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们50后、60后这代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亲身经历了国家发展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作为连接家族过去与未来的关键一代,在常态化修谱及仲子历史文化传承工作中承担着独特的责任。
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包含了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事、家族在不同时期的境遇变化。这些信息是活的历史,如果随着人的老去而消失,将极难复原。常态化续修家谱,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把这些分散的记忆系统地整理、记录下来,让后代能具体了解家族在时代变化中体现的韧性与应对智慧。
虽然50后、60后在操作智能手机、电脑等新技术上可能不如年轻人熟练,但在将家族实体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源的过程中,作用不可或缺。可以负责收集、整理家族留存的旧家谱、老照片、书信、证件、老物件等重要的纸质或实物材料。这些原始资料经过初步归类和说明,可以更有效地交给掌握数字技术的年轻一代进行拍照扫描、录入和数字化管理,实现长久保存和便捷传播。
对于许多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的人来说,寻找有意义的晚年活动是实际需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家谱常态化续修及仲子历史文化传承这项长期工作中,需要主动调整角色定位:从过去可能的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当前非常迫切的任务是总结成败得失,打造“老带新”+“传帮带”模式,为年轻人搭台架梯,鼓励并切实帮助年轻人承担起主要的组织协调和具体执行工作。这直接关系到修谱及仲子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能否持续并保持活力。
这种“余热”的发挥,重点应放在对工作的支持与指导上,而不是试图依赖过去的地位或权威来主导决策。退居“二线”后,应像已故的仲崇义理事长那样,秉持“建议不干预,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切实不表面”的原则。这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减少在公开场合的指挥和露面,更多地在幕后提供实质支持。当年轻人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比如对某个家族历史事件不清楚、对老地名或老关系搞不明白时,要及时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和背景,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解惑。要做铺路石,不做绊脚石。要放下对名利的眷恋和追逐,要避免因担心“人走茶凉”而在任时安排“亲信”以便日后继续施加影响的做法。更不要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延续自己的核心角色、刷存在感,变成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和干涉的“太上皇”。
同时,必须对年轻一代的能力抱有充分信任。要认识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是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年轻人在掌握运用新工具、新方法方面有优势,也有持续投入精力的条件。相信他们能够用更现代、更高效的方式,将家谱的常态化续修及仲子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传承下去并不断发展。老一辈的宝贵经验和历史记忆,通过这种有效的代际协作,才能在新一代手中焕发生机,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的延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