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年近古稀却还奔波在田间菜地,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培育有营养无公害的蔬果

仲济学和他精心培育的网纹甜瓜(本报资料图片)
新闻前缀
3月5日,原平市崞阳镇郑家营村山西省蔬菜技术开发中心蔬菜示范园区,仲济学正在收音机前听关于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报道。记者进来,他指指椅子,示意记者坐。虽然因为年龄等原因,仲济学已不再是全国人大代表,但他依旧关注国家大事。听完收音机,仲济学给记者讲起他几十年来为了每一棵蔬菜都新鲜干净所做的努力,讲起了他怎样从北京农业大学学生,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再到从关注人们饭桌上的一瓜一菜走向事业巅峰———
灭虫能否不用农药
老乡说:那你给我个办法
20多年前,仲济学同有关部门负责人到运城某村考察。他看到村民正给韭菜灌农药,就问:“老乡,你知不知道农药会残留在蔬菜上,给食用者带来毒害?”菜农说:“但不用农药,我这几亩地的投入就打了水漂。”仲济学心中一阵隐痛,老乡的话不假,然而这样做,人们的生命、健康却面临威胁。他斥责了菜农的做法,但面对“那你给我个办法”的反问,他一时语塞。直到现在,他都没忘当时的感觉。
苦研究:找到根源有了办法
不久,仲济学从运城市回到了当时他所在的大同市蔬菜研究所,他发现自己辅导的几位菜农也正用同样的方法给葱头灭虫。
仲济学忍住怒火,没有上前阻挡。他知道,自己还没有一个既不用农药、也不让菜农的利益受损的答案。于是他用专用的器皿从松土中带走了几十个蛆虫。
按说蝇类的蛆怕水,可是经过观察,仲济学发现,韭菜、葱头的根部蛆却是越灌水越猖獗。找来显微镜,他日复一日地观察着那些蛆虫,奇怪地发现,蝇类的蛆虫头部应该是在尾部,可这些小蛆虫的头部却在前面。长期的观察和分析,仲济学终于在国内首先发现,这些蛆虫原来是一种蚊类。找到了根源,便有了办法。第二年,他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教给菜农们,要等蛆虫长到快成虫时,一次性浇水灭虫。
农家肥种出放心菜
从“荒野”到示范园
1998年4月,仲济学从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当时,他已经61岁,但省委没有舍得让这位专家真正休息,而是安排他到位于原平市的省蔬菜中心出任主任。
但仲济学赶到原平市崞阳镇郑家营村时,却傻了眼,只见百亩良田到处长着蒿草。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将每一寸土地深翻、育种,然后又趴在地上一棵棵地对蔬菜苗选株。在老百姓都知道用化肥增产的当时,仲济学却从岢岚县拉来两大车猪粪、羊粪。
半年后,百亩示范园成了绿油油的菜田。上级领导来视察,仲济学摘下几个樱桃西红柿让他们吃。“大家放心,这些蔬菜绝对干净。”仲济学介绍,“它们不含任何化学残留物,没有使用过农药。等我的事业做大了,百姓家的洗菜池也该退休了。”
半块甜瓜的故事
发现:日本有种超好吃的甜瓜
20年前,他曾和大同市的领导们到日本的大牟田市考察。进餐结束,服务员端上一盘黄橙和网纹甜瓜。仲济学把一小块甜瓜送进嘴,咬到一半时,他停住了,竟有这么好吃的甜瓜!仲济学赶紧退席,将半块甜瓜吐出来包在纸巾里。回到宾馆,他拿出甜瓜,在脸上抹抹,发现脸上并没有出现多糖瓜果擦脸后出现的面皮发紧的感觉,他意识到这是一种富含单糖的营养品。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有的到富士山观光,有的去购物,仲济学却一直在瓜菜市场徘徊。他了解到,那些看似普通的甜瓜,在日本卖到一颗10000日元,约合人民币700多元。
培育:苦苦研究精心种植
回国后,他拿出高价从日本买来的甜瓜和有限的种子,苦苦研究。他发现这种甜瓜除含大量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类黄酮,对人体免疫有很大的作用,网纹甜瓜,可谓是瓜中之王。以后的几年,其他专家们几乎是一年换个国家考察学习,同时还能游山玩水,但仲济学却只去日本。他把每次带回的种子细心地种在实验室内,育种、分离。每次,他都把第一代的种子相互交配,然后挑选其中最好的,留下来再进行育种。
成功:23年过去,瓜更甜,价更低
3年后,第一批甜瓜育成了,但口感要差点。5年后,口感好多了。仲济学继续研究,23年过去了,他培育的甜瓜经有关部门检测,不论在营养上,还是品质上,都远远高出日产网纹甜瓜。他还先后育出适宜在60多个不同地域种植的不同种类的甜瓜。之后,仲济学将这些甜瓜种子用到了自己负责的三峡移民高效蔬菜基地项目上,使当地的数万移民有了缺少土地后的致富项目。而在日本每个700多元的甜瓜,在我国只要10多元便能买到。
年近古稀再创业
大胆设想要建“蔬菜金三角”
心疼老乡困境
2005年正月十六,仲济学来到原平市郑家营村的王某家,看到王某的老父亲正吃着一碗干面条。仲济学知道,一年内,村民只有在夏秋之交才能吃上蔬菜,还是地里的次品———好点的要卖钱。
仲济学知道,按当地的气候、土质,留足口粮田,村民们用剩下的地种大棚瓜菜,一年能赚4万余元,但苦于没人指导。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地百姓有菜吃,有钱花。他叫来司机,来到位于原平市崞阳的滹沱河边。这里有大片的土地,他抓起一把松土,只见原本细腻的土质已板结。他知道,使用化肥、农药,短期内农作物的产量是提高了,但土质却变坏了。
走遍三地田间
2005年夏天,连续的干旱让大同、朔州、忻州的庄稼又细又矮。仲济学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这一带的田间了。半年间,他从原平开始,宁武、朔州、山阴、怀仁……一直走到大同、天镇等地。每到一处,他都会对土壤、气候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出适合当地的蔬菜作物。
大胆设想形成
结合忻州、朔州、大同三市,滹沱河、桑干河、十里河、御河由此经过的地理条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仲济学的脑海里产生:依靠周边16个县(市、区)的百万农民和50万亩土地,在四河流域建一个大的蔬菜金三角基地,生产无公害蔬菜瓜果。这样,远可以解决京津沪等地的淡季蔬菜瓜果供应,甚至销往国外,近可以让太原、忻州、大同、朔州乃至周围乡村的人们吃上真正的绿色无公害蔬菜。
卧病在床依旧心系“绿色梦想”
他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同。此后,仲济学徒步来往于忻州、朔州、大同的各个乡村,了解农家的生产种植情况。近一年的考察,他和同事们拟出了打造晋西北蔬菜金三角的项目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忻州、朔州、大同的16个县市的农村被列入。
累病了,还坚持
2006年春节期间,连续劳累的仲济学病倒了。然而,躺在病床上的他,依旧关注着蔬菜技术开发中心的大小事情。他在病痛中坚持留在原平市,亲自安排新一年的种植、开发。与此同时,他和徒弟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晋西北蔬菜金三角的项目上。他表示,将在自己的古稀之年,圆满实现晋西北无公害蔬菜走进百姓餐桌,走向国际市场的愿望。
示范园,表心愿
走进位于原平市的山西省蔬菜技术开发中心蔬菜示范园,那些只有在夏秋之交才能看到的白萝卜、西红柿、特色青椒、黄瓜等,在早春的原平格外抢眼。刚刚能够走下病床的仲济学说,在这儿,一年四季都有上千种高品质蔬果挂满枝头。
仲济学深情地说:“我多希望有一天,人们都能吃上这么放心的蔬菜。到晋西北蔬菜金三角形成的那天,山西的蔬菜就能北上南下,而百姓的餐桌,自然也全是一盘盘放心的‘绿色’。”
本报记者任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