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385|回复: 4

不单是为子路辩诬

[复制链接]

1009

主题

4036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635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4-26
发表于 2012-3-1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不单是为子路辩诬
2011年12月8日 09:45
选稿:天潼  来源:东方网  作者:伊人  


      近时读到一篇题为《“闻过则喜”》的文章。“闻过则喜”一语,如该文开头指明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子路,告之以有过则喜”。然而对于子路是否如此,作者却颇为怀疑,写道:“子路对批评孔子师徒''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常年钻营、一心当官的那位锄草老人,就并无高兴之色,反而教训对方说:''不仕无义。''……这不是明摆着对人民群众正确的批评强词夺理嘛!明明贪图高官厚禄,鄙薄布衣蔬食,偏要拉大旗作虎皮,很有点''笑骂由汝,大官我自谋之''的厚脸皮味道啊。”
      谈论“闻过则喜”话题,拿古人(子路)来说事,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令笔者很不以为然的是:该文作者不只话说得相当刻薄,而且也有意或无意地掩蔽了关键的事实。我们且来看《论语·微子》里的一章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显而易见,听了锄草老人揶揄的话语,子路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更没有“反而教训对方”;当时他是拱着手站着(示为恭敬),想必因此之故,且天色向晚,老人特意让子路到自己家里留宿,杀鸡做饭加以款待,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彼此分明是很融洽呵。第二天,子路见到孔子后,告以相遇老人且受款待之事,孔子说“隐者也”。接着就有一句关键语:“使子路反之”。——宋儒朱熹指明“孔子使子路反(返)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学者钱穆也说这是“孔子之命子路告丈人”。子路返回时,老人却已出门,“不仕无义”那一番话,当是说与老人的儿子,让他们再转告其父的。从那段话的言词中,分明能辨出是孔子的口气,子路在这里是充当了传话者的角色。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是个个性直率的人,他曾经多次对孔子说过“不”。而子路这一次奉命传话,对夫子之言当是认同的。孔子为什么要特意指使子路返回,去对那位老人说“不仕无义”一番话呢?这很可能跟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屡受“隐者”怀疑、嘲讽有关。从《论语》里可以看到,曾经对孔子加以奚落、嘲讽的,有荷蒉者(挑草筐的人),有楚狂接舆,有耕地的长沮、桀溺,再有就是这位锄草的丈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隐者”(隐者也属于士,而非一般的乡野农夫)。孔子恪循“君臣之义”,以图行道易世,而那些隐者则都是避世之士,对他们的避世,孔子当然是不认同的。此前孔子曾欲与隐者沟通而不得(“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这回闻子路所言锄草丈人的讥讽之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想是忍不住了,便遣使子路马上折返,去传达那番义正词峻的话语(话里确有点教训的意味),这可以视为孔子一篇明志的告白,也不妨看作对锄草丈人及楚狂接舆、长沮、桀溺、挑草筐者等隐者的一揽子的批判。而且,恐怕也还有一层深意在焉:藉“使子路反见(以告)之”,——孔子在向子路交代“不仕无义”那番话时,有些弟子也该是在场的——用以坚定弟子们恪守“大伦”(“君臣之义”),以免受到隐者避世意念的影响和诱惑。
      子路以“政事”名列孔门“十哲”之一。对自己的政事才干,子路确是很自信,曾声称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一点也不忸怩地装谦虚。但子路却不是那种“贪图高官厚禄”之辈,有《论语》等典籍披示的事实足以证明——
      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时,因策划实施“堕三都”(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都城)失败,遭到鲁国当政者季孙氏的猜疑、冷落,是子路直率地劝告孔子辞官走人(“夫子可以行矣”);而孔子准备携弟子周游列国时,子路便毅然辞去季氏宰(季氏家的行政长官),毫不恋栈地跟随夫子出行。
      公山弗扰、佛肸先后召请孔子去辅政,孔子曾意欲前往,当时唯一站出来阻止的是子路,他坚持认为,到行为不正的叛臣那里当官,对君子来说是不可以的。倘若子路是那号“一心当官”的人,该急切鼓动夫子应召才是,夫子当上个司局级,他子路难道不能混个县团级?但子路有点死心眼,他看重原则更甚于当官。
      子路在卫国出任蒲宰(蒲邑的行政长官),亲自与蒲地民众一起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看到民众劳苦而又少食,他又分送给他们饭食和浆汤。孔子听说后,急忙派子贡去制止,告诉子路这么做是昭示上司没有恩惠,以显示你自己道德高尚(“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若不赶快停止,必定要招罪惹祸!……试想,子路若是一心只想着高官厚禄,他会做这种“犯忌”的傻事么?
      至于“鄙薄布衣蔬食”,子路又何曾如此?孔子说过:穿着破旧的袍子,跟身穿狐皮貂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只有子路才能这样。(“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乡野穷苦人出身的子路,也没有忘记曾以野菜充饥的苦日子。……
      记载于典籍的这些事实,已然昭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了,指其“‘笑骂由汝,大官我自谋之’的厚脸皮”云云,实在是一种轻率而刻毒的诬蔑。
      人家几百字短文,为做文章所需,对两千五百年前的子路“笑骂”一下,这值当从典籍里翻出证据来辩诬吗?不幸有“较真”之疾的笔者,觉得理所应当。而且,笔者撰此文,也不单单是要为子路辩诬,还想藉此案例,观照一下触目所见的有些症象。
      这些年来,“国学热”、“读经热”,一波一波给炒得火热。笔者观而感焉,深以为在“不亦热乎”中,更需要的是“冷”——用冷静的目光去阅读,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还有必不可少的,是冷峻的批判理性。阅读当然是首先的,对某本经籍,从解读单个章句,到通读整个文本,再旁及其他的经籍以及史书,如此裨于对照、联系、贯通,从而达到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可惜的是,有些人在读章句这一步似还成问题,比如那篇文章的作者,对“使子路反见之”一语,若不是视而不见或有意“忽略”,他怎么会把板子都打在子路身上?
      而且,这不是孤例。前不久,笔者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位著名学者的见解:“孔子所言''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表明他对底层劳动者相当敬重,''想不到我们今天敬称“老农民”、“老工人”、“老师傅”之类,几与孔子的称法极其相像。''”读到这里,笔者不禁“错愕”,这位我向所尊敬的教授、学者,难道对《论语》里“樊迟请学稼”那段章句,他只读了前一小半么?紧接在后面的“子曰:''小人哉,樊须也!……焉用稼?''”难道都隐而未见?既以称“老农”、“老圃”为相当敬重,却又骂想学种庄稼种菜的樊迟是“小人”,这于理说得通么?如此岂不是把孔夫子当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了?
      所以,倘要解读、言说、引议经籍,拜托,第一步至少先要把章句读全了,然后把文本读全了,然后再读些其他的经史原典则更好。如此庶几可免不应有的偏颇、讹误。还有些其他的症象,诸如过度阐释、穿凿附会、故弄玄虚,以及支离经籍章句,并注以可疑的“添加剂”等等,说来话长,在此就不作论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主题

4015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071
QQ
注册时间
2009-11-25
最后登录
2018-11-19
发表于 2012-3-19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个小学水平的农民,对一知半解的东西嬉笑怒骂也就罢 了。
偏偏这些所谓的砖家,靴子一个个的都出来混人眼球。混眼球也就罢了,偏偏漏洞百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705

回帖

4249

积分

论坛元老

龙口市《仲子世家谱》编委会副主任

积分
4249
QQ
注册时间
2010-8-6
最后登录
2024-4-1
发表于 2012-3-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是缺失了对于古文的学识,认读。不能正确地去理解其中的意义,有时只会断章取意,囫囵吞枣。
先贤仲子75代孙,山东省龙口市(原先黄县)第三支庠祖之后人。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龙口分会秘书长,龙口市《仲子世家谱》编委会副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19

回帖

127

积分

童生

积分
127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3-20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主题

2570

回帖

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积分
17108
QQ
注册时间
2011-11-23
最后登录
2024-4-21
发表于 2012-3-2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如果在文言文后加注白话文对照,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4-26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