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

著名临床医学专家仲剑平
  • 1# 仲磊
  • 159832010-7-23 16:12

 

    他是将军级文职特级教授,其名字载入美国北卡林那州传记研究所《世界5000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研究中心《世界有成就者名录》——

来源: 常熟日报   2009-10-29     新视野·人 物

      著名临床医学专家仲剑平

 

      甘为杏林孺子牛

  1923年11月,仲剑平出生于本市徐市镇,父母以小商为业,家境贫寒。他读完本镇的智林小学后,考入城内民德中学(后即孝友中学),1944年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原址)医学院。可是,家庭已经供养不起他大学的费用,仲剑平便半工半读,打工挣钱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抗战胜利时,中央大学学生转入上海临时大学继续学习。以后,学校统一分配,他又被分配到国立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继续学习,同时靠国家给大学生的最低生活费(公费)坚持完成了学业。

  在那些艰苦的年代里,他目标明确,要为拯救人类的生命健康刻苦求学;他思想进步,同情革命和劳苦大众。在白色恐怖下,曾千方百计地帮助过从南京俘虏营中逃脱的革命同志离开虎口,还协助他们与家属团聚。而这些暗中所做的好事,他从不张扬或挂在嘴边,恰恰因为这些而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冲击。可是,历经风雨的仲老始终积极向上,毫无怨言,怀着对党对祖国对医疗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在医疗战线奋战了60多个春秋,他至今仍奋战在医疗第一线,奉献着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

  填补国内医械空白

  仲剑平医术精湛,擅长诊治普外科的各种疾病,包括甲状腺、乳腺、腹部及四肢周围血管疾病、肿瘤外科、外科疑难杂症等。

  1957年,时任长征医院普外科总住院医师的仲剑平,仅凭翻译资料获悉双气囊三腔管止血法的消息,当时西方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使他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和看一眼实物。出于一名外科医生的责任感,他毅然肩负失败的严峻考验,提出了国产双气囊三腔管的设计图样,与上海新亚医用橡胶厂密切合作,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用我国独特的工艺制成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双气囊三腔管,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定型生产,并向全国推广应用至今。据1990年统计,受益人群就有60多万人,成功救治了大量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因它价廉物美,美国要122元美元一根,我国仅需120元人民币,多年来还远销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为它的主创者却分文未取。这一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医疗器械的空白,被载入我国著名医学教科书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而这一成果却是在二十多年后的1990年7月申报,才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人们十分不解地问仲老,为什么不及时申报?他却十分平淡地说,“经得起长期实践检验,才能过得硬”。

  1965年初,仲剑平又首创用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广泛性、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有效率达90%以上,又一次解决了普外科的一大难题。整套手术方法已经载入我国《手术图谱·1975》,后又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在全国广泛应用。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达到如此先进的水平,没有仲老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谈何容易!有时为了搞清一个数据,不知要跑多少路去查阅资料。

  救死扶伤的英勇战士

  1959年春,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因肠道手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生命垂危,仲剑平被指定为抢救组成员,在当时抗生素、营养物、输液品种极其稀少的条件下,日夜救治两个多月,终于使司令员转危为安,治愈出院。1965年他在9个多月中日夜奔走在280公里长、海拔3000米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的崇山峻岭中,参加铁道兵西南医疗队,任外科组长;1976年,临危受命,担任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外科组长,先后救治成功肝破裂、严重颅脑外伤、气性坏疽、重症破伤风等危重伤病员。

  八、九十年代,他成功抢救躯体四分之一撕脱特重伤员2例、毒蛇咬伤中毒垂危病人1例,使我国对特重伤员的救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1年9月5日上午8时许,上海第一钢铁厂青年工人陆德才的左下肢被卷扬机绞成两截,左下腹连同半个骨盆被撕脱,腹壁缺损,小肠外露,膀胱破裂,髂血管断裂,左上腹及胸背部软组织也严重挫伤,受伤部分几乎占整个躯体的四分之一。伤员被送到长海医院,立即采取紧急止血和抗休克措施,医院让仲剑平教授担任救治组组长。伤员持续发烧一个多月,还出现了渗血不止、严重感染、尿液外漏、肠梗阻等并发症。仲教授出乎常规地确定了采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成功地施行了分次坏死组织的切除,避免了一次大手术带来的危险,言传身教地带领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了3个多月,终于妙手回春,一个濒死的生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是当时国内尚未有过的我国首例特重伤员救治成功的记录。康复出院一年多后,陆德才成了家,生了孩子,全家美满幸福。

  1997年1月3日下午,上钢五厂青年女工顾春妹不慎被2.3吨重的钢锭砸中腹部,整个受伤面积达到躯体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生命垂危。当送到长海医院时,病人已呈现严重的创伤性休克,处于濒死状态。止血后打开腹腔,只见伤员骨盆如同鸡蛋壳被人踩碎了一样,膀胱上有一嘴巴大的小口子。经过6小时抢救手术,终于救醒了病人。第二天,当时已经74岁的仲老担任了由院领导和30位专家组成的救治组副组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伤员的生命“犹如大海航行中的一叶扁舟,稍一不慎就会沉没”。他们每日进行两次大会诊,及时确定救治方案。病人几次死去活来,每一个救治措施,都是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特别是病人体内残留大量碎骨和坏死的肌肉组织发生感染,高烧不止,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必须手术切除,但又不宜做大手术。在救治陆德才经验的基础上,仲老又在关键时刻确定了还是用“蚂蚁啃骨头”方案,由几位救治组专家为伤员精心施行了一次又一次手术,经过10多次手术,输血3万多毫升,医护人员陪伴在病床边200多个日日夜夜,病人终于渐渐康复。又一次创造了我国医学史上创伤救治的奇迹。

  培育英才的严师

  繁忙的医务工作外,仲剑平教授还担负着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卫勤系、护理系等的外科教学工作,从1950年到1999年,先后担任过约20个班级的大班授课和临床带教,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学的督导,深受学员好评。学员们不会忘记,50年前仲老师带着行李骑车下连队,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身影,学员们更不会忘记,仲老师言传身教的每一堂课。

  仲老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他悉心培育了10余名硕士、多名博士生和外国留学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硕导、博导,我军普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在他的主持下,长海医院普外科的临床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普外科实力不断增强,现在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之一,12个专科研究所最近又在长海医院挂牌。

  现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主任、血管外科主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全军血管外科学组组长景在平教授在回忆自己成长中恩师对他的教导时说:“1982年,我当住院医师的第二年。有一天,仲师命我去测一新入院且带‘T’型管患者的胆道压力。当时脑子嗡地一响,心想测胆道压力课堂上未讲,临床时未教,既无工具,也无方法。急中求书,只找到胆管体表投影及胆道正常压力值;乱中求人,师长们表示只测过门脉压力。虽无解,但获启发。便跑到供应室借来门脉测压管,量完去向仲师汇报。仲师听完问道:‘此胆道压力正常表明什么?’‘表明胆道远端没有梗阻。’‘量此胆道压力采用何体位,使用何工具并置于何位置?’‘以平卧位将门脉测压管置腋中线量取。’‘为何置腋中线?’‘平卧位胆总管的体表投影在腋中线。’‘为什么让你量胆道压力?’‘除了想了解胆道压力外,你还想考考我的应急能力。’”仲师的问题步步紧逼,景在平答复环环相扣,待仲师淡然一笑,学生方释重负。此次考完,景在平获准当住院总医师。1984年的一天,景在平随仲师对病人施行甲亢手术,自觉成竹在胸,待要切断颈前肌群时,仲师问道:“应在何处钳夹切断?”“应在颈前肌群中上1/3钳夹切断。”“为什么?”前一问有备而答,后一问从未思考。“限你三天回答。”仲师对其不能即答此题了如指掌。景在平遍询科内师长未果。第三天沉浸于图书馆,终于在一本旧版《克氏外科学》上获解。他兴冲冲向仲师汇报,仲师端坐询问答案,眼中却不乏疑色。景在平答道:“舌下神经除发出支配舌肌的主支外,还发出一支汇入颈前肌群的中下1/3,因此,应在该肌群中上1/3钳夹切断,以避免损伤该支神经。”仲师闻答,喜色盈盈。此试考过,景在平获准考研。后来又考博士、提教授、当主任,进步途中关关沐不尽师恩,前行道上步步承一代师风。这浓浓的师德师风在二军大、长海医院蔚然成风。

  著书立说的带头人

  “立业授业创业八十冬夏勤勤恳恳成人生一番伟业;做人树人救人五二春秋兢兢业业铸外科一代名人。”这是仲剑平八十华诞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为他举行庆祝会时的贺联,生动而平实。

  在近60多年的医疗教学工作中,仲剑平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诺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服务,将毕生献给神圣的医学事业。他躬身践履,精研覃思的结晶形成了等身的著述,而著书立说几乎占去他全部的业余时间。

  他从1956年开始主编、参编与编译的著作已达30多种。1983年至今,他担任《中国外科年鉴》副主编、主编,每年出版一卷(每卷约100万字),该书已被中国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DNL)等收藏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还主编了《全军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四版、《外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外科考题解》、《现代外科处理》一二集、教育部面向21世纪《外科学》等25部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译文80余篇。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副主编、《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国外医学》创伤分册编委、上海《外科》杂志顾问、全军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专家、上海医疗卫生行业评审专家等职。

  他参加主审《实用急诊急救技术手册》等,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伦理委员会中国分支机构长海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10月,他还专程赴京参加解放军301医院学科评估工作,而在这么忙碌的事务中,竟还有雷打不动的每周四上午的专家门诊、周一下午的外科病案讨论日程安排。谁能相信,这是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的日程啊!

  已经是将军级的文职特级教授仲老,普普通通、平易近人,始终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3
敬佩!!!

86岁高龄的老人,雷打不动的每周四上午的专家门诊、周一下午的外科病案讨论。

 

向普外科学老前辈致敬!

要抓紧组织人为著名临床医学专家仲剑平等立传
回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