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是在寒食节的后一天或后两天,民间有“冬(至)到寒食一百五”的说法,“一百五”即寒食节,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姚合《寒食》诗曰:“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也有以冬至后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的,元慎《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这里的“无烟”即指“寒食”。
“寒食”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的一段历史故事。据载晋国内乱,介子推曾随从公子重耳逃亡国外,途中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方得以继续前行。回国后,公子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即位后文公赏赐了众位臣属,却偏偏没有他的份儿,而并“不言禄”的介子推,一怒之下便和老母一起身居于山里。文公得知后到处找寻,未果,便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相传他不愿出来,遂抱木焚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就定这一天全国禁火,寒食三日,从此便有了“不举火”的寒食节。而此时正值气候清明、草木荫茂的春天,后民间又有在寒食节的后一天,人们外出踏青和为先辈扫墓的习俗,谓之清明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