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仲子

试谈子路成为圣门高弟的原因
  • 1# 仲磊
  • 1345142010-1-21 01:02

试谈子路成为圣门高弟的原因

仲崇义(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子路(公元前542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比孔子小9岁,十九岁从学孔子后,由一个出身寒微的平民成为孔门高弟、“圣门十哲”之一。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一代名儒?通过阅读《论语》和其它古代典籍,研究仲子历史,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一、孔子的谆谆教导
子路出生在春秋时代鲁国卞邑(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直到年十九岁时,还“冠雄鸡,佩豭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头戴锦鸡翎帽盔,身佩野猪皮剑鞘,自幼养成了粗犷豪放、勇敢刚毅的性格。正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就是这位戎装持剑的青年,第一次见到孔子,很是不敬,在孔子面前舞了一通长剑,然后持剑而立。孔子见状,遂问子路:“怎么能用这类东西?”子路回答:“好古的人,就是因为好古才佩剑;不好古的人,就用来自卫。”孔子说:“君子以忠诚为本,以仁德自卫,不用走出围墙,便可闻名千里之外。对于不善良的人,要用忠诚感化他们;对于贼寇暴徒,要用仁德作护卫,何必用剑呢?”子路听了这番教导,骤然觉得有理,顿开茅塞,便提起衣襟下拜,说:“今天听到先生的这番教导,我愿拜先生为师,接受您的教诲。”从此拜孔子为师。(见《说苑·贵德》)。
子路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孔子身边度过的,他跟随孔子40馀年,63岁遇难,一直受到孔子的谆谆教导。在许多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子路的言行,事迹、评述就达100多处,特别在《论语》中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对谈,以及孔子对子路的评述,就有29处之多。这些对话都表现了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和厚爱。仅举几例为证:
1.观宥坐欹器防满
孔子在仕鲁期间,曾带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据《荀子·宥坐》载,孔子与弟子同往鲁桓公庙,见一倾斜易翻之欹器,特向守庙者请教,守庙者言“此盖为宥坐之器”,“宥”同“右”,“宥坐之器”即君王置于座右以为鉴诫之器。孔子言自己曾听说此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即空时斜欹,注水至中则正常,注水至满则翻覆。遂命弟子挹水注之一试,果然“中而止,满而覆,虚而欹”。孔子见此,喟然而叹:“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因此而问“持满有道乎?”欲让孔子教导防止满而覆的方法准则,孔子强调“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认为只有聪明却不显能,有功却不贪德,有勇而不逞强,富足却俭朴谦逊,才能保持住自己盈满优胜的地位。在这则史实中,孔子用辨证的方法施教,使弟子从中受到很大教育,得到了极大的益处。
2.言苛政猛如虎
鲁昭公25年(前517年)冬,孔子因鲁乱去齐途中,路经泰山。子路和其他弟子跟随。闻一农妇哭诉亲人死,而感慨“苛政猛如虎”。据《礼记·檀弓下》载,孔子从泰山傍经过时,“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了一会,叫子路前去寻问为何哭声“似重有忧者”。妇女回答:“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言其公公、丈夫、儿子先后死在老虎之口。孔子问:“为什么不搬家到别的地方?”妇人答以“无苛政”。言捕虎一行无苛捐杂税,收入尚可,若改他行,恐难为生。夫子为此感叹道:“小子识之,苛政猛如虎也!”(你们都记住,苛刻的政令要比老虎还厉害呀!)这则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留传至今,成为执政者应知的名言。
3.与子路及各弟子言志
孔子在与弟子的相处中,特别重视对弟子志向的教育。据《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载,孔子弟子颜渊、子路陪侍孔子时,孔子曾曰:“盍各言尔志?”,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首先表示:“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为我愿将车马、衣服与朋友们共用直到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也谈了自己的志向。子路进曰:“愿闻子之志”(请老师说说您的志向)。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志向是使老者安心,朋友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从这里看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敞开思想、互相交流的亲切情景。
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纪比你们痴长一些,老了,没人用我了。你们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去做呢?”子路首先发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又受到外国军队的侵犯,国内又闹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只需三年,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真是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志向。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见《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子路的威风凛凛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愿意手持像月亮一样洁白的帅旗,挥动像早晨的太阳一样鲜红的战旗,让撞击钟鼓的声音响彻云天,让旌旗迎风飘扬,蟠曲伏地。我当先率一队人马杀入敌阵,必定夺取千里之地,拔掉敌人的大旗,割取敌人的左耳,荣立战功。只有我能做到,让子贡和颜渊跟从我吧!孔子说:真勇敢啊!

还有一次,孔子到景山游览,子路、子贡、颜渊跟随。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凡是有德望的人登上高山必定赋诗言志。你们如有愿意说的,说说你们有什么志向如何?我来启发你们)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我的志向是操起长戟,激荡三军,后有母虎,前有敌人,奋勇搏击,解救两国的祸患)孔子曰:“勇士哉!”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特别是在教育学生树立志向时,采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启发引导,使学生受到启迪,受到教育。
4.教子路六言六蔽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言六言六蔽便是其中一例。即六种品德将会伴随六种蔽病,据《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载,孔子曾问子路有否听说过“六言六蔽”,子路回答:“未也。”于是孔子要子路坐下,郑重告之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若爱仁德,却不爱学问,便容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不爱学问,只能是漂浮而无根茎;为人诚实,不爱学问,便容易被人利用反为害自己;为人直率,不爱学问,则会尖刻刺人;为人勇敢,不爱学问,就会捣乱闯祸;好刚强,不爱学问,只能是大胆妄为。孔子两千五百年前对子路谈的六言六蔽,充满了辩证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心是要我们爱好学问,它是使我们头脑永远清醒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5.言子路“升堂,未入室”
孔子对弟子的学问一直是采取鼓励的态度。据《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载,孔子弟子子路曾到孔子处弹瑟,盖所弹之音不太合于孔子的口味,故孔子带有训斥的口气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本指为弹瑟的技艺而发,却无意中导致弟子“不敬子路”。为此,孔子又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以已进入堂还未到内室为喻,言子路弹瑟的技艺已经入门,只是还未够精深而已。从这段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善良可亲的老师,他在指出学生缺点的同时,不忘肯定学生的优点,维护学生的威信。在学生之间,稍有不和谐声音时,老师及时进行调整,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6.子路求教治蒲之方

公元前483年,时年60岁的子路仕卫任蒲邑(今河南长垣)宰。据《孔子家语·致思第八》载,子路即将赴任时,前去拜见孔子,说:“由愿受教于夫子。” 子曰:“蒲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恭谨又谦敬,可以控制住勇猛;宽容又公正,可以怀柔感化强横;慈爱而宽恕,可以化解困难;温和又果断,可以抑制各种奸邪。如果这几方面都做得更好些,那么治理蒲邑就不困难了)子路遵照孔子的教导,在蒲执政三年,蒲邑大治,孔子过之,三称其善。

7.止子路私施惠于民

子路随孔子自楚返卫后,仕卫为蒲邑宰。为防备水灾,“与其民修沟渎,”见民劳役艰苦,遂以已之财每人每日赐“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此事后,速派子贡专程前往加以制止。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这段描述,道出了子路当时的心情和生气的样子,而且要与夫子吵嘴的意思。然而孔子指出,子路私自施惠于民乃是犯了显已抑君的大忌,说:“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见《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从这段叙述,可以引起三点深思。一是子路作为一邑之宰,与民同修沟渎,以防水灾,说明他身先士卒,为民谋利;二是他从腰包里拿钱给民众发放吃的,说明他爱民亲民;三是孔子对他的讲道理劝说,说明孔子对弟子的爱护。此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说明子路的这种精神不能不叫人感动,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子路的多思善问
多思善问是子路的重要特点之一,多思是善问的基础,善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子路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弄明白,稍有一点不懂的地方,他都要坚持问到底,直到明白为止。《论语》中涉及子路问难之处就有12处之多,《孔子家语》中也有10馀处。均记述了他多学善问的内容和方法,孔子对这些问题的答复阐述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儒家思想的钥匙和入门之处,非常有意义,又非常深刻。他问“仁”,问“义”,问“学”,问“道”,问“智”,问“勇”,问“礼”,问“德”,问“生”,问“死”,问“鬼”,问“神”,问“君子”,问“小人”,问“全节”,问“成人”,问“理政”,问“治军”,几乎无所不问,从中看出子路思考问题的深度,孔子对此也无所不答,从中看出孔子透析问题的高度,他们的对答简直是师生毫无距离的生动画卷,至今读起来仍是津津有味,常读常新。
1.子路问士。子路问道:“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怎样才配称为“士”呢)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就是说要互相切磋,互相帮促,亲密和谐,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要这样,兄弟之间也要这样。(见《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子路通过问“士”,孔子教给了与朋友兄弟相处的基本准则。
2.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子路问如何执政,孔子说:先给百姓做榜样,然后役使他们。子路请老师再多给以指教。孔子说:“无倦。”要坚持不懈,不倦怠。(见《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给从政者提出了最低要求。
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问怎样服侍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却可以犯颜顶撞他。”(见《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为如何服侍国君交待了方法。
4.子路问成人。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聪明睿智,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威猛,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教育陶冶,也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又说:“现在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利益就能想起道义,见到危难不惜献出生命,长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见《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的这段教导对子路成为圣门之哲具有重要意义。
5.子路问君子。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恭敬谨慎。”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接着说:“修养自己,使他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老百姓安乐,尧舜还为此大伤脑筋呢!”(见《论语·宪问第十四》)。从怎样做君子的对答中,看出了孔子的博大胸怀。
6.子路问君子尚勇。子路问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只讲勇敢而没有仁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讲勇敢而没有仁义,就会成为盗贼。”(见《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勇和仁义的关系,教导学生在行动中首先要讲仁义,不讲仁义只讲勇,就会成为危害社会的祸根。
7.子路问贤君治国。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贤君治理国家,首要的事情是什么)孔子说:“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而鄙视不肖的人。子路又问:“听说晋国中行氏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肖的人,那他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加以任用,轻视不肖的人却不能罢退。贤能的人知道自己不能被任用而埋怨他,不肖的人知道自己必定会被轻视而仇恨他。埋怨和仇恨并存于他的封地之中,邻近的敌对势力也来侵犯,两军交战于城郊,中行氏即使不想败亡,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见《孔子家语卷三·贤君第十三》)子路的问很有深度,孔子的答富有哲理。这段对话对于执政者特别是负责组织干部工作的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子路勇于实践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子路在跟随孔子的四十多年里,不仅重视读书,而且勇于实践。“子路读书处”现在仍存于山东省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中。有人说子路是“一介武夫”,其实不是这样。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不然子路的一系列功绩怎样解释呢?
子路知错必改。据《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载:子路穿着华丽整洁的衣服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为什么这么神气傲慢呢?岷江的水才从岷江流出时,它的源流只能浮起酒杯。等到流至长江的渡口,如不两船相并,不避其风浪,就无法渡过去。这不就是因为到了下游,水流大的缘故吗?今天你衣着华丽,显露出傲慢的样子,那么天下有谁还肯指出你的过错呢?”子路快步退出,换了朴素的衣服回来,神色自若。
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我告诉你:说话夸夸其谈的华而不实,行动奋激不慎才智表现在脸上的人,是小人。所以说一个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言谈的要领;不能就说不能,这是行为的准则。说话合于要领,就是智;行为有准则,就是仁。言行既智又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子路按照孔子的教导办事、做人,实践自己的人生,成为“圣门之哲”。河南濮阳子路墓祠前竖立的“正大光明”牌楼,就是纪念这位实践孔子思想的夫子。
子路很看重实践。子路在任季氏总管期间使子羔为费邑宰。子曰:“贼夫子之子。”意为害人子弟。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言治理民人,事奉社稷,便是习于所学,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呢?从此看出,子路认为实践也是学习,并不把读书作为唯一的学习。
子路一生跟随孔子,在孔子的教导下,依靠自己的博学多问、认真实践,终于成为一代贤哲,证明儒家思想具有巨大的威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精华,弃之糟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载《仲子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65期)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4
无视大宗,欺世盗名,无德无才,家族败类!
有的人自己不会研究,也写不出这样高水平的文章,说风凉话乱扣帽子倒是天下第一呀......
呵呵!我倒要问问跻桓叔了!
什么叫“无视大宗”?难道别人都应该像你老人家这样俯首称臣、当狗腿子?我怎么听说所谓的“仲浅大宗”是冒充的?
什么叫“欺世盗名”?难道只有你们仲浅的人才能当仲研会的一把手?其他地方的族人都是笨蛋?
什么叫“无德无才”?既然你有德有才,你怎么不写一篇比这个水平高的文章?
综上,谁才是真正的家族败类,大家一看就知道!
伟利:你们赣榆族人一向跟老家的人保持一致,不要受某些人的蛊惑误导!!!!如果没有大宗子的坚守,就没有仲氏家族的今天!!!!
认清形势,胸怀全局,实事求是,谨言慎行
崇义伯伯的文章引经据典,旁搜博采,对宣传先祖的精神、弘扬先祖的美德大有裨益。可惜之前我受别人的误导,对他老人家有不敬之辞。现在看来,他老人家担任仲研会理事长可谓实至名归!
呵呵,如果倾向于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和仲崇义,赣榆仲氏族人又要把你仲磊开除出家谱了!!!!
桓爷您好!敢滥施淫威、把我“开除出家谱”的人,还未生出来呢!作为赣榆仲氏族人的一员,我不信谁的官大,不信谁的钱多,只信真理,只信良心。
我崇义伯确实没有资格当仲研会的理事长,要当也应该是老家的肇覃爷、伟铸爷!
我没见过崇义老先生,但自从跟他建立联系后,就被他折服。无端指责、辱骂这样一位为仲研事业奉献半生的老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没有崇义老先生在讷河的振臂一呼,没有仲研会多年来的团结研究,仲氏根本不会有现在文化繁荣的局面。
仲氏好子孙,团结起来,把家族文化发扬光大
某些人睁眼说瞎话,到底谁是真大宗?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干嘛上来就骂人?就你这德性能配得上姓仲吗?
这都是10年前的事了,现在如果再有捕风捉影、搞人身攻击仲研会的人,那将是仲氏族人中的过街老鼠,将遭到人人喊打,那是自取其辱。
仲磊为老仲家的凝聚和续谱做了多年大量踏踏实实工作,人品过关,非常人能及,支持!!!
回复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