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欧苏体例与现代谱法 谱法,是按一定规则、体例编纂家谱的方法。体例,则是家谱的形体和凡例。体例规定了家谱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体例也大不相同。现代谱法和体例,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简到繁、有低等到高级,逐渐完善起的。
先秦时期,家谱的体例及其简略,几乎只记人名,如司马迁曰﹕“独记世谥,其辞略”。汉代以后,家谱除记世谥外,还增加了姓氏起源,人物的字、号、官爵等。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家谱的功能主要用于选官和婚姻,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以一个家族为中心,同时记载婚姻集团的世系人名、官爵的综合型家谱。 宋代是家谱体例发展的重要阶段,隨着官府谱局的废除,私家谱兴起,修谱目的由政治需要改为尊祖收族的功用,家谱的内容也扩充为谱序、谱例、世系图、先世考等,谱例亦出现很大转变和进化,欧苏体例盛行一时, 多为民间修谱所效仿。 欧体,是北宋文史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创制的家谱体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载﹕“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一书,为后人称之欧体的范本。其内容包括谱序、谱图、谱例、传记等。记录的人物世系及分支以表格图式进行表述。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图九世起至十三世,以下类推,至现存者为止;先人小传叙源主名讳、字号、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赠、享年。欧体规则如此,但并非一定五世一图,如﹕欧阳修在《新唐书》的“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中,则采用十二世为一图。也有家谱每五世为一图,第二图从六世起至十世,不再把第一图的第五世在第二图中重复。所谓远疏近详,意指在记本世时详载,下世暂只记名,到记下世本人时又详,再下世则又暂略,以此类推。 欧体模拟世系图举例如下﹕
将以上五世人物,依照欧体谱法纪系如下﹕ | | | | | | | | | | | | | | | | 宏 | 一世 | | 庆 | | | | | | | | | | | | | | | 远 | 二世 | | 明 | | | | | | | 亮 | | | | | | | | 光 | 三世 | | 泽 | | | 盛 | 茂 | | | 旺 | | 财 | | | 发 | | | 兴 | 四世 | 禄 | 福 | 海 | 河 | 江 | 广 | 和 | 春 | 贵 | 坤 | 乾 | 玖 | 珉 | 珂 | 梅 | 竹 | 松 | 五世 |
表中人名下记入相应的生殁、葬地、仕官、特行、匹配等内容。 欧体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世次序列一目了然。其优点为无论大宗和小宗,不管多少代,均可依次方便记载下来。其不足是涉远世系的对应检查甚为不便,而且受表格区域的限制,对重要人物的事载内容无法详述。 苏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公元1009—1066年)创制的家谱体例。苏洵和欧阳修,既是同时代人,又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既互相熟悉,又均从事谱学研究。苏洵参考了《欧阳氏谱图》,于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编撰成《苏氏族谱》一书,为后人称之苏体的范本。其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其操作程序为﹕作世系表,按世系作一总表,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一一注明。又在表中人名下注出他的仕宦、配偶、享年、死亡月日。采用叙述式。简言之,即是以图联其世系,以文述其事迹。 苏体记叙式的记系法则,举例如下﹕ 一世宏,字少槐,号蒲台,生于道光五年八月二日,殁于光绪二十年四月九日,葬村西祖茔第三排第二丘,配王氏,生子二﹕远、庆。 二世远(记事例上)生子二﹕光、亮。 三世光(记事例上)生子三﹕兴、发、财 。 四世兴(记事例上)生子三﹕松、竹、梅。 五世松(记事例上) 五世竹(记事例上) 五世梅(记事例上) 四世发(记事例上)生子三﹕珂、珉、玖。 五世珂(记事例上) 五世珉(记事例上) 五世玖(记事例上) 四世财(记事例上)生子二﹕乾、坤。 五世乾(记事例上) 五世坤(记事例上) 三世亮(记事例上)生子三﹕旺、茂、盛。 (亮的后代按光的后代同样记述、此处从略)。 二世庆(记事例上)生子一﹕明。 三世明(记事例上)生子一﹕泽。 四世泽(记事例上)生子二﹕福、禄。 五世福(记事例上) 五世禄(记事例上) 苏体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由长及次,一家到底,谓之“一家清”。其优点体现在世系图上,亲疏关系有别而清晰;在门谱世系人物记叙中,因不受格距篇幅限制,尽可记载欲表述的内容。其不足在于世系总图的制作上,代系越远、人丁越多,越不便操作。 欧苏体例在创制之初,每谱只载五世,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后来虽突破五世,也只能记载较小的分支,均为小宗谱法。如宗支人丁众多,就操作便捷而言,苏体优于欧体。 家谱历经元明,及至清代、民国时期,其体例在不断变革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涉及到宗族事务各个方面。构成家谱体例的要素有﹕谱名、目录、谱序、凡例、姓源、世系图、派序、余庆录、先祖像赞、恩荣录、宗戒、家训、坟茔、宗祠、族产、耆旧传、艺文、迁徙地名、大事记、门丁人数、承修名目、提修名目、捐输名目、领谱字号、杂记、跋等20余项。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仲氏北宗尚太宜人主持续修了史上最完整、最全面的《仲氏家谱》,全套共24卷,其中黄县4卷。该谱以代系为主线,采用横排竖写、自左而右、父上子下的表式。这种创新的体例,突破了欧苏体例五世一谱和世系图中难以叙事的限制。几十代族人,均依行辈分列于相应的代系中,各得其位;个人小传尽皆写于名下,一格不足者,可顺延数格。 仅以《仲氏家谱•黄县谱》为例﹕ 光绪《仲氏家谱》为大宗谱法,其体例优于欧苏体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谱图规整,操作简捷;二、代系清晰,一目了然;三、查阅容易,方便实用;四、耗材节省,成本降低。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谱的体例也应在继承旧体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旧家谱中愚忠帝君,污蔑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歧视妇女、限制儿童入谱等内容应彻底摈弃;原有的谱序、凡例、姓源、世系、人物传、字辈谱、家训族规、庙祠、坟墓、艺文、附录等应予保留继承;同时,增加居住地情、大事记、统计表、家族历史及谱学文化研究等新形式,在实践中创建新体例。如辑录的物事足够丰富,单独撰成族志,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1998年,香港万鸣集团董事长孔德墉主持第五次续修,对原体例进行了大胆革新。最鲜明的特点是﹕不分性别、民族、国籍,孔氏族裔全部录入。回、苗、藏、水、土、哈尼、景颇、东乡等14个少数民族及侨寓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孔子后裔一概收录,并首次将女婿纳入其中,入谱者超过200万人。 欧苏体例流传至今,私家修谱仍有采选,适用于一家一户或小的分支。目前正在续修的《仲子世家谱》,范围广,人数多,内容繁杂,工程浩大,如选用欧苏吊线形、金字塔式的体例断难施行,势必采用大宗谱法,方能汇百川而纳入大海。光绪《仲氏家谱》,作为大宗谱法的范本仍适用于现代修谱。但其体例仍须优化改进。一、谱系图的设置可采用横排竖写、父上子下、男左女右的制式,亦可采用竖排横写、父左子右、男前女后的制式,以迎合全书的排版方式。二、谱系图中的小传应简洁洗练,切忌赘 述。功勋卓著者,可撰传略,归入人物志。三、同宗同代重名者过多,可于名下标注父名加以区分。如﹕崇江—伟龙长子,崇江—伟杰次子。四、如选用竖排版,可将整张纸中分,中线上下各列一排,可节省印刷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