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1
2
童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98
666
4030
论坛元老
100
163
368
廪生
建不建宗祠无所谓,济宁已经有一个了,没必要如某些人所说的再搞“两个中央”。但南宗先祖魂归何处,还是要辨正一下的。
据查:国使、国聘(即《兴化县志》所记载的“仲氏二舍人”)自济宁州横坊村入仕后周,后入仕赵宋,随赵匡胤南征,殁于阵中,葬于江苏兴化凤凰河(今仲家寨)。其后裔赴扬州府守墓,遂留居兴化县仲家寨,其部分后裔入江都学籍,散居江都县东兴乡。
此支后裔闻达不断,瓜瓞绵绵,迁往吴江者有之,迁往嘉兴者有之,迁往杭州者有之,迁往润州者有之,迁往泰州者有之,迁往松滋者有之。
期间因祖墓在兹,亦有回迁济宁者,亦有回迁兴化县者,回迁兴化后裔(包括宋初留居部分后裔)又散居宝应、盱眙、沭阳、赣榆、淮安、黄县、蓬莱。
1060
4196
5万
管理员
我接着说下去:
仲基(号益庵)次子讳世资,世资季子讳尔佾,字象庭,任润州经历,留居润州(即镇江府)。尔佾育有庆远、度远二子。庆远,绍熙元年(1190年)以宣教郎任丹徒县令;度远为昆山县县尉。
而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仲氏族谱》竟载“仲家浅50代衒祖次子冏为杭州知府,其子庆远迁丹徒”。此系误接。幸亏代数未错。
到南宋之初江都仲氏有功名者,叔伯兄弟共五人:
益庵公后裔居吴江、镇江,
履庵公后裔留居江都、
白庵公后裔定居杭州(今杭州西溪),
并公后裔居嘉兴、松滋。
兟公后裔居江浙。
再表另外两支:
世资长子讳尔修,入籍浙江秀水县(今归嘉兴市),与仲并存诚公后裔混居。
世资次子讳尔侗,官至扬州府尹,定居于故里仲家寨,生正相、正卿。正相之子明斋自仲家寨迁居高邮、宝应。正卿之子讳仕达,元时为典瑞院判。仕达有子讳叔诚,元时为登州太守,赠奉训大夫,去官卒于沂州,其子即五十五代敏、哲、晰三祖。敏祖子聪公,奉父柩旋里,至沭阳值兵燹,不得南行,卜葬叔诚祖于沭阳郭北之原,遂家焉,是为沭阳一支;哲祖子明公,携眷属道经赣邑,阻于土匪者数月,遂居治之西关,是为赣榆一支;晰祖子顺公,留守印信,遂家登州,是为登州蓬莱一支。
又洪武二年(1369年)己酉科黄县举人仲谦系先贤五十四代孙,乃兴化叔诚公之四弟,其后裔留居山东黄县(即今之龙口)。
盱眙县仲氏亦迁自兴化平望湖,隶属军籍。洪武初年,仲法保留居河北张家口市蔚县。
洪武四年泰州人仲受从军,后裔也留居河北保定附近。
河北雄县仲氏亦南宗军籍后人。
楼主热情可嘉,南宗人数众多,没个祠堂的确不像话,
可以讨论一个雏形,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33
490
555
举人
24
280
0
4
25
423
4769
看了仲磊的帖子,根据兴化县志,仲氏南宗始迁祖国使、国聘二舍人,确实牺牲在仲寨,同时也安葬在仲寨,朝庭并派其子孙看守此墓,只可惜年代以久,无法查找先祖之墓。作为南宗之后,我完全赞同此观念,仲寨设立仲氏南宗始迁祖国使、国聘二舍人祭典祠堂,很有这个必要,这也是祭典先祖的一个场地,同时也是众望所归。还请同门大力支持,以早日实现这宏图大愿。
5
161
庠生
在仲寨筹建南宗始迁祖祠堂,时机尚不够成熟,最主要原因有一:在当地缺少仲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研究,二:缺少热衷此项事业能人,.三: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据此,首先,要在当地大力宣传我们仲氏文化,团结族人,形成合力,二要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能人出面致力此项事业,三要通过发扬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争取政府立项,取得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四要我们外地族人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尤其是仲氏文化资源方面。真心欢迎各位族人来仲寨观光交流。
51
1539
贡士
本家先生所是否经考证后所结此论?有无详查凭据?若真如此样,那我南支确可立宗祠耳!
有什么问题找伟洪、、、
809
1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5-5-3 11: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