,但在娶亲路上洪希彩却遭强人抢婚,成为拉陇玉多部落王的妻子和王后,后皈依藏传佛教。小说《金玉斗》中的金玉斗具有象征意义,是洪氏家族的传家宝——一件金镶玉的斗形器物,上面镌刻着“耕读继世”四个大字,是承载着儒家文化生存之道的精神财富。正由于此,洪希明在边远封闭落后的乡野传道授业,孜孜不倦。他想将年幼聪明的儿子洪世平按照儒家的教育方式培养成为报效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但儿子却阴差阳错地被藏传佛教寺院寻访为转世灵童,成了活佛。所幸的是,南京珠丝巷人在野性、高寒的蛮荒之地,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陌生的生存环境,陌生的不同族群,陌生的人文环境中,落地生根,将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由于他们的存在而悄然发生着嬗变。
      我想通过《金玉斗》这部长篇小说说明的是,当年青海人的祖先从南京将儒家文化、农耕文化和中医医术等带到了河湟地区,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并和藏、蒙、回、羌人、霍尔人等高原世居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交融,血脉相连。当年他们从京城南京迁徙到边陲之地青海,从身份显赫的士族官宦军户人家和身处繁华闹市的市民变为自食其力、戍边垦田的庄稼人,生存环境异常严酷,生活条件一落千丈,是什么支撑他们一代代繁衍生息下来?我想除了对封建统治强权的畏惧之外,就是流动在他们血脉中的儒家文化的基因。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以和为贵,不排斥其他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定力使南京人在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安居乐业,和其他世居民族共同开发了青藏高原这片中华民族共有的圣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64

回帖

795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952
注册时间
2017-5-10
最后登录
2024-4-19
发表于 2018-4-28 1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仲家的文学之花开放在青藏高原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54

回帖

3031

积分

进士

积分
3031
注册时间
2013-12-21
最后登录
2024-2-6
发表于 2018-5-3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仲新春老师来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仲子庙祭拜!祝愿再出优秀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4-19 14: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