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0

仲万云:让荒原变成花园式村庄

[复制链接]

673

主题

820

回帖

2187

积分

进士

积分
2187
注册时间
2009-11-7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1-6-1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仲万云:让荒原变成花园式村庄

  青海新闻网讯 在柴达木盆地里,提起柯柯镇赛纳村,人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它真不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从村庄建设到村民生活,从班子建设到家庭和谐,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他们为整个海西做出了表率。

  然而,谁能想象,2000年前,赛什克农场撤走之后,这里还是一片残垣断壁,一派荒凉。是一个叫仲万云的农民改写了这片荒原的历史。

  提起刚刚建村时的艰难和自豪,他依旧记忆犹新:“那是2000年以前,我领着互助以及其他海东一些贫困村庄的286个光棍汉,来到了乌兰,住在破房子里。晚上睡觉时,往房顶一看,就能看到星光。我们无一例外打的是地铺。这对农民们来说都是很习惯的,而让我们不堪忍受的是,夏天在地里干活时驱蚊都驱不及,弄得好多人满手、满脸的黄水。再加上山里人,从来没有浇过水,在水地里,把水一放,人不能引领水,而是水领着人胡跑。这中间,需要浇20个小时的水,我就跟大家连夜忙在田野坚守。需要浇30个小时的水,我就在摩托车背上待30个小时。我不断地给大家打气:不能半途而废,我们不能辜负海西、海东两地政府和家乡父老的期望。”

  就从那时开始,作为海东在海西移民安置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仲万云带领来自互助土乡十几个村的农民们开始了他们的艰苦创业。

  令人佩服的是,还不到十年,这个村庄竟奇迹般地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跃成为整个柴达木盆地的样板村。如今在赛纳村,我们到处看到的是红花绿树,随处听到的是狗吠鸡鸣,我们宛然回到了古人的诗境。但有别于古诗的是,这里的一切又都充满了时代气息,也都打上了很深的东部农业区的烙印。不论是各种各样的花卉,还是随风摇曳的榆树,它们大多来自青海东部,是跟从主人一起来到柴达木盆地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每每到了春天,顺从季节的召唤,它们与庄稼一同觉醒,装点着这个村庄,使村庄变得像公园一样美好。

  冬天,花木凋零之后,这个村庄的生机却一点儿也没有减损。走出大门,穿行在村巷里,人们就会看到漆在粉墙上的一幅幅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中国传统书画题材,从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到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从土族生活到当代漫画,内容极其丰富。最令人难忘的是,这里的每一条村规民约,都是那么鲜艳地上了墙。与众不同的是,这些口号式的乡规民约都很朴实,都很贴近人心,谁读了谁都觉得很亲切,很舒心,根本没有什么大话空话。过去,在海东的老家时,他们也很想贴年画,挂字画,以装点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寒碜的生活环境不允许。如今,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家里实现了这一愿望,还使整个村庄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书画走廊。这是多大的荣耀啊!他们都很自豪,也很珍惜这一切。他们都清楚地记得,这一切之中倾注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许多心血。

  村民们说,是仲万云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到今天的。他们还记得,从2002年5月18日赛纳村成立那一天起,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之后,仲万云觉得自己身上担子很重,从此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他是一位受党培养多年的党团干部,从18岁开始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他在饱尝生活的各种艰辛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召唤,但苦于原先的环境不能让他圆梦。所以,来到柴达木盆地,获得这样的一个舞台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对村民们提出的要求也很严。他不忍心跟着他来到柴达木盆地的这些庄稼人再永远的贫穷下去,所以,才过了短短的几年,村民家家都安上了气派的大门,也都过上了他们以前想也想不到的好日子。

  在回顾这短短的十年时光时,每一个村民都可以讲出他们心中的感动:十年间,大多数村民都盖了两次房,都把原先藏身的泥屋换成了瓦房,村庄发展的速度很快,而贫困户郭有福却还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这让仲万云寝食不安,万分焦急。2009年春,他出面奔波,东挪西借为郭有福找来了建材,并鼓励他尽快盖好新房。

  2001年的夏天,村民杨生发在砖瓦厂拉土时,不幸挣坏了脾脏,面对一万多元的医疗费,手中只有2000元钱的他懵了。在关键时刻,电话打到仲万云那里。仲万云二话没说,连夜从西宁赶回,迅速捐款500元,并发动两委班子向四处募捐,共凑集资金8600多元,日夜守在医院,使杨生发得以及时治疗。如今,说起这一切,他常常是感激涕零。

  56岁的农民申天顺说,在老家互助山区,他没少耕作,但打下的粮食就是不够吃。为此,他多次告别村庄,到各地打工,也算挣了些钱。但一到家里,看着一家老小面黄肌瘦的样子,他又得马上去市场上买面、买米。每年春天买了化肥,下了种子,家里又是一贫如洗。为此,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他干脆带着妻子儿女举家离村,到敦煌石油基地打工,专门为别人种植温室大棚,这一种就是十多年。在具体的侍弄中,他学会了几十种蔬菜的种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种植经验。他很想在老家发展,但是他的家乡在大山深处,不具备种蔬菜的各种条件;就是种出来了,也远离市场,无法产生效益。就在他愁肠百结的时刻,仲万云带领互助贫困山区的农民要移民海西的消息,给他带来了希望。这一种,每年就增加了三五万元的收入。

  仲万云要求两委班子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把群众当家人,一定要当好这个家。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大家,赛纳村的问题尽管千差万别,但归根结蒂还是个穷的问题。我们是一个才开始扎根的村庄,两委班子最大的任务就是带领群众脱穷致富,共同致富,不要使他们有再回老家的心思,要使他们在这里看到信心和希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在鼓励每一个人努力奋斗的同时,也一直注重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利用本村资源优势,2006年,他们引资300多万元,先后办起了采石场和采砂场,一方面为本村人员打工创造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海西的铁路建设、工业建设提供了砂石,增加了本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据统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村的集体纯收入就达到了30多万元。利用这些钱,他们为全体村民缴纳了2007年、2008年两年的合作医疗基金。

  仲万云认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带给农民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他鼓励广大农民主动出门打工,也积极联系各种活路,为农民提供打工的机会。他见不得年轻人在村庄里晃悠,也坚决反对他们聚众喝酒或赌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如今,这里的农民都形成了良好的打工习惯。仅2008年就输出劳务1680多人次,创劳务收入246万元。

  让一个个农民富起来,别让他们再穷下去,这是仲万云带领互助农民移民海西的初衷。但是,怎么样让这些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技术的农民富起来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让他兴奋的是,村民们不再习惯于等、靠、要了,而是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但让他忧愁的是,一旦失去了现有的打工机会和致富门路,他们还会干什么呢?思考着,思考着,他与两委班子共同商定:由村干部带头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的优势,为村庄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这样,2008年,他们引进獭兔500多只,开始了实验性的养殖。如果市场前景看好,他们将在全村推广这一项目。

  在仲万云的带领下,赛纳村的两委班子成员都有很高的觉悟、很强的素质。采访中,我们发现,赛纳村有相当成熟的"说事"制度和其他各项制度,仲万云为两委班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村庄里,事关全村发展的大事都是由全体村民决定的。他们尽管来自不同的村庄,人分汉、土、藏三个民族,但都很团结。在关键的事情上,一旦两委班子通知开会,他们就会很快集中在一起。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相信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高兴的是,在短短的几年间,他们就安居乐业了,同时,还通过开运动会、表演文娱节目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通过表彰劳模,鼓励了他们的斗志。他们享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富裕和尊荣。

  如今,村庄中心一个偌大的广场宛然是城市的街心花园,集纳了海西不曾有过的风景,拉开了整个柴达木盆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在889平方米的办公楼里,赛纳村搭建起了文化、卫生、党团活动等多种功能的活动舞台,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攒足了后劲。在整洁舒适的广场上,他们安装了各种锻炼器材,使广大村民得到了一个与城市里一样的健身环境。每每到了农闲的季节,农民们就在这里聊天、休闲。每每到了节假日,小孩子们就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锻炼游玩。

  广场把所有村民的心都凝聚到了这里。有了这样一个广场,村民们不再热衷于打麻将了,不再热衷于喝酒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良好的休闲习惯,素质自觉不自觉地得到了提高。环境在熏陶着农民,农民也在珍惜着这样的环境。

  在发展的道路上,仲万云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切,他们的做法使群众心目中的党旗永远鲜艳如初。(作者:马有福 马思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5-4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