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不推求词句的真正含义,只根据字面义臆测,做出附会、不确切的解释,被称作“望文生义”。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料,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编纂和研究家谱,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
鉴于家谱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这就要求修谱者有严谨的态度,认真核对资料、史实,寻根问祖,务必准确传承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切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违背史实。
下面举例说明常见的“望文生义”的情况。
1.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某地的族谱上记载某人为“嘉靖辛卯岁进士”,修谱者认为“岁”有“年”的含义,于是想当然的简化为“嘉靖辛卯进士”。殊不知,“岁进士”实乃对“岁贡生”的雅称。明、清二朝,每年从各地选拔一定数量的“生员”到中央国子监就读,称作“岁贡生”,简称“岁贡”。
2.不调查行政区划变动
网上看到有人这么说:我们青岛的莱西市李权庄镇的仲氏族人是从烟台的莱阳市穴坊镇教格庄迁过来的。乍一看,好像是跨地、跨县迁徙,其实不然。“莱西”这个行政建置过去是没有的,而是析自莱阳。李权庄镇东边就是穴坊镇,所以当时只是县内迁徙。只是因为行政区划调整,使两个原本相邻、同属一县的地方分属不同地市。
3.对家谱一知半解,不了解各地情况
咸丰二年,山东族人仲统书到河南光山,看到当地家谱后,发现有一代人名字中都带“应”,联想到山东仲家浅有部分62代的族人名字也带“应”,在没有核查光山仲氏前后世系的情况下,想当然的判定光山“应”字派族人为仲子世家第62代,并劝说光山族人使用了济宁北宗辈分。这个错误一直延续至今。
又如,某村仲氏始迁祖名叫“仲续栋”,且后人都有自己的辈分(与济宁辈分不同)。后来,从外地来的倡导修谱者认为“续”是北宗68代“绪”的同音讹传,于是借机推广了北宗济宁辈分,把人家的代数也确定了下来。
4.某村修谱,修谱者看到64代有位族人名叫“仲霖”,于是自作聪明,大笔一挥,写成“仲蕴霖”。殊不知,康熙年间北宗仲家浅翰博卜定辈分的时候,“仲霖”已去世多年,他老人家怎么可能穿越到未来,把后来者搞的辈分拿到自己这个时代使用呢?
5.某地族谱,由于年久失修,世系有断层,已不知是仲子世家第多少代后裔,仅知60代先祖出生于大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于是,有“聪明人”说:推算嘛!1572年到2012年,是440年,平均20年一代,那么就发展了22代。
究竟多少年为一代?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不能笼统而言。人类繁衍生息的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战乱与和平不同;旱涝灾害与风调雨顺不同;频繁迁徙与居所稳定不同;帝王之家与寻常百姓不同(帝王之家是妻妾成群,一人可以有几十个儿子);结婚、生育早晚的不同等等。经计算,汉、唐、宋、明帝王世家代差数的平均值,分别是刘姓24年、李姓22.3年、赵姓27年、朱姓26年。平均约25年一代。有人说“20年一代”,是想当然。
从仲氏的族谱看:
先贤仲子出生的时候(公元前542年),其父仲凫已过而立之年;
先贤仲子直到51岁的时候(公元前492年),其次子仲啟才出生;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公元前213年-前212年),仲子世家已繁衍到第十代,平均每35-37年一代;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仲子世家已繁衍至第十八代,平均每33年一代;
隋文帝去世的时候(公元604年),仲孝俊已有儿子,仲子世家繁衍至第三十四代,平均每34年一代;
“靖康之变”的时候(公元1127年),第四十九代大宗子仲基已有儿子,仲子世家繁衍至第五十代,平均每33.5年一代;
……
由于仲子世家支派繁多,各支繁衍速度和数量都有差异。目前我们掌握的,仲子世家至少已繁衍到第八十代,这样平均也要30年一代。研究家谱,与治学、治史一样,都是严谨的事情,“推算”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
6.画蛇添足
光绪甲辰的济宁旧谱记载“庆远,居丹徒”,后来有人在后面加了一句:“今丹徒仲氏皆其裔也”。殊不知,丹徒仲氏有许多支,如27代仲钊(原籍在今仲家浅)的后裔、51代尔佾(仲基之孙)的后裔。再者,担任丹徒知县的仲庆远生活在南宋绍熙年间,怎么会成为70多年后在仲家浅主持修庙者的孙子?难不成后者也玩起了穿越?
该贴已经同步到 仲磊(赣榆)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