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2761|回复: 8

[旧谱新牒] 沭阳仲氏宗谱序

[复制链接]

1060

主题

419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3423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5-5-1
发表于 2017-2-2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psb.jpg仲贺兰.jpg

  粤自仲堪衍高辛之派,奚仲膺车正之司,仲虺以左相宣猷,山甫以樊侯备职,上溯中天,历稽三代,神明之胄,绵远之传也。嗣后,有家于鲁之卞邑者,而先贤出焉。问消息于麟书,生原同里;话绸缪于鸡黍,出必与偕。综核生平,统观记载,即此负米之孝、结缨之忠,第略举其大端,自足该其馀行宜乎。后颜、曾、思、孟,位跻十哲而常昭;历唐、宋、元、明,报至我朝而愈厚也。
  独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怀桑梓之故区,仍依泗水;恋松楸之佳荫,爰住开州。他如红羊遇劫,随南渡之旌旗;苍骆䭾装,拥北征之笳鼓。偶然鸿印,遂卜鸠安。而今之称大宗者则仲家浅是,竹头木屑之费,特建专祠;奎章璧篆之颁,屡邀宸翰。入成钧而肄礼,名博士以分荣。此诚异数也!
  至沭阳一支,则自南而北焉。金陵运起,兖济备官;靖难兵兴,厚邱卜葬。由是分桃花之旧涨,擢竹箭之新枝。户各丁添,系由庚续。虽缌麻小功之察,考订者亦有前人;而望衡对宇之繁,继起者又逾数代。清门偶附,几忘桑柳之寄生;血派依然,误认榆槐之强合。
  吾东寿臣,悄然忧之。因春秋之祭奠,辨昭穆之班联。幸得同族弟绪晜,胸有成算,笔不停挥,详其所信而非诬,阙其所疑而非略。簌簌方有穀,本是同根;绵绵生之瓜,岂忘宿蒂。从此,敬宗收族,于我乎权舆;缕晰条分,与之以终古。似朐山之永镇,偕沭水以长流。懿行嘉言,纷列艺文之志;女功妇德,并详节孝之经。博采兼搜,刊讹正谬,几经雠校,将付雕镌,而命余为之序。余何言哉?亦维冀上承先泽,赓歌棠棣之花;下启后昆,长养科名之草云尔。
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
维扬谈文焕竹香氏 拜撰

  【试译】
  追溯仲氏起源,始于高辛氏后裔仲堪。奚仲担任夏朝车正,仲虺作为商汤左相制定政令,仲山甫以樊侯身份辅佐周宣王。上溯至夏商周三代,仲氏已是受天眷顾的显赫世家,血脉绵延传承至今。后来有人在鲁国卞邑定居,孕育出先贤仲子。查阅典籍可知,他与孔子同乡而居,日常交往亲密无间。纵观其生平事迹,无论是"为亲负米"的孝行,还是"临危结缨"的忠节,仅列举这些荦荦大端,已足以概括其崇高品行。因此他得以配享孔庙,位列十哲而光耀千秋;历经唐宋元明各朝,直至本朝更受尊崇。
  家族根基深厚,故枝叶繁茂;源流长远,而泽被后世。虽迁徙各地,仍心系故土,或依恋泗水畔的桑梓旧地,或定居开州守护祖茔松柏。时逢战乱,随宋室南渡者有之;奉诏北征戍边者亦有之。偶然驻足之处,终成聚居之地。如今称为“大宗”的仲家浅村,耗费巨力建成专祠,屡获御赐匾额。族中子弟入国子监修习礼乐,更以"翰林院五经博士"官衔光耀门楣,实属非凡恩典。
  沭阳一支,则是自南向北迁徙而来。在金陵兴起,兖州济州多有任职;靖难之役后,有族人迁至厚丘(沭阳)安葬。自此如桃花汛期分流,似新竹破土生枝。各支人口渐增,谱系延续有序。虽有前人考证缌麻小功等亲疏关系,但面对错综复杂的聚居现状,新生代已逾数代之遥。清贫门户偶有依附,几乎忘却同宗血脉;而血缘纽带始终存在,不应误认异族为亲。
  仲子六十八代孙仲葆祺(字寿臣),对此深感忧虑。借春秋祭祀之机,整肃宗族,幸得族弟仲绪晜胸有成竹,笔耕不辍,凡记载必求真实可信,存疑之处宁缺毋滥。正如稻谷同根而生,瓜瓞不忘本蒂。自此敬奉宗族、团结族人,当以此谱为开端;条分缕析详加记载,方能传之永久。愿如朐山永镇乡土,伴沭水长流不息。美德善行收录于艺文志,女红妇德载入节孝篇。广征博采勘误校正,历经数次修订终将付梓,嘱我作序。我何须赘言?唯愿上承先祖恩泽,如棠棣花开般延续家声;下启后辈贤才,似科举及第般英才辈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主题

419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3423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5-5-1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者,家国相维,在上有封建,而在下有宗法,宗法明则人纪修而国势振。所以尊祖、收族、安庶民而成百志也。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三代之时,世家大族枝叶扶树,宗庶相守,皆数百年。故《记》之言曰:“适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又曰:“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又曰:“宗子居于他国,其祭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盖大宗之重如此。
  秦并天下,迁虏六国,改制郡县,宗法大坏。世胄之家徒以门望相承,不幸遭遇变故,迁徙播越,钟簴沦于绝域,车服委于草莽。际会时,主兴废继绝,往往以支庶承祧,而大宗降焉。若东野氏之于鲁子、南宫之于周是也。至于世阅百代,历年数千,子孙昭穆秩然叙列,虽中更播越而继承弗坠,岂非明德之后源远而流长者乎?
  呜呼!当其变也,以子、姒、姬、嬴之胄,降于畎亩,夷为皂隶,而莫之省䘏;如其常也,褞袍韦带之士,南面正其不祧之位,绵延百禩而馨香弗辍。于时,其或遭世荡潏,支庶承统,而大宗之布满于天下,犹且根叶盘茂,按册而可推寻源而弗紊。然则褞袍韦带之泽,其不过于南面有土之君远甚矣乎!
  沭阳仲氏,先贤之裔。自卞大夫以上远溯高辛,茫矣渺矣。仲子以下九世,遭秦乱而有峄山之迁;又八世,遘赤眉之祸,有任城之避。洎乎有唐开元之代,始建庙横坊,称中兴祖,此四十九世皆大宗相继。宋室南渡,秘书正学士基以扈跸渡江,留其弟虔避乱南阳,应金主诏,归鲁奉祀。历元明以迄国朝,奉明禋称博士者,皆虔后也,而基以大宗降为别支矣。秘书之南渡,占籍吴江,其后子孙或在泰州、兴化、莱阳、赣榆,而惟迁沭者为最久。且始迁沭之祖曰淑诚,元末为登州守,遭乱道死,其子奉以来葬,故仲氏之迁于沭,初非择而居之也。自迁沭以上至秘书凡七世,自迁沭以下为世二十有二,历年五百,明德相望,食指于今且数千人,而皆原于秘书一人之身。原秘书之与奉祀公兄弟耳,兄弟其初一人之身耳。而至于今,则繁衍徧于诸郡,皆大宗之苗裔;而陪位上公,恩荣累代,乃承统之支庶。岂非天地变化而世家盛族先德明禋,亦显晦之有时乎?
  故不明南渡之由,不知长幼之所以易位;不明迁徙之故,不知大宗之所以分析。而皆原于遭时屯难,以笃祜发祥。综览周秦以来二千馀载,御世宰物之主,数十姓于兹矣。而仲氏若存若亡于其间,愈久而弥光,自他而有耀也。故曰:德弥博者势弥远,发不极者脉愈长。旁枝扬于上,则本根盘于下。仲氏之族之盛,岂非天道哉?
  余同年生仲君承武,官宿迁广文,承其父兄搜辑编次之后,彚为《仲氏支谱》,而属余序其意。其言曰:“自基祖以上,谱在《仲氏里志》,无庸叙也;自虔祖以下,世为博士,又吾谱之所不及也。基祖之降为小宗,天也;基祖之后傥再至于迁流失绪,则子孙之过也。”呜呼!推承武之意,不在于侈门阀,而在于缀族姓;不在于明大宗之失职,而惴惴于后世子孙之忘其初。本此意以尊祖、敬宗、收合庶姓,于是有巨族;有巨族而后有强宗,有强宗而后有立国。先王以宗法维封建,意盖讬诸此。《周官》司徒九两之职曰:“师以道得民。”又曰:“宗以族得民。”承武清门高宗而居师儒之位,以此率其族姓,以风其人庶,亦其职也。俊不敏,肃承简命,有旬宣之寄,念民生之流散,思维系之多方,重嘉承武之能其官,又不徒为仲氏多贤幸也,遂不辞而为之叙。
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冬月望日
赐进士出身、江宁布政使司布政使、年愚弟何俊 顿首拜撰
安东鲁一同 代笔

  【试译】

古代国家治理,上有封建制度,下有宗法体系。宗法制度明确,人伦纲常得以维护,国家根基自然稳固,这是尊崇祖先、团结族人、安定百姓、成就百业的基础。宗法有百世不迁的大宗,也有五世而迁的小宗。继承嫡长子血脉的为大宗,永世不改;继承高祖分支的为小宗,繁衍五代后另立。夏商周时期,世家大族枝繁叶茂,嫡庶相守数百年。《礼记》记载:"嫡子、庶子侍奉宗子宗妇,即便富贵显达,也不敢以富贵凌驾于宗族之上。""支子不擅自祭祀,祭祀必告知宗子。""宗子流寓他国时,祭词须称‘孝子某某委派介子某某代行常祭’"。足见大宗地位之尊崇。
  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封建为郡县,宗法制度遭到重创。世家大族仅凭门第传承,一旦遭遇变乱,宗庙礼器沦落荒野,车马服饰委弃草莽。时势更迭中,君主常以旁支延续断绝的世系,原本的大宗地位便随之下降。如东野氏承继鲁国公族、南宫氏延续周室血脉,便是例证。然而历经百代千年,子孙昭穆次序依然清晰,即便遭遇流离仍能传承不辍,这不正是明德之后源远流长的明证吗?
  可叹的是,当变乱之际,子(商王的姓)、姒(大禹的姓)、姬(周王的姓)、嬴(秦王的姓)等贵族后裔沦落田亩,沦为皂隶,无人问津;而布衣寒士却能登堂入室,延续不祧之位,百代香火不绝。若遇世事动荡,旁支承继宗统,大宗虽遍布天下,仍如根深叶茂之树,按谱系可追溯源流。由此可见,寒门士族的德泽,较之世袭诸侯的尊荣,何止深远百倍。
  沭阳仲氏乃先贤后裔。追溯卞邑大夫之前的世系,远至高辛氏已渺茫难考。自仲子以下九世,因秦乱迁至峄山;又八世逢赤眉之乱,避居任城。至唐代开元年间,才在横坊村建立祖庙,尊为中兴祖,此间大宗传承未断。宋室南渡,秘书正学士四十九代仲基扈跸渡江,留弟仲虔避乱南阳湖,后奉金主诏命归鲁奉祀。自元明至本朝,奉祀、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皆仲虔后裔,而仲基一支反由大宗降为旁支。仲基南渡后定居吴江,后裔散居泰州、兴化、莱阳、赣榆等地,其中迁沭阳者历史最久。始迁祖仲淑诚元末任登州太守,遇乱去世,其子扶柩南归葬于沭阳,故仲氏迁沭实属偶然。自南渡至迁沭凡七世,自迁沭至今二十二世,历时五百载,明德相继,今族人已逾数千,皆源于仲基一人之身。仲基与奉祀公(仲虔)本为兄弟,同出一脉。而今其后裔遍布郡县皆为大宗苗裔,而享有世袭荣宠者本为旁支,岂非天道显晦有时?
  若不明南渡原委,便不知长幼尊卑何以易位;若不悉迁徙缘由,便不解大宗支脉何以分衍。究其根本,皆因时局艰难中孕育祥瑞。纵观周秦以来两千余载,历经数十姓王朝更迭,仲氏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却愈久愈彰,自成光耀。故曰:德泽愈广则根基愈深,厚积不发则血脉愈长。旁枝显达于朝堂,根本仍深植乡土。仲氏之兴盛,岂非天道使然?
  与我同年中举的仲承武,现任宿迁县训导,在父兄搜辑编纂族谱的基础上,汇成《仲氏支谱》,嘱我作序。他言道:"自基祖以上,谱系载于《仲氏里志》,无需赘述;自虔祖以下世袭博士,亦非本谱所及。基祖降为小宗,乃天命使然;若后世子孙致谱系散佚,则是不肖之过。"此言深意,不在炫耀门第,而在凝聚族人;不在追责大宗失位,而在警示后世莫忘根本。以此尊祖敬宗、团结族众,方能成就望族;有强宗大族,而后能立国本。先王以宗法维系封建,其深意正在于此。《周礼》司徒职掌"以师道得民心,以宗族聚万姓",承武身为清流高士,居师儒之位,正该以此引领族人,教化百姓。我虽才疏,既承其请,念及民生流散当思维系之法,深感承武此举不仅为仲氏增贤,更是移风易俗之善举,故欣然为之序。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主题

419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3423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5-5-1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宗谱成立记
  噫!群群生界,尘尘神灵,睊焉眮焉,日仆缘于竞角之场者,则必以种族瓜瓞蔓于尘瀛,挕班联于昭穆,汇万千派脉而一之,又维无量数枝叶而立之。此具种族思想者所以必先立种族史也。
  吾宗自卞大夫以后,世宅鲁地,千数百年相传,修仲氏里志,宗法严明,凛乎弗可紊焉。炎宋中衰,我先贤后四十九世秘书正学士基祖以扈跸南迁,占籍吴江,子孙繁衍,磅礴于杭、扬等州,遂谓江南一派。嗣是,创有吴江族谱,于里志外别揭一帜,我宗人之奉祀明禋者胥于此序昭穆矣。
  迄我先贤后五十四世奉训大夫淑诚祖,当元季绎骚时视政山东,卒于沂。子敏、哲、智三祖奉柩回扬,至沭值张士诚据高邮州,南路阻绝,因葬于沭邑郭北之原,即今城内之巍然在望者也。服阕后,哲祖迁赣榆,智祖迁莱阳,敏祖遂家于沭焉。
  修明之世阅二百年,吾敏祖之子孙布满厚丘者,犹且蔓延发达而未有已。惜乎家乘久付阙如,宗法遂无由秩序。迨明崇祯丁丑年,我先贤后六十二世璠祖及我六十三世肯祖,悯宗族之凌淆,与不学无术、数典忘祖者之后无所考,久之必至族姓与不知乡里为谁氏之庐、血肉为谁氏之统者而比例矣,遂协力搜辑而编缀之。未及付梓,我璠祖、肯祖赍志以终。吁,不其戚欤?
  嗣后,我先贤后六十八世葆祺祖、绪晜祖,缵前人之旧绪,亦草创而未刊。而我先贤后六十八世承武祖官宿迁广文时,诠次旧稿,汇为我宗支谱,付剞劂氏,工未竣而捻匪至宿,扑学署,承武祖之次子友庆祖率众突围,入取谱稿及所镌之板,贼以全力胁,我友庆祖众寡不敌,死之,板与稿俱失,事遂辍。嗟嗟!是岂贼之力足以害我友庆祖耶?其诸我宗谱之劫运欤!
  其后,我先贤后六十九世之遐荣祖,复挈延祧伯起而整之,旋以劳瘁病殁,事又止。过此以往,至光绪初年,我先贤后六十八世之绪绅祖、绪纶祖,六十九世之统陞祖,迄我先贤后七十一世之与蓉同行者曰凤岐兄、曰良贵兄、曰兆偕兄协商,取旧谱稿问梓,因财力支绌,又作罢论。然我宗人因素负宗族思想而以无宗族史为深憾者,绝不因迭次失败而心灰也!
  故于前光绪二十八、九两年间,我先贤后六十九世之德楼祖,七十世之延祧伯、延阶叔,七十二世之跻楼侄,同起而重修谱稿,幸已告成。我先贤后七十一世启贤兄辑众缮写,凡前、中十世与闻达节孝诸条目,俱依旧稿;至后五世及升序二册,或因或益,其间年湮代远,迁徙莫定,散逸未收者,旧有补遗、备考二册,以待能者,未敢擅更,今亦仍之。于是校覆详明,我宗人复于是年秋间竭力捐资,德楼祖与恒贤兄南赴秣陵刊订精本,三百年之希望至此而告成焉。噫,嘻吁!
  蓉尝私议,以为国家无史则人不知爱国,而国无由强;社会无史则人不知爱群,而群无由立;种族无史则人不知爱种族,而宗族无以适于生存。吾宗人之注重于宗谱,代经蹉跌而必观厥成者,意在斯乎!先世缺点,惟兹补偏,至于扩充,此其嚆矢。我叔祖、叔父因此事系笃前成烈,且关乎吾宗族之前途甚重大也,不可以不纪念之,遂命蓉作《宗谱成立记》。蓉弱冠青年,思学幼稚,膺此重任,折足覆餗。理固宜然,但长者命不敢辞,敬取有关吾家宗谱之历史而编次之,以报尊命,尚乞教焉。
光绪三十一年 月 日
裔孙漱蓉 谨识
  【试译】

唉!天地间芸芸众生,若尘沙般繁多,每日在名利场中奔波竞逐。唯有将种族血脉如藤蔓般绵延传承,按昭穆辈分排列有序,汇聚万千支脉归于一本,维系无数枝叶立于根本,这正是具有种族意识者必先修纂族史的缘由。
  我族自卞邑大夫仲子(按:此处不确,仲子七世祖仲咨曾任卞邑大夫)后,世居鲁地千余年,编纂《仲氏里志》,宗法严谨不可紊乱。宋代中期衰微,四十九代祖、秘书正学士仲基扈从宋高宗南渡,定居吴江,子孙繁衍于杭州、扬州等地,形成江南一派。此后编纂吴江族谱,在《仲里志》外另立体系,族人祭祀时皆依此排列长幼。至五十代世祖奉训大夫仲淑诚,在元末战乱中在山东做官,卒于沂州。其子敏、哲、智三祖扶柩南归,途经沭阳时逢张士诚割据高邮,道路阻绝,遂葬父于沭阳城北。守丧期满后,哲祖迁赣榆,智祖迁莱阳,敏祖自此定居沭阳。
  明代二百余年,敏祖后裔遍布厚丘(沭阳),愈发兴旺。可惜族谱长期空缺,宗法难以维系。至崇祯丁丑年(1637年),六十二代祖仲璠与六十三代祖仲肯,痛感宗族淆乱,若再不修谱,后世必至族人不知乡里归属、血缘统系,遂合力搜辑编纂,未及刊印便赍志而终,令人痛惜!此后六十八代祖仲葆祺、仲绪晜继承遗志,仍未成书。至六十八代祖仲承武任宿迁训导时,整理旧稿汇成支谱,刊印未竟遭捻军攻破学署,其子仲友庆率众突围抢救谱稿,寡不敌众以身殉谱,谱板尽毁。此等劫难,岂止贼寇之祸,实为宗谱命途多舛!其后六十九代祖仲遐荣再度整修,积劳病逝。直至光绪初年,六十八代祖仲绪绅、仲绪纶,六十九代祖仲统陞,与七十一代仲凤岐、仲良贵、仲兆偕等商议续刊,终因财力不足作罢。
  然我族人始终以无宗谱为憾,屡败屡战不改其志。光绪二十八、二十九年(1902-1903年),六十九代祖仲德楼、七十代仲延祧伯父、仲延阶叔叔,七十二代祖仲跻楼贤侄等同心协力,终成谱稿。七十一代仲启贤兄整理缮写,前中十世与忠孝节义事迹依旧稿记载;后五世及新增世系或沿袭或增补。对年代久远、迁徙无定者,仍按照旧谱设立《补遗》《备考》二册,待后人完善。校对完毕后,族人于当年秋季捐资,由仲德楼、仲恒贤赴南京精刊成册。三百年夙愿,至此终偿!
  我常思:国家无史则民不知爱国,社会无史则人不知睦群,种族无史则宗族难以存续。我族历代修谱虽屡遭挫折,仍百折不回,其深意正在于此!此谱既补前人缺憾,更为后世奠基。叔祖辈命我作《成立记》,我虽年少学浅,亦当敬述宗谱编修历程,以报宗族重托,尚祈诸贤指正。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主题

419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3423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5-5-1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氏之谱散见于山东之登州、莱阳,江南之吴江、兴化、泰州、赣榆等处,皆有镌本,独吾沭一支谱系阙如,虽屡有编辑,均系草创。迨咸丰季年,我宗人复加重修,镌工未竣,忽为捻匪所阻,迄今又数十年矣。我宗人既虑旧稿久藏,蠹损霉残,或致字迹模糊,终难辨认,又虑迁徙莫定,秩序无由,甚有本支之亲觌面不相识者。至于更名易字,鲁鱼亥豕之讹,尤不免也。故聚族人而相谓曰:“吾沭支谱所以历久未成者,非阻于时势之艰,即由于财力之不足。当吾世,若再蹉跎,后虽有继起之英,亦无从措手。”于是族人皆为踊跃,某任采访,某任校正,某任钞录,某任编次。约三年之久,全稿始成。又复乐为捐资,南往金陵付梓剞劂,印百五十部,字画纸料无不精到。择吾族之谨厚者,各授一部,珍惜家藏,使知历年创叙者之苦心,并今日执事者之不易也。值耕读馀闲,检阅熟览,不独知群昭群穆有条而不紊,且不难上尊宗祖、下敦一脉相传之谊。至遗误脱略,就简因繁,复望吾族英贤踵起而更正之。是则所厚望焉。
光绪三十二年 月 日
阖族公识

  【试译】
  仲氏族谱散见于山东登州、莱阳,江南吴江、兴化、泰州、赣榆等地,皆有刊印版本,唯独我沭阳一支的谱系长期空缺。虽多次编纂,都只是草创阶段。至咸丰末年,族人再次重修,刻印未完成又遭捻军阻隔,至今又历数十年。族人既忧旧稿久藏虫蛀霉烂、字迹模糊难辨,更虑迁徙不定导致世系混乱,甚至亲族相见不相识。至于姓名用字的讹误,更是屡见不鲜。于是召集族人共议:"我沭阳支谱久未成书,非因时势艰难,便是财力不足。若我辈再不行动,后世即便有英才,也难以为继。"族人闻讯踊跃响应,有人负责采编,有人校对勘误,有人抄录整理,有人编排次序。历时三年终成全稿,又乐捐资财赴金陵刊印,制成一百五十部,纸墨字迹皆精良。择族中谨慎厚道者各授一部,叮嘱珍藏家中,既念前人修谱之艰辛,亦知今日成事之不易。农闲耕读之余,展卷细读,不仅能明了昭穆次序井然有序,更可上尊祖宗、下睦一脉同胞之情。至于遗漏错讹之处,尚待后世贤达续修完善,此乃我族深切期盼。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主题

419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3423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5-5-1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所以正人心,维风化,明法守,纳人人于轨物之中而遵循勿外。家之有乘,所以别长幼,辨昭穆,示子孙,防世世以慆淫之,渐而礼义不愆。故孔子之先其祖弗父何之《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予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辞弥谨,其心弥约,数传而有孔子者出,谓非积累之厚,其谁信之?若我先贤卞大夫者,身受业于孔子之门者也,学孔子之学,行孔子之行,其于孔子之家法也,尤得亲承夫衣钵。其当时之子若孙者,目睹拱立之风,亲承藜藿之训,爱亲敬长,益有加礼,不必长被大枕;而兄弟以和,不必鸿案鹿车;而夫妇以睦,系世相沿不二,克称忠孝完人者,已非可一二数矣。嗣后,历秦汉迄明季,代遵恪守者,或以硕彦称,或以政治显,递及我敏祖居沭以来,绵绵衍衍而未有艾,非甚盛德,何以至此?其尤可慰者。疏宗远族,道路相逢,一闻姓字之称,便自少长有序,虽曰先贤呵护之灵,盖亦法守未靳之明徵也。苟非有家乘以维系之,则瓞系瓜绵虽延一脉,而条分干别己界各枝,安能如斯之蒸蒸日上哉?以故吾沭在上之高曾,食先贤之德,目睹麟趾𧍸斯之日盛,而不免弗克负荷之隐忧,是以屡辑子姓,创修族谱,以正本源,以绵矩矱。惜也大丹之将成,不无挠败屡蹶累,皆赍志以终。迨咸丰末,先大父司铎钟吾,整稿付梓,值捻大至,吴仲宣尚书适牧徐州,檄先君子御敌于黄河之壖,先君子裹稿与战,兵败而与稿俱殉。相西望马陵,返顾邱首,仰天椎心,无泪可挥。今我宗人奋然蹶起,振袂争先,又复重搜蠧简,再加问访,竭力捐资,赴梓白下,誓蕆数百年未竟之功,以报先人于地下,命相胪述旧文而书于册。相之谫陋,曷克当此?但念先君子饮恨黄泉,我族人尚复爱之慕之,悯其志而终成之,则先君子为不死矣!相敢不匍匐拈笔于竭力诸长者之前,以志不朽。其成谱之颠末,众手之经营,则有蓉侄之《成立记》在。
光绪三十二年 月 日
裔孙金相 谨识

  【试译】

  家族有族谱,犹如国家有史书,旨在端正人心、维护教化、明确规矩,使众人言行合乎法度。家族有族谱,用以区分长幼辈分、辨明宗族次序、训示子孙后代,防止世代因懈怠而渐失礼法。孔子先祖弗父何的《鼎铭》记载:"初封时谦恭鞠躬,再封时弯腰屈身,三封时俯首帖耳,沿墙疾走亦无人敢轻侮,用这鼎煮粥糊口。"言辞愈显谨慎,心志愈显谦抑。传承数代而诞孔子,若非德行积累深厚,谁能信服?我族先贤卞邑大夫仲子(按:此处不确,仲子七世祖仲咨曾任卞邑大夫),亲受孔子教诲,传承孔门学问与行止,尤得真传。其子孙目睹先祖恭谨之风,亲聆藜藿为食的训诫,敬爱尊长之礼愈发厚重:不必刻意标榜孝道,兄弟自能和睦;无需刻意彰显恩爱,夫妇自然相敬。世代相承不改初心,堪称忠孝完人的,已非一二可数。
  自秦汉迄明代,历代族人谨守家风,或以硕学鸿儒闻名,或以政绩卓著显达。及至我敏祖迁居沭阳,子嗣绵延不绝,若非德泽深厚,何以至此?最令人欣慰的是,即便疏远宗支路遇相逢,一听姓氏便知长幼有序。这虽说是先贤护佑,更是谨守礼法的明证。若无族谱维系,纵使血脉如藤蔓延续,枝干脉络早已纷杂难辨,何来今日宗族和睦之盛况?
  我沭阳的先辈们,目睹家族日渐兴盛,虽欣慰却也忧虑后世难承重托,故屡次召集族人编修族谱以正本清源。可惜功败垂成之事时有发生。至咸丰末年,先祖父整理谱稿准备刊印,恰逢捻军进犯,时徐州知府吴仲宣(名棠)命先父率军抵御于黄河岸边。先父携谱稿奋战,兵败时与谱稿共殉。遥望马陵山,回首故土,唯有仰天捶胸,泣血无泪。
  今族人奋起振作,重拾残稿详加考证,又遍访族人捐资刊印,誓要完成数百年未竟之业以慰先灵。命我撰文记述始末。我虽才疏学浅,但念及先父饮恨黄泉,族人仍感念其志终偿所愿,先父之志便永存不朽!岂敢不竭诚执笔,以铭此盛事?至于修谱具体经过,族侄仲漱蓉所撰《成立记》已详载其事。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36

主题

2631

回帖

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积分
17056
QQ
注册时间
2011-11-23
最后登录
2025-4-14
发表于 2017-3-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沭阳仲氏与赣榆仲氏,清朝都建立了全县的通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予以续修,但是都太简单。沭阳通谱只有姓名、配偶、儿子、女儿及其丈夫的姓名;赣榆通谱更甚,只有男性(但部分村庄建立了详细的支谱)。为了提高家谱的质量,应该从村庄、分支做起,详细记载生卒日期、姻亲的居址,符合“孝友睦姻”之道,这才符合传统家谱的要求,也是对族人负责,与时俱进,逐步完善。村庄、分支的完成了,再进行汇总,并且加入全国统谱。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回帖

1078

积分

贡士

积分
1078
注册时间
2013-12-6
最后登录
2025-4-12
发表于 2017-3-14 1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侄儿的翻译,希望我们沭阳族人认真学习了解先辈修谱的过程,也感谢跻明爷爷提出的好建议,沭赣族人是一家,应该团结在仲研总会周围不断完善家谱。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7

回帖

91

积分

童生

积分
91
注册时间
2012-8-30
最后登录
2022-3-30
发表于 2017-4-16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那些为了仲氏研究和家谱奉献的宗亲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回帖

1885

积分

贡士

积分
1885
注册时间
2016-12-15
最后登录
2025-4-22
发表于 2017-7-28 0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谱的都不容易,我们沭阳谱太简单了,当时条件不行,现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5-5-1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