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居

[后裔里居] 甘肃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大庄子村仲氏

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大庄子村仲氏

    虽不是同源,但也属仲氏。根据仲银鹏(北京) 提供的网址http://www.jtdzhzx.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 ,现把内容转录如下:
    据《仲氏功德录》载,现大庄子村五组仲氏前十三代先祖为清朝正黄旗蒙古族人,名为达喀朗。清兵未入关前即在皇太极帐前效力,由于骠悍善战,勇猛无敌,深得清太祖赏识。清兵入关后跟随多尔衮大军东荡西杀,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战功累累,最后战死于扬州城下。为表其战功,悯其后代,顺治帝赐百万金于其后人,并赐其驻府京师。
    达喀朗之孙达乌图自幼习武,武艺超群,勇冠三军。在康熙帝平定噶尔丹时战功卓著,被授于内务府三品侍卫统带,投靠于太子胤门下。由于其居功自傲,骄奢纵逸,扰官欺民,非法敛财,故而朝野对其颇多非议。太子篡位事败后,因受牵连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被革职没籍,发配山西大同为民。因达乌图及其先祖达喀朗对清朝开疆立国建有殊勋,康熙帝只革其职,未抄其家,故而家资丰厚,豪富依旧。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朝廷清查犯科官吏发配充边,达乌图亦在其内。朝廷明示:凡在山西、陕西的犯科官吏统迁甘肃。甘肃布政司衙将达乌图安排于肃州府直隶王子庄州落籍为民。达乌图接此迁报悔恨莫及,万念俱灰,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召集族人叮嘱:“今族人遭此厄运,全怪吾行事不检,居功自傲,煊名耗盛,贪财暴敛,扰官累民,骄奢无度所致。今辜及朝廷,辱及祖宗,愧对族人,悔之晚矣!自今日始,凡吾后裔若犯吾前衍者盖逐族门。”并提议:“此往甘肃路遥人疏,迁居之地多系汉民,尔等前去处事必艰。况吾在朝结仇甚广,积怨过深,此入僻境,难免仇杀。余思虑再三,为保族人万全,须废旗人名号,归汉人之伍,方可安身立命。”此时长子达登建议道:“家母亦为汉人,姓钟,莫若俱随母姓可否?”达乌图道:“不妥,‘钟’为响器,犯煊名跃威之忌。此次尔等彻底为民,成为人中之人,余想就以‘人中’之‘仲’为族姓方妥。‘钟’、‘仲’同音同韵,以‘仲’作姓,一则可记吾嘱,二则可示敬母,两全其美。今吾即改达登为‘仲仁’,由尔率族人赴甘,千万再莫觅仕求官,应匿音隐声,万勿提及先祖之功,安作平民,余便黄泉心安矣!”言毕咳血而终。达登即申报朝廷丁忧,为父守孝,朝廷准奏。此后,达氏全族均改姓氏为“仲”,并各取汉名,归化为汉族。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四月,仲仁守孝期满,遂谢过朝廷恩典,率本族50余人,携带家产迁往甘肃,于同年七月抵达王子庄州下三塘坝,垦荒务农养畜经商。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仲仁在率驮队经商时发现梧桐坝大西沟(今大庄子村三、四、五组)土地肥沃、地域宽阔、地理位置优越,遂率其嫡系移此垦荒200余亩,修建庄院定居下来。
    仲仁所建庄院座北向南12丈见方,外墙用泥土夯打而成,内用土坯砌成四合院。并在庄西庄北距墙9丈规划占地9亩成“厂”字型蓄水池一座,夯打庄墙时即在此取土,墙成池就,此蓄水池起名为“达喀朗”。意为达氏后代来到西北边陲,现虽为平民却仍有家产万贯,全凭祖宗达喀朗的功德;人、畜皆饮达喀朗水,吃水不忘老祖宗。时到今日,原修水池之地已平整为耕地,但本地人仍把这块地方叫“达喀朗”。
    仲家庄院修成之后,这种建筑风格人们便叫仲家“打庄子”。然而“打”用在“庄子”前面虽符合用土打筑的事实,但听着不太吉利,于是仲仁便广泛征求本地民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仲氏庄院在本地规模最大,又建在大西沟,甘脆把“仲家打庄子”直呼“大庄子”。仲仁不违民意,遂将自己的庄院起名大庄子,大庄子之名从此诞生。
    仲氏定居本地后,勤于经商,苦于耕耘,捐粮赈灾,挥银助民,因此颇得本地民众爱戴。自仲仁始,先后有仲氏中仲魁弟、仲学孔、仲义被梧桐坝民众推举任地方杂治农官达170年之久。为本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仲仁,字蒙汉,生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自其率族迁入本地后,待人宽厚仁慈,热心民众事业,关心民众疾苦。因此本地民众对其尊崇备至,爱戴有加。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本乡遭遇大旱,庄稼欠收。第二年春,非但灾民口粮恐慌,种子也严重短缺。面对此情,仲仁找到当地官吏商议赈灾济民,慨然捐粮35石,分发灾民,对孤老病残者还用自己的骆驼亲送到家,此举深得民众称颂。当年底适值推选新一任杂职农官,梧桐坝民众一致推举仲仁任杂治农官。仲仁因有祖训再三谢绝,但民众坚推不让,并呈报王子庄州同议决。时任王子庄州同的山西大同人士周道广,得知详情后,即赴仲宅劝其任职。道广曰:“蒙汉兄,严尊祖训坚不觅仕求官,然而杂职农官无阶无品,实为替民办事的地方首领,并非你父所说之官,况且,先父所嘱,无非要兄以民为本,今让你任职是民众所愿,以卑职之见,民意不可违也,请兄三思。”仲仁答曰:“周公亲来赐教,言之有理,然若要民接任,却须州台大人依小民几事方可。”道广曰:“仁兄但讲无妨”。仲仁曰:“民若接任,但有误国伤民之举,请州台按大清律严治;若做出益民之事,州台万不可申呈,更不可史志书载;公若移任升迁,须告知新任州台续行。此为君子协定,公若依此,民便接任。公若不允,民则虽死不敢莅临”。道广笑曰:“蒙汉兄之意弟皆明白,就依兄意。委状在此,祝兄鸿志大展,造福一方。”于是,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一月初八日,仲仁正式接任梧桐坝杂职农官。
    仲仁接任后勤政爱民,忠于职守,一心一意为民办事。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在牛头湾垦荒2公顷35亩,并开挖疏通渠道,安置移民13户57人;捐银314两为移民修建房屋,购置农具。他在任23年,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民众拥戴。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其年事已高,且又多病,恳辞卸任。仲仁卸任后,梧桐坝民众又推举其子仲民中为杂职农官,即获王子庄州同认可。仲民中上任时,仲仁叮嘱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爱民者即为爱祖,尊民者即为尊父。家资散尽还复来,民心失尽不可收,望尔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九月初六日,仲仁因病去世,享年75岁。
    仲民中,字汉臣,生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八月初八日。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接任梧桐坝杂职农官。接任后他严尊父命,爱民如爱已。民有饥病,他解囊相助,民有冤难,他极力伸解。在位期间,他率众将梧桐坝所有渠沟疏通并设置了坪闸,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深受民众欢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他因患重病恳请卸任。仲民中卸任后梧桐坝民众以推举其子仲魁弟为杂职农官。
    仲魁弟,字新甲,号君卿,生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八月初三日。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接任梧桐坝杂职农馆之职,任职期间,在大庄子地方办了四件大事:一是于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始建梧桐坝最大的囤庄,于二十五年(1820年)竣工。此囤庄规模庞大、气势宠伟,60丈见方,有瓮域,四角筑有炮台,能容万人之众,为防土匪流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修建囤庄花费颇世,耗银高达26919两。囤庄建成后,仲氏家族人及他姓共20户人家迁入居住。在为囤庄起名时,因仲氏出资达八成之多,且又在此威望最高,故此,众人一致同意将原仲氏庄院“大庄子”冠以囤庄之前,定名大庄子囤庄。二是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策划督修了大庄子龙圣台,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完工,共耗银13217两。此台上建有龙圣庙,设计精巧,作工细腻。在塑造神象时,根据仲魁弟建议,把引庙龙王塑成了白发白须的慈善老人,与其他地方龙王庙的龙王截然不同。后又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囤庄北墙修起圣贤宫,在龙圣台对面修起戏楼,使大庄子囤庄成炎梧桐坝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是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又在龙神台东侧独资修起仲氏武馆,广收仲氏子弟和其它人家之子入馆学文习武,此举首开了本地文武教肓之一先河。四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王子庄州同冀修业主持兴修王子庄六坝总渠分水坪时,仲魁弟特邀州台大人亲赴,梧桐坝各地视察本地民众浇水之艰难,视察中,冀修业为仅目堵了“三十里河湾,四十里吊湾”,而且耳闻了梧桐坝民众对仲氏农官的赞赏之言。调查了解的实情深深感动了这位新任州官,他除对仲魁弟遵循祖训,勤政为民的业绩大加赞赏外,根据仲氏请求,对梧桐坝坪口在按地亩纳粮,应开7、5天的基础上加宽了1、5尺,修成了9天,解决了梧桐坝民众浇水难的问题,此分水定例一直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月初五日,仲魁弟突发心脏病古于任上,在职54年,享年72岁。仲魁弟死后,梧桐坝民众又推举仲魁弟之子仲学孔为杂职农馆。
    仲学孔,字健英,号青萍,生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十二月十二日。他自幼好学,练得一身武功,于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八月任仲氏武馆总教习兼文课先生。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月,仲学孔接替其父任梧桐坝杂职农馆。在任期间他秉承父志,忠于职守,曾炮击土匪白彦虎兵丁,确保了大庄子囤庄免遭烧杀之甾。同时,为减轻民众负担,解决大庄子龙圣庙的公共开支,仲学孔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发动民众开荒100亩作为庙会地,租于农户耕种,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粮食),为各地头人上庙议事和接待外来货宾客提供费用,深得民心。不幸的是在他任职期间的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仲氏驮队赴哈尔滨运货,途经乌兰巴托时,被沙俄军队裹胁,随队58人无一生还。就在仲氏财势大减的情况下,仲学孔仍励精图治,紧缩自家开支,为民广办实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仲学孔因病卸任。仲学孔卸任后,梧桐坝杂职农馆由其侄子仲义接任。
    仲义,生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六月六日。其接任杂职农馆后,主持办起了依仁义学,并从庙会地中划出20亩作为学田地。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发动全梧桐坝民众维修大庄子囤庄和龙圣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囤庄外建起土木结构简易戏台。仲义秉性钢直,善于词会,在酒金争水纠纷中屡被王子庄七坝推举为使,前往肃州府面见道台,据实陈词,很得本县地方馆史赏识。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仲义双目失明,遂辞农馆职,在任共28年。民国十七年(1929年)五月五日仲义病逝,享年55岁。
    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起,仲氏祖孙五代连续接任梧桐坝杂职农馆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止。其任期之长,贡献之大,在金塔地方,首屈一指。就连大庄子这一旬称也源于仲氏庄院。梧桐坝最大的囤庄叫大庄子囤庄,最有名的庙叫大庄子龙王庙。后来,人们又把大西沟、大东沟地方统称大庄子,解放后也叫大庄子村,初级社时叫大庄子初级农业社,人民公社化时,将双桥、上八分与大庄子合并统称大庄子大队。1961年公社化小后,仅东坝分出了大庄子公社,辖10个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后,又改称大庄子乡,管辖范围末变,此名一直延用至今。说起大庄子从清代以来的历史,仲氏家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仲氏家族严遵祖训,奉守“君子协定”,未煊名跃威,无诗志记载,但其功不可没。正如仲学孔之子仲炳在续撰《仲氏功德录》后作小结写到:“仲氏从先祖仲仁始,至族弟仲义止,历任农馆凡170年,对本地民众实可谓做到“仁”至“义”尽,今告慰达喀朗、达乌图诸先祖:达氏后裔、仲氏族人,上可对天,下可面地,未负皇恩,未辱祖宗,问心无愧,死而无憾。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5
我就是酒泉的,听我奶奶说,我们的家谱就在金塔

仲氏的来源本来就很多。虽然不是一个祖先,但是我们现在都是仲家的人。

欢迎您的到来!

QUOTE:
以下是引用仲玉兴(酒泉)在2010-5-7 11:05:51的发言:
我就是酒泉的,听我奶奶说,我们的家谱就在金塔

一笔写不出俩

 

欢迎宗亲的到来,来了就是家人。

有空可以回老家把家谱影像化,以便保存。

虽不同祖,但同属一,真诚欢迎玉兴来到自家的网站.

欢迎欢迎

 

回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