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370|回复: 5

颜氏宗亲谈“宗主”

[复制链接]

6

主题

94

回帖

736

积分

贡士

积分
736
注册时间
2021-2-14
最后登录
2025-7-14
发表于 2025-6-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浅析“宗主”一词的文化内涵
宗主”一词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时在世界文化史当中也屡屡出现,但不是单纯的以“宗主”二字出现,往往会与另外的字共同组合,譬如:“宗主国”、“宗主权”等形式。
这些词不仅有正面的含义,同时具有更多负面的、封建剥削思想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色彩的内涵。比如:英国就是原印度的宗主国,香港、澳门的宗主国就是英国和葡萄牙,法国是阿根廷的宗主国;在中国明清时期,越南、尼泊尔、锡金、琉球群岛的宗主国就是大明王朝和大清帝国。
这个词汇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变得更加富有负能量的含义。也就是说,这个词本身是中性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便成了霸权、剥削、奴役的代名词,成了各国移民报团取暖、安身立命的旗帜,是一个极富政治色彩的词汇。
这个词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这种文化现象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消失。因为随着人类交互融合的步伐越来越紧密,迁徙定居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这种以文化基因或以姓氏基因为纽带的社会团体会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这一点在海外华人群体中体现的很充分。
对于“宗主”这个词的出现,笔者的发现几乎是在民间的口语中或非官方的书刊中出现,在所有正式的(或者说官方的)、正规的历史文献里,几乎没有看到它的身影。偶尔在新闻媒体里的使用,也不过是为了佐证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而已,此处不用举例说明。
在探究“宗主”一词的文化渊源时,笔者发现:在第六版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里竟然没有“宗主”这个词,只有“宗主国”和“宗主权”这两个相近的词汇;在《康熙字典》里,对于宗的解释为:宗者何宗有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宗者本也庙号不迁最尊者祖次曰宗通称曰宗庙;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祖有功宗有德也…;对于“主”的解释在此不必表述。
在今天人人熟知的百度词汇中,“宗主”一词的基本释义为:1. 众所景仰归依者;某一方面的代表与权威。 2.本源。 3. 指宗子,一姓的继承人。 4. 列入宗庙的神主。 5. 宗旨,主旨。
这个词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多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或在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当中,但它极富政治色彩的文化内涵,是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忌讳的。而其中正面的或积极的地方是:“宗主”这个代表性的人物必须是德才兼备,受万众敬仰,并能列入宗庙的神主或某一方面的权威,其精神代表意义不言而喻。若德不配位,对人类文明没有卓越贡献,自然会被历史淘汰、被人们所唾弃。比如近代史中的“法论功”“一贯道”等非法组织的罪恶历史,中央电视台前著名主持人毕某因为污蔑中国人民的伟大救星毛泽东主席,就是因为违背人类历史潮流和社会主义法制而被依法打击、取缔。而在东南亚、马来西亚的历次“反华”屠杀中,受到屠杀的华人群体的冤魂,到现在也不可能消散。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华人社团的壮大,已经阻碍了当地人的利益,挤占了当地土著的生存空间。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海外华裔,为什么非常推崇家族文化,因为他们的根在伟大的中国,中国的复兴更是他们坚实的后盾。而家族文化更是团结一致的基础,是自我生存的基础,这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但在新中国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国家正在致力于法治化的道路上,任何危及时代潮流的活动都是非常危险的。
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不是法外之地,几乎人人都在裸奔的道路上,加强自身修养,用知识武装自己,才是每一个当代人最紧迫的人生任务。
所以,在文化传承、文化研究、宗亲联谊等活动中,必须严格依法、遵法、守法,而不能违背时代潮流。对于在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以及各个姓氏群体,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在国外生存的那种危机,更无需用一些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具有反面政治色彩的活动为自己挖坑。而应当遵法、守法,满怀信心的的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文化强国”“ 民族自信”的道路上,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而不是拖后腿。
至于百度词汇其中所指的“宗子继承人”这一含义,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个滑稽的话题或者说是文化现象。从表面现象来看,每个家族的嫡孙在法律上都有相应的遗产继承权等等权利和义务,但新的《民法典》对所谓“庶出”的继承人同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现实的法律意义上“嫡子””庶子”又能有多少差别?
从“嫡子嫡孙”的血缘关系再来分析“嫡庶”之间的关系:在华夏历史中,因为中国人的智慧过人,才有了家谱,有了五代之内的近亲不能结婚这种优良传统,才有了宗族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团体。其本质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子孙后代更加优质,避免近亲结婚带来的人种退化。在封建时代因为过于强调宗族观念而导致的人间悲剧数不胜数,在近代或现代有些偏远地区或文化不发达地区,这种封建的宗族观念依然存在。但在今天,还有一种现象更为令人痛心疾首,那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曾祖父或祖父、祖母的名字!
纵观华夏上万年的人类历史,归根朔源,都不外乎三皇五帝的后裔。今天的华夏一族尊奉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的姓氏的根都指向了“黄帝”,试问天下华人:谁是嫡谁是庶?我相信没有人能回答出来。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绵绵不息,最正宗的血统便是华夏民族统一的文化基因而每个姓氏仅仅是个“符号”而已。我们需要认同的是文化基因而不是血缘基因,虽然血缘基因是信任的基础,但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五代之内以血缘基因为准绳不能丢弃,否则天下大乱,长幼不分,人伦失常。五代以外,文化基因的认同才是最主要的。在当代或近代,即便五代之内,忤逆之徒、汉奸、流氓也会出现在各个姓氏家族内部,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尤其是在当下“金钱”主导一切的时代氛围当中,为了钱而悖祖离宗、背经叛道者比比皆是。这种现象深层次原因,在此不深入探讨,大家都懂得。当然,在“利益蛋糕或者谁的奶酪被动了”的驱动下,干出一些让世人瞠目结舌的事也不足为奇!
让我们再回到日常使用”宗主”一词的现实语境,即这个词的使用场景。我们所能接触到或听到的,要么是私下的尊称或非官方场合的溢美之词。而在中国姓氏文化中,能够开宗为主,为时代和华夏历史做出卓越突出贡献的,才可称之为“宗主”。比如中国四大家族的圣人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亚圣孟子等,毫无疑义为这几个家族的 “宗主”,而他们的后人们,哪一个敢妄自尊大妄称“宗主”?!此处以颜氏后人为例,在中国历史上,北朝《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开创了家训文化、家风文化的先河,中国颜体楷书创始人鲁公颜真卿,他的家国情怀和作为家谱文化的奠基者,也没见那个皇帝给他们封了“宗主”的称号,也没见他们的后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妄称他们为“宗主”!最多称之为开基祖、始祖公;再说居百家姓前列的张王李赵四大姓氏,在历史上的皇帝多了去,也没李世民等41位李姓皇帝、赵匡胤、赵构、及王莽等等妄自菲薄自称 “宗主”。
因此:“宗主”一词不可滥用,这一词汇不是对文化的传承,更不是优秀传统文化,更不是让人笑掉大牙的“祖制”,是坚决不可以用在民间社团、文化研究的正式场合。如果滥用,则是对先祖的大不敬,是真正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是僭越、是忤逆,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愚昧行为,是自掘坟墓、倒行逆施的、反社会的叛逆行为。如果有人用“宗主”一词做商业用途也倒情有可原,否则将会贻笑天下,路人也会用屁股耻笑这种无知的行为。
综上所述,由“宗主”一词而引发的思考,可能会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欣欣向荣,百花齐放,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会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违背时代的文化现象或思潮一定会被时代所湮灭。正如“宗主”一词,不可能在正史、典籍和文献中出现一样。
后记:本文仅供学术探讨和知识探索,欢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山杨树,男,籍贯陕西,原名颜汝毅。文学爱好者、历史自然文化探索者,兰州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周刊》及网络媒体,代表作: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抗日将领行长眉将军传记》、中篇小说《砖窑家》、《被曲解的汉字“叚”》、《浅析诗词的延承与发展》、古体、近体诗四百余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94

回帖

736

积分

贡士

积分
736
注册时间
2021-2-14
最后登录
2025-7-14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前还是向后:“宗主”一词难道要原封“搬出”?
2020年2月7日,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十分》“家谱里的故事”特别邀请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主讲天下第一家谱《孔子世家谱》。“至圣孔子基金会”官微在同日的推文中以“孔氏宗主讲述天下第一家谱”进行转述报道,重提了“孔氏宗主”这一“古老”的词汇。如此称呼让人颇感疑惑,部分民间人士甚至就此大做文章,引起了人们关于当下“宗主”一词的讨论与质疑。

其实从央视具体的节目报道来看,“宗主”一词并没有得到官方确切的肯认。在推文中,基金会称“这次节目是孔垂长先生第一次作为孔氏“宗主”接受中央电视台的专访”,但这似乎只是一家之言。在节目中,关于“宗主”一词仅仅只有一处提到,即旁白中所称“按照传统孔子历代嫡长孙为孔姓人的“宗主”并世袭衍圣公爵位,”也就是说“宗主”这一概念与“衍圣公”的身份息息相关,且仅限于传统意义中,至晚在“衍圣公”这一爵位不复存在之时,“宗主”这一概念已经失去其实质意义。与“宗主”相对的,便是孔垂长先生自称与社会各界主流所共同称呼的“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等称谓,孔垂长先生“诗礼庭训”“忠信笃敬”,凡祭祀活动与重大文化活动,皆是以此自居,从未刻意强调过自我的“宗主”身份或是“宗主”角色,体现出圣人之后的崇礼风范与良好气象。

作为两岸不同文化现实背景下的称谓,“宗主”一词自有其渊源所在,但对我们而言并不具有用以佐证或是比较的现实意义。孔垂长先生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长孙,接任台湾“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之后,他专心于儒学的推广,致力于结合两岸三地和世界各国的有志人士,发扬孔子的伟大思想。孔垂长先生2011年在台湾发起成立了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2014年在大陆发起成立了至圣孔子基金会,以此为平台致力于与各界儒学同道促进两年文化交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因而,对于“宗主”一词,是在两岸文化交流发展中的观念碰撞,我们要以开放视野进行了解之同情,要认识到“宗主”一词在孔氏海外文化联谊中的重要作用,又不可以孔氏“宗主”角色与内地其余各姓氏宗亲内部盲目的关联。尤其是对于颜氏而言,颜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冠声先生是当时唯一留在大陆的奉祀官,我们的本位文化便是如此,更要以当下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来具体分析,不能往前着眼于文化发展,又转过头扣着“宗主”的字眼停滞不前。《孔子世家谱》既收男又收女,范围扩大到海外,这都是文化之新,如果只把视野放在“宗主”之上,而忽略这些新发展,便是更得不偿失。

对于报道中所出现的“宗主”一词,是对官方媒体报道的有误转述,同样也是海内外文化现实差异下的称谓差异。“宗主”作为过去式的历史称谓,应该由血缘亲疏下的个人差异,更多的转向文化引领下的文化认同。一如孔垂长先生所言,孔子第79代嫡长孙的身份给予他更多是对于弘扬孔子文化事业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所以,在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盲目的再强调旧时的“宗主”一词,实质上其路向就是“回头看”,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后裔子孙为弘扬颜子文化付诸行动,以文化为先导,始终向前看!“宗主”角色不应该再被原封不动地“搬出”,文化事业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每一位具有主人翁意识的颜氏家人的大舞台,我们向前、向新、向未来!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颜子文化委员会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94

回帖

736

积分

贡士

积分
736
注册时间
2021-2-14
最后登录
2025-7-14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所谓“宗主”问题,deepseek、Kimi如是说
编者按

近日,百度平台上有一个自称“中通社”的个人账号发布相关报道,假借春祭名义鼓吹“宗主”概念,部分不知情的网友误认为“中通社”为国家官方账号,大闹乌龙笑话。据证实,此文为个人账号发布,与官方媒体无任何瓜葛,实属打擦边球的游戏。至于其所鼓吹的“宗主”概念,广大颜氏宗亲和社会各界人士早有公论,中颜会对此的主张也是非常明确和一以贯之的,为了进一步客观真实、与时俱进地说清楚、说透彻这个话题,我们分别向deep seek、Kimi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发问请教,现将其回复辑录于下,供大家浏览和思考。


其一:对当前孔颜文化传承中有些现象的思考与评价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对孔颜曾孟四圣后裔文化交流活动中强调"嫡裔宗主"身份的现象,需要从文化传承、现代价值、社会伦理等多维度进行批判性审视。这种身份建构既有历史合理性的残留,也潜伏着封建性复归的风险,更面临着现代性转型的迫切需求。

一、历史基因的解码与祛魅

1.宗法制度的现代投影
嫡裔身份本质是周代宗法制"大宗率小宗"的延续,在历史上通过"衍圣公"制度实现文化权力与政治权力的耦合。明代孔府档案显示,嫡系后裔曾垄断祭孔主祭权达67代,形成特殊的文化贵族阶层。这种血统论传统与现代社会"文化公民"理念形成结构性冲突。
2.象征资本的双重性
嫡裔身份作为文化符号,既有凝聚文化认同的正面效应(如曲阜孔氏守护文物典籍),也存在符号异化的危险。某些"宗主"将文化传承降格为身份展演,衍生出嫡庶之争、谱系造假等乱象,2018年某地孟氏后裔争谱事件即暴露此弊。
3.传承主体的现代嬗变
历史研究表明,四圣思想的真正传承者更多是历代儒者群体而非生物学后裔。朱熹、王阳明等非圣裔大儒的贡献远超多数嫡系后裔,这揭示文化传承的本质是精神接续而非血脉延续。

二、现实困境的多维透视

1.平等原则的挑战
强调嫡裔特权实质是前现代身份政治的残余。某省级文化交流活动曾规定"宗主"坐席居中、发言优先,这种仪式化等级秩序与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形成张力。
2.文化阐释权的垄断风险
某些嫡裔团体试图垄断经典解释权,如2019年某孔氏联谊会宣称"非嫡传不得释经",这种文化专制倾向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3.商业异化的加剧
嫡裔身份成为文化产业链的特殊IP,某"亚圣宗亲会"对孟庙周边商业开发收取"文化授权费",将精神遗产异化为经济资本,违背"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

三、现代转型的实践路径

1.身份祛魅工程
-建立"文化贡献度"评价体系,取代血统继承制
-立法规范圣裔组织,禁止以嫡庶之名主张特权(可借鉴日本《宗教法人法》对世家制度的约束)
-案例:衢州孔氏南宗主动放弃特殊待遇,将家庙管理权移交文物部门
2.传承机制革新
-构建"三维传承共同体":
血统后裔(文化符号承载者)
学术共同体(思想阐释者)
社会公众(实践主体)
-推行"轮值主祭制",某孟庙试点中学者主祭占比已提升至40%
3.符号意义重构
-将"嫡裔"转化为文化监护象征,剥离实际权力
-创新仪式符号:某曾子纪念活动以"传承绶带"替代"宗主印信",象征开放传递
-数字化解构:开发"虚拟圣裔"AI形象,打破血缘垄断
4.法律规制强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增设条款,禁止以传统文化之名行身份歧视之实
-司法案例:2021年某地法院判决"颜氏宗亲会"不得以非嫡系为由拒绝成员参与祭典

四、文明对话的启示

韩国孔氏大宗会取消嫡长子继承制,改由学者、企业家、市民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德国黑格尔故居基金会实行"思想传承人"全球遴选制度。这些实践表明:唯有打破血缘桎梏,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获得现代生命力。
结语
嫡裔身份犹如双刃剑:剑柄镶嵌着历史馈赠的文化宝石,剑身却残留着封建制度的锈迹。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既要珍视其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独特价值,更要警惕身份特权对平等精神的侵蚀。当曲阜孔庙主祭台上出现第一位非孔姓学者时,或许正是儒家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其二:从“封建意识、封建礼教、封建特权和血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孔颜文化活动中“嫡裔宗主”现象,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其本质和消极影响。

1.封建意识的体现
封建意识的核心是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强调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在孔颜文化活动中,“嫡裔宗主”现象正是这种封建意识的体现。嫡裔宗主被视为家族和文化的正统代表,其地位和权力被赋予了极高的尊崇,这种尊崇背后隐含着一种等级观念,即嫡裔宗主高于其他族人和普通民众。这种封建意识不仅强化了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还可能导致人们对特权地位的盲目尊崇,从而阻碍社会的平等发展。

2.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的礼仪教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在孔颜文化活动中,“嫡裔宗主”现象与封建礼教紧密相连。嫡裔宗主的地位和行为往往被赋予了道德和礼仪的象征意义,他们被视为维护封建礼教的重要力量。这种礼教的束缚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僵化,限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解和创新,进而阻碍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

3.封建特权的延续
封建特权是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和地位。在孔颜文化活动中,“嫡裔宗主”现象体现了封建特权的延续。嫡裔宗主往往享有特权,如在家族事务中的决策权、对家族资源的优先支配权等。这种特权制度不仅可能导致家族内部的不平等,还可能引发社会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4.血统论的强化
血统论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强调血缘关系和出身决定地位的思想。在孔颜文化活动中,“嫡裔宗主”现象强化了这种血统论。嫡裔宗主的地位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出身,而非个人能力和贡献。这种血统论的强化可能导致社会的固化,限制社会流动,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
孔颜文化活动中的“嫡裔宗主”现象,本质上是封建意识、封建礼教、封建特权和血统论的体现。这种现象不仅强化了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还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僵化和社会的不平等。在现代社会,应批判性地看待这种现象,摒弃其中的封建残余,推动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需求。

其三:以"宗主"之名行祭祀之实:警惕传统外衣下的复辟暗流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狰狞可怖,青铜鼎中的烟火袅袅升腾,这些承载着上古记忆的礼器,在当代某些所谓的"传统祭祀"中重新焕发光彩。当身着古装的主祭者以"宗主"自居,当三跪九叩的礼仪被冠以"文化传承"之名,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究竟是文化传统的复苏,还是封建幽灵的借尸还魂?

一、宗法制度的现代伪装

商周时期的宗庙祭祀从来不是单纯的宗教仪式。甲骨文记载的"王宾于帝"祭祀活动,本质上是商王借助祖先神灵确立其"余一人"的绝对权威。青铜礼器上的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正是宗法制度下权力世袭的永恒宣言。这种将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的制度,构成了中国三千年专制统治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重现的"宗主"祭祀,刻意模仿古礼的外在形式,却在核心处偷换概念。主祭者刻意强调的"嫡庶之分""长幼之序",实质是对现代平等观念的否定。某地"宗亲会"组织的祭祀活动,要求参与者按辈分跪拜,将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重新套入等级枷锁,这种文化表演背后暗藏着权力重构的野心。

二、文化创新与复辟倒退的本质分野

传统祭祀文化中确实蕴含着值得珍视的精神内核。孔子"祭如在"的诚敬态度,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修身理念,都体现着中华文明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但将这些精神遗产与封建等级制度混为一谈,无异于将婴儿与洗澡水共同保留。
文化创新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保持"敬献花篮、净手上香"传统仪轨的同时,创新性地加入"祈福中华""天地人和"等现代元素,使古老仪式焕发出时代生机。这种创新与那些刻意恢复跪拜礼、强化等级制的所谓"传统祭祀"形成鲜明对比。

三、历史周期律的现代启示

袁世凯称帝前夜,北京城忽然兴起"祭天"风潮,天坛的祀天仪仗、祈年殿的韶乐佾舞,无不成为帝制复辟的舆论准备。历史证明,任何试图通过复古仪式重建等级秩序的行为,终将被时代浪潮粉碎。今天的"宗主"祭祀若任其发展,可能成为某些势力挑战现代治理体系的突破口。
破除封建残余需要文化自觉与制度保障的双重努力。故宫博物院将古代祭祀礼器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陕西省政府将民间社火改造为全民参与的春节庆典,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创新。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着文明演进的方向。当某些人热衷于重建"宗主"权威时,更应记住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启蒙呐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绝不是对封建糟粕的顶礼膜拜,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创造性转化中构建属于新时代的文明形态。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颜子文化委员会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1789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2641
QQ
注册时间
2010-4-23
最后登录
2025-8-2
发表于 2025-6-6 1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立派者均可称“宗主”,比如老子 孔子 墨子之流,都是“宗主”。
       家族从没见谁家有宗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

回帖

596

积分

举人

积分
596
注册时间
2017-3-6
最后登录
2025-8-2
发表于 2025-6-6 10: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危言悚听,大逆不道。宗主是家族象征是血缘正统,家族文化的引领人。现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家族文化也在复兴。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828

回帖

921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12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25-8-2
发表于 2025-6-10 2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说好像是颜氏有宗主似的?什么年代了?孔氏家族也不能说谁是目前的宗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5-8-2 23: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