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1117|回复: 17

仲氏的嫡长孙名录(准确无误)

[复制链接]

673

主题

820

回帖

2187

积分

进士

积分
2187
注册时间
2009-11-7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8-20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仲聿修 于 2012-8-20 23:20 编辑

1.jpg
……
49代起:
仲基

仲世登

仲爾份

仲胤文

仲子宁

仲讷

仲怡

仲之愉

仲有仪

仲玮

仲曙

仲懋

仲达

仲應麒

仲問仁

仲時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4041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774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5-2
发表于 2012-8-20 2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有仪和仲曙之间还有仲玮(天章),丹阳训导。《盛湖志》里仲曙的小传里有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主题

4015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071
QQ
注册时间
2009-11-25
最后登录
2018-11-19
发表于 2012-8-2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位为研究家谱、理清世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786

回帖

464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646
注册时间
2009-11-11
最后登录
2024-4-3
发表于 2012-8-21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位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

主题

2238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4206
注册时间
2010-3-4
最后登录
2024-4-12
发表于 2012-8-21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49代以上族系考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主题

4015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071
QQ
注册时间
2009-11-25
最后登录
2018-11-19
发表于 2012-8-2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975

回帖

1003

积分

贡士

积分
1003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8-21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与大宗是不是一样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61

回帖

176

积分

童生

积分
176
QQ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8-11-3
发表于 2012-8-2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仲维欢(淄博) 发表于 2012-8-21 20:23
这与大宗是不是一样概念?

就是你说的意思,这个名录即便准确,却没有什么意义,起码没有积极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8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626
注册时间
2010-4-2
最后登录
2024-4-10
发表于 2012-8-22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理清了一支的世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回帖

4

积分

童生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9-6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字辈 的 是第几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4041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774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5-2
发表于 2012-9-6 2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晓军 发表于 2012-9-6 18:47
维字辈 的 是第几代啊

如果上面的辈分是崇,下面的辈分是昭,那么就是第75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

回帖

20

积分

童生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9-1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子世家世系校注
编者题记:
    本卷正文采自吴江盛泽镇大宗谱,编者参照各地谱志,加以校注,所参考谱志有《卞里志》《仲子三墓志》《圣门志》《仲志》《仲里志》《仲子书》《盛湖志》《沭阳仲氏族谱》《济宁仲氏族谱》《赣榆仲氏族谱》《镇江仲氏族谱》《桐乡仲氏族谱》《宝应仲氏族谱》《兴化仲氏族谱》《常州仲氏族谱》《海安仲氏族谱》《姜堰仲氏族谱》《宛陵仲氏族谱》《黄县仲氏族谱》《蓬莱仲氏族谱》《莱阳仲氏族谱》《宁阳仲氏族谱》等
仲子世家卞里、济宁世系注
   《仲里志》载:仲氏先姬姓,帝喾高辛氏之后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孙遂以王父字为氏,历夏及商,代有闻人,第世次阙如,未能详叙。至周宣王时,山甫为樊侯,补衮西京,诗人美之。其后有咨,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咨生奂,奂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凫,凫娶宋氏,三十无子,祓于天。娠居侧室,梦异物入怀,匪兕匪虎,黄质黑文。寤以告凫,凫曰:“熊与罴欤?汝产必子,我终赖焉。”遂诞。及长,身长九尺,有兼人之勇。年十九岁,服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有忠以为质仁以为卫语。娶颜氏,生崔、启。
编者按:
《太平御览》十三引《论衡》八百六十五引《风俗通》云“子路感雷精而生。”。
【卞里仲氏始迁祖】
咨 仕鲁为卞邑大夫,家于卞,为卞里始迁之祖。
编者按:
或曰,咨祖系仲山甫之后,未敢遽定。
   查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曰“维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遗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择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建宁五年(公元172年)《成阳灵台碑》背阴列仲氏出钱捐助者三十一人,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汉故廷尉仲君之碑》曰“君讳定,圣汉龙兴家于成阳。父张掖广汉太守,以父勋拜琅琊太守……迁廷尉……熹平元年孟秋上旬,君遘疾,不瘳,于是门生养徒故吏乡党刊石勒铭表达焉。”此皆成阳仲氏也,有汉一朝蔚为大族,祖出仲山甫。详见艺文志。
   查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并叙》载“君讳子陵,字某。其先鲁献公仲子,曰山甫,入辅于周,食采于樊。其后鲁有季路,卫有叔圉,用儒术行政事,代为家法。曾祖辩始自彭城徙于蜀郡。祖袭,博究六艺,州闾推重;考远,清静寡欲,理老严之言,三代旷僚,纯白不耀。”。可知唐人亦有以仲山甫为得姓始祖者。
【卞里仲氏第二世】

【卞里仲氏第三世】

【卞里仲氏第四世】

【卞里仲氏第五世】

【卞里仲氏第六世】
拱北
【卞里仲氏第七世】
鳧 娶宋氏,三十无子,尝祓于天。宋氏娠,居侧室,夜梦异物入怀,匪兕匪虎,黄质黑文,寤以告凫。凫曰:“熊与?罴与?,汝产是子,长必成人,我终赖焉。”越三日,云雾大作,绕庭室中,祥光若电,宋氏怪惊,遂诞子路,凫大喜,命名曰“由”。其墓在卞里仲村。
编者按:
《太平御览》十三引《论衡》八百六十五引《风俗通》云“子路感雷精而生。”
【卞里仲氏第八世 仲子世家第一世】
由 字子路,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周景王三年(鲁襄公十一年)九月初七日生。年十九岁从学孔子,二十二岁娶颜浊邹之妹,生子子崔及啟。后为蒲邑宰。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殉卫难,卒年六十三岁。次年三月初三,葬于澶渊之北。汉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鲁,诣阙里庙,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是为享祀之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卫侯;皇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内公;度宗咸淳二年,追封卫国公;国朝嘉靖九年,进封先贤仲子。庙有四:一在任城横坊村,唐天宝间建,靖康季寻废,国朝永乐二年复建;一在宿州,唐会昌二年建;一在吴江盛泽镇,皇宋绍兴元年御赐,匾额、章服像俱在;一在泗水,国朝万历十九年建。墓有三:一在北直大名府开州北一十里;一在长垣县北三里;一在清丰县西南三十里。
编者按:
   明清山东北宗文献如《仲里志》卷三“宗子世表”、沭阳谱、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仲志》卷二“宗系注”、《圣门志》卷六“宗子世纪”皆无吴江盛泽镇御赐河内公庙之记载。而元朝北宗文献新疆库尔勒藏《元至正十二年横坊村仲氏族谱》则载有大量吴江盛泽镇御赐河内公庙资料,包括庙记、北宗族人南下拜庙诗等,计有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亲撰陈康伯誊写之《御赐河内公庙记》;济宁仲德懋所撰《谒大宗祖庙》;宁阳仲正琮所撰写《之盛寨祭庙怀祖二首》等文献。与吴江盛泽镇大宗谱合。可知在济宁后裔主持下出版于明清两代的《仲里志》、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仲志》、《圣门志》、《卞里志》等书,皆被撰写者(济宁留守后裔)有意篡改,意在抹杀大宗主迁居吴江盛泽镇的事实,意图掩盖朝廷耳目,鱼目混珠,以觊觎并僭居大宗地位,冒袭翰博,继续安享非法利益。因地缘关系,清朝至今之沭阳仲氏宗谱、兴化仲氏宗谱、赣榆仲氏宗谱、镇江仲氏宗谱、江都仲氏宗谱、宝应仲氏宗谱、淮安仲氏宗谱等江南大宗近支族谱亦受其惑。
【卞里仲氏第九世 仲子世家第二世】
子崔 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生。因狐黯诈堕,父折骨被其伤,欲报父仇,告于孔子。孔子曰:“行矣。”遂与狐黡战而死。兵科给事吴甘来赞曰:“孝哉仲子,奋复父仇,孑然一身,杀黯蒲州。马鸣萧萧,电掣星流,黯师百万,击以戈矛。壮气谁匹,英风莫俦,噫吁悲哉,寡难众侔。黯首未断,辄丧荒陬,魂依澶北,怜悯卫邱。庄庄抔土,精爽常留,悠悠青史,芳名万秋。孝哉仲子,崇祀宜优,吁嚱配享,卫公冤旒。”国朝正统六年,六十三世、太僕寺卿昌赞曰:“负米全孝,结缨全忠,天锡元子,年甫成童。复仇志切,奋勇谁同,行禀宣圣,诚格苍穹。仇甘伏罪,木戟蒲弓,曾不逾时,歼厥首凶。用报父死,遑恤乃躬,身殒不嗣,名垂无穷。舍生取义,克绍家风,更兼难弟,孝德弥崇。”
编者按:
查谈迁《国榷》卷二十四“正统五年岁次庚申六月丁亥,行在刑部郎中仲昌为南京太仆寺卿”卷三十二“天顺三年岁次己卯十月己未,前南京太仆寺卿仲昌卒。”查《沭阳谱》,太僕寺卿仲昌系沭阳始迁祖仲敏长子,当为卞里仲氏第六十三世、仲子世家第五十六世、横坊仲氏第四十世、盛泽仲氏第八世、兴化仲氏第六世、沭阳仲氏第二世。谱注中“六十三世”云云,当为卞里世次。
   《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五年传文作“孟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壶黡”,《太平御览》引《孝子传》作“狐黯”。
   “年十五岁”云云,与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谱注同,揆诸《仲志》《仲里志》《仲子书》所载年谱,似应改为二十三岁。然考诸衍圣公孔洙所撰《卫国公年谱》,则为十五岁。《圣门志》卷六“宗子世纪”未标岁数,仅曰:“因父遇卫难,欲报仇,告于孔子。孔子曰:‘行矣’,遂决战于城西。时狐黯持戟与子崔战而死。”师觉授《孝子传》亦未标岁数,仅曰“仲子崔者,仲由之子也。初,子路仕卫,赴蒯聩之乱,卫人狐黡时守门,杀子路。子崔既长,告孔子,欲报父仇。夫子曰:‘行矣!’子崔即行。黡知之,曰:‘夫君子不掩人之不备,须后日,于城西决战。’其日,黡持蒲弓木戟而与子崔战而死。”
   《沭阳谱注》崇祯庚辰兵部尚书吕纯如赞曰:“公年何弱,公气何雄。头颅可断,仇胸必冲。人曰义勇,实孝所锺。事君与父,先后比隆。”
   吕纯如赞诗,今存吴江谱注、济宁谱注均失载。考崇祯庚辰为崇祯十三年,崇祯版《卞里志》出版于崇祯二年,崇祯版《仲志》出版于崇祯十三年,然查康熙仲于陛增损本《仲志》,并无赞诗,当出自仲节庵所纂崇祯戊子版吴江盛泽镇大宗谱。
啟 字子开,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生。年十三岁奉母奔丧,号泣如成人礼。庄公悯焉,以礼赐葬于澶渊之北,既毕还卞。后八年,母颜氏卒,奉棺诣澶渊,开垄合葬,即今开州墓是也,复归于卞。子一:序。
编者按:
《沭阳谱注》明崇祯乙亥兵科职司员外郎裔孙嘉赞曰:“痛彼父兄,为忠孝死。公方十三,依依慈恃。闻难奔丧,孝感城市。卫公悯焉,赐葬加礼。自卫澶渊,及鲁泗水。服侍八年,爰丧母氏。奉母合葬,不惮千里。至孝至诚,世济其美。”
   《沭阳谱注》崇祯庚辰文渊阁大学士温体仁赞曰:“父殉于难,兄死于仇。伶仃弱质,骸骨是求。真诚斯感,赐葬澶邱。至今昌后,荫比垂休。”
   考“崇祯乙亥”为崇祯八年,“兵科职司员外郎裔孙嘉”乃吴江盛泽进士仲嘉,详见本书《人物志》,系卞里仲氏第七十世、仲子世家第六十三世、横坊仲氏第四十七世、盛泽仲氏第十五世。
【卞里仲氏第十世 仲子世家第三世】
序 子一:称乾。
【卞里仲氏第十一世 仲子世家第四世】
稱乾 子二:发志、发意。
编者按:
第四代尚有支子戴乾,未详所出。《仲里志》记载“郭氏,四代戴乾妻也,娶三月而夫殁,书‘柏舟’二字于卧侧,朝夕顾视,终身靡他。”
【卞里仲氏第十二世 仲子世家第五世】
發志 子一:丞祖。
编者按:
《仲里志》卷三“宗子世表”、沭阳谱皆有“鲁卞大夫”四字。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有“鲁大夫”三字。《道光平度州志》按语为“按,《汉志》凡言大夫者,诸侯大夫也。”查吴江盛泽镇大宗谱、《仲志》卷二“宗系注”、《圣门志》卷六“宗子世纪”皆无“鲁大夫”三字。可知《仲里志》卷三“宗子世表”、沭阳谱、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皆有附会之病。
發意 不详
【卞里仲氏第十三世 仲子世家第六世】
丞祖 子一:继立。
编者按:
查《赣榆谱注》、《沭阳谱注》、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均作“丞祖”,然《仲志》卷二“宗系注”、《圣门志》卷六“宗子世纪”皆作“承祖”。又查《南史》三三卷,有大将军府史(一作吏)仲承祖,与范晔同时,须知此承祖非彼承祖也。
【卞里仲氏第十四世 仲子世家第七世】
繼立 子一:羹墙。
编者按:
查吴江盛泽镇大宗谱、《仲志》卷二“宗系注”、《圣门志》卷六“宗子世纪”皆为“羹”之异体字,该字上下结构:上为“羔”,下为“火”。《沭阳谱注》、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均已改正体字“羹”。
【卞里仲氏第十五世 仲子世家第八世】
羹牆 子一:隆。
【卞里仲氏第十六世 仲子世家第九世】
隆 处士,习儒。时秦并天下,徙豪杰,禁偶语,制作纷纷。隆惧将罹坑焚,遂隐凫峄山下,逾年还卞。子三:勃、动、缵。
编者按:
   查《仲志》卷二“宗系注”作“隆习儒业,时秦并天下,制作纷纷,肆坑焚之祸,隆惧,遂隐于峄山下,逾年还卞。生子三:勃、动、缵。勃、动皆无嗣”。
   《仲里志》卷三“宗子世表”作“秦处士,习儒。时始皇肆焚坑之祸,隆以贤裔恐惧,遂隐于峄山下。逾年还卞,子三:勃、动、纲。”按:勃、动皆标注无嗣。
   光绪甲辰仲家浅《仲氏族谱》注作“秦处士。始皇时隐居于峄山,后仍还卞。子三:纲、勃(无嗣)动”
仲家浅谱志与此吴江盛泽镇大宗谱异,吴江乃大宗所在圣地,吴江谱志一脉相承自宣和旧谱。且仲家浅谱志,历明清两朝,屡遭篡改。当以吴江盛泽镇大宗谱为准。
   查《滕阳种氏族谱》“先贤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之际,与其父讳隆者,以避秦乱隐居峄山。易仲为种”。
   按:查清朝以前种氏前贤墓志铭,皆称祖出仲山甫,无有称先贤仲子路者。可知仲、种二氏或共祖仲山甫,未必共祖仲子路也。《滕阳种氏族谱》之不可信,可知矣。
赣榆仲官河旧谱所夹纸条略云:“隆妻陈氏,知将有焚坑之祸,与夫共隐于凫峄山侧,躬饷陇亩,唱随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

回帖

20

积分

童生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9-1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找到的。建议大家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

回帖

20

积分

童生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9-1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子午 发表于 2012-9-13 15:58
网上找到的。建议大家共享。

一起来寻找我们自己的根
——仲氏家族迁徙史
             【仲聿修撰文 仲子午(伟字辈)补充姜堰仲氏部分】
   正本清源 聿修祖德
   仲氏的祖先追本溯源,肇始于轩辕黄帝,乃高辛支派,本为姬姓。周武王得天下,封仲氏远祖姬旦(西伯侯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于曲阜,是为鲁公。姬旦不就国,留在周朝首都镐京辅佐天子,是为周公,史称“周公旦”。其子伯禽远赴曲阜就任鲁公,为鲁国首任国君,传至第七任国君鲁献公姬具时,其仲子【二儿子】山甫再度被选入周朝首都成为畿辅重臣,最终辅佐周宣王中兴周室,《诗经·烝民》便是尹吉甫歌颂仲山甫的诗歌,其子孙的一支以排行为氏,因此才有了仲氏。
    过了数百年其后裔闻达不断,春秋时期鲁国有仲子路,卫国有叔圉,都颇有祖风。由于历史原因,盛唐以前,子孙世系清楚,皆以仲山甫为始祖,对于这一点,在《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并叙》中都有明确记载,彼时家谱尚完整无缺,安史之乱后,仲氏望族流离失所,家谱散佚无余【可能四川甘肃彭城仲氏流寓之处或有其他残谱存世】。
    举目天下,唯有山东济州横坊村仍存有仲子路后裔支谱【隋以上世系,仅录大宗,疑该谱安史之乱之后,抄录自刻于该村家庙的“仲子路分支大宗石谱”】,且对从仲山甫到子路的世系语焉不详,仅略录七代。从此以后,天下仲氏皆知为仲子路后裔,而不知为仲山甫后裔。
    不同于仲山甫被历代帝王冷落的遭遇,早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子路便被被追封为“卫侯”,此后屡受追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借着仲子路被历代帝王封赏和子路后裔可以免除田赋的东风,济宁横坊村《仲氏族谱》【该谱,源流为北宋宣和年间大宗主仲基主持重修于济宁,南宋淳熙年间大宗主仲胤文主持重修于苏州吴江盛泽镇,元朝至正年间小宗仲衍受盛泽镇大宗委托主修于济宁,此谱元末明初流落新疆,不存于山东,此后的横坊村家谱,依据庙碑重新拼凑而成,多有主动或被动的误接,造成了世系紊乱,明朝期间济宁小宗仲铨拼凑于泗水,济宁小宗仲于陛拼凑于济宁……】越过地域阀限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各地仲氏族人纷纷主动或被动的续接到了仲子路分支的名下。从此仲山甫后裔里的“仲子路后裔”和“非仲子路后裔”在“天下仲姓是一家”的旗帜下,围绕在新的始祖先贤仲子【仲夫子子路】周围,团结在一起。
    花开一朵 散播四方
    世界上的人类史就是一部迁徙史,由于天灾人祸的不断降临,迁徙是历史的必然。我仲氏族众虽发源于鲁地,但迄今为止,天下之大,无处不有,今略将天下仲氏明清之前的迁徙历史做一下梳理,已备族人查证。
     春秋战国时期:
     案例一:仲山甫后裔迁居卞里暨仲子路诞生
     所谓“卞里”,古时候指的是泗水县,现在因区域规划的变动,隶属于平邑县仲村镇,但当时仲咨定居的地点是现在的泗水县东关,后来家道中落,才分支平邑县仲村镇,成为“卞之野人”。
    该支族人是仲山甫后裔外迁最早的一个分支,迁徙时间大约在仲山甫之后200余年,始迁祖仲咨【子路七世祖】,仲于陛等康熙增损本《仲志》这样记载了迁徙历程“逮周中世有曰咨者(子路七世祖),为卞邑大夫,遂家于卞。咨生奂,奂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凫,凫即仲子之父也。”【仲子就是先贤仲子,也就是子路】
    先秦时期:
    案例一:卞里仲子路后裔避难改姓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了维护统一的集权 政治,进一步排除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政治思想,始皇帝嬴政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严禁藏私书,惩办以骗人为生的方士,而部分儒生也受到牵连,最终演变为焚书、 坑儒两大事件。     卞里一支仲子路第九代孙仲隆非常担心,于是与夫人陈氏带着三个儿子隐居于峄山脚下,躬饷陇亩,唱随自娱。但是没过多久,他们一家人的行踪就被官兵发现。其长子勃,罹坑儒之难,无嗣;次子动,易仲为种,后迁往滕阳;季子缵(又作“纲”)因年幼,幸免于难。后来又回到家乡卞邑。
     西汉时期:
    案例一:仲山甫后裔定居菏泽
    周朝末年,因为战乱仲山甫的后裔,家道中落,除了卞里的一支之外,“后嗣乖散,各相土择居。”,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在汉朝初年迁居成阳【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成阳故城当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胡集行政村。】,后裔闻达不断,最高做到“廷尉”。
    对于这次迁徙,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汉故廷尉仲君之碑》记载道:“君讳定,圣汉龙兴家于成阳。父张掖广汉太守,以父勋拜琅琊太守……迁廷尉……熹平元年孟秋上旬,君遘疾,不瘳,于是门生养徒故吏乡党刊石勒铭表达焉。”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记载道“维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遗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择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建宁五年(公元172年)《成阳灵台碑》背阴列仲氏出钱捐助者三十一人,这些人都是我仲氏远祖,有汉一朝在成阳【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成阳故城当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胡集行政村。】附近,蔚为大族。
    东汉时期:
    案例一:卞里仲子路后裔迁居济宁
    卞里一支族人【仲子路后裔】一支安稳定居,直到东汉更始元年,仲子路十七世孙仲世德从泗水县迁居山东济宁横坊村,对于这次迁徙《仲志》卷二“宗系注”略云“以从弟世昌暨其子胥及于难,德与妻黄氏逃于延就亭”。赣榆仲官河清末旧谱所夹纸条略云“世德妻李氏,遇赤眉之乱,贼将犯之,李氏怒骂不辍口,遂遇害。” 清末《济宁仲家浅仲氏族谱》记载“世德:汉更始元年,赤眉琅邪樊崇等扰山东,劫掠良民,弟世昌暨其子胥及于难,德与妻黄氏逃于延就亭,遂家焉,后改为横坊村,又改为仲家浅,在任城南四十里,此即仲氏迁浅之始祖。子一:驰。”
    案例二:成阳仲山甫后裔远迁四川
    成阳一支仲山甫后裔,因有杰出后裔担任广汉太守,其部分子孙在东汉末年定居四川省广汉【今成都市附近的德阳市广汉市、金堂县附近】,该支派的后裔迁徙时间最久,与东汉廷尉仲定系出同支,汉代已有该支四川仲氏的记载,如设策免其师严李后之难的仲昱,详《蜀中广记》《华阳国志》,仅仅在南宋就出过两位进士:仲大年、仲升,明代以后部分后裔向周边城市方向扩散。
    案例三:山阳仲氏的形成和繁衍
    山阳仲氏最早的史书记载是仲长统,至于仲长统是否是仲姓的问题,个人认为是仲姓,查隋朝开皇六年山阳县石里村《仲斯那等造桥碑》仲长氏、仲氏题名者多达近二十人。都没有收录在山东济宁的《仲氏族谱》中。查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闲,与交友者多异之。” 疑仲长氏、仲氏本属一家,迁自附近聚居区,且现在已无仲长氏,足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力量
    西晋时期:
    案例一:彭城仲山甫后裔远迁甘肃民勤
    南北朝时期仲山甫后裔为避水患,部分后裔迁居彭城。彭城仲氏的杰出代表仲诞在西晋末年担任武威太守【今甘肃省】,彼时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占领北方,西晋转眼灭亡,北方土地沦陷,太守仲诞后裔为避难,避居乡下,流为编民,今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仲氏乃其后裔。这一支族人规模庞大,可以称为西北宗。
    东晋时期:
    案例一:济宁仲子路后裔大宗南渡
    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彼时,山东沦陷,为前秦政权所掌控,山东大族世家纷纷南渡自保,山东济宁横坊村一支族人的杰出代表仲子路二十三代孙仲杲,率族人南渡,因功担任东晋尚书,定居南京,这是江南仲氏最早的始迁祖,也是仲氏家族历史上最早的南宗【除四川广汉西南宗外】。
    因南北长期割据,山东沦为异族统治区,仲杲的子孙长时间【260多年】未能回到山东济宁横坊村故土,遂长期在江南繁衍,直到隋朝定鼎。
    南北朝时期:
    案例一:江南仲子路后裔大宗的繁衍
    公元420年前后,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为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立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身为东晋臣子的时候,北伐灭掉了后秦和南燕,使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重新回到汉族的手中,这时候,距离东晋尚书仲杲南渡,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子路二十三代孙仲杲和儿子仲慨早已去世,因山东老家先后被前秦、后燕等少数民族政权占据,父子都安葬在南京,到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为帝的时候,大杀东晋旧臣,子路二十五代孙仲庆出使北魏,滞留北方,被北魏政权任命为中尉。而仲庆的两个儿子长子仲铠、幼子仲钊滞留江南,仲钊仍在襁褓之中由母亲抚养,母子三人避居外婆家镇江府洪溪镇【今镇江丹徒县大港镇】。
    公元479年,刘宋大将萧道成废掉东晋皇帝,自立为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以齐为国号。子路二十六代孙仲钊,字敬甫,晚年出仕南齐,担任光禄大夫,他有三个儿子:仲秉隆、仲秉兴、仲秉太,都定居在润东洪溪【今镇江丹徒县大港镇】,后裔一直留居江南至今,后裔播迁不断【唐宋元明该支曾向江都、仪征等周边城市扩散,也有远迁外省如福建省、浙江省者】,清末尚有完整族谱,兴化族人仲诵曾看过,后毁于战乱,此为最早最大的南宗分支。
   聿修查《宋书》五七卷有仲良,与蔡兴宗同时;聿修查《宋书》六九卷、七一卷《南史》三三卷有大将军府史(一作吏)仲承祖与范晔同时,因谋反刘宋朝廷被杀,应为南渡族人后裔,查仲杲后裔没有这个名字,怀疑当时东晋尚书仲杲公元317年前后南渡的时候,应该不止一人,或许还携带了很多横坊村族人一起南下,仲承祖可能便是那是南渡的其他其他仲氏族人的后裔。从仲承祖因反对刘宋政权而被杀的事件来看,当时仲家仍怀念东晋政权,与刘宋政权的关系颇为紧张。
    宋齐梁陈四朝沿革,此时山东政权一直沦落在少数民族之手,子路二十六代嫡长孙仲铠和他的后裔也留居江南,和弟弟住在一起,仲铠生仲濬,仲濬生仲晋昭,子路二十八代仲晋昭年轻有为,担任南齐太守。
    公元502 年,南朝齐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和帝萧宝融将齐朝的统治权转交给他的同族梁王萧衍,萧衍正式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梁。仲晋昭生仲浩,仲浩为子路二十九代孙,所谓虎父无犬子,仲浩出仕梁朝担任梁朝刺史,仲浩生仲诲,仲诲生仲远。
    在梁朝期间,子路二十六代孙仲钊的后人仲文秀,担任歙县【今安徽省歙县,周边仲氏或为其后裔】县令,为沈约所弹劾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掉梁朝皇帝,正式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将国号定为陈。在陈朝期间,因为仲氏与陈霸先的祖上为姻亲关系,故而颇受照顾,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子路三十三代孙仲孝俊为陈霸先的后人代写《孔子庙碑》更是留下了一段佳话。
    隋朝时期:
    案例一:江南仲子路后裔大宗重归山东故土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江北政权的统治者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称帝,建立隋朝,率军平定江南政权。定都长安大兴城,从此政治中心北移,此时滞留江南的子路后裔嫡长孙仲远为隋进士,仲远生仲惑、仲愚、仲恩;仲惑,仲愚在战乱中牺牲。因政治原因,仲远、仲恩父子复籍山东济宁横坊村,在相隔260多年之后仲子路后裔的大宗子孙终于回到山东故土。子路三十二代嫡长孙仲恩生二子仲孝游、仲孝俊。仲孝游无嗣。
    子路三十三代大宗子仲孝俊也是历代正史着墨最多的仲氏大宗子,曾先后担任汝南郡主簿、晋州司法,成了南北割据260多年之后的名副其实的中兴祖。聿修查《隋大业七年孝俊所撰陈叔毅修孔子庙碑》文末署:“大隋大业七年辛未岁七月甲申朔二日乙酉,济州秀才前汝南郡主簿仲孝俊作文”。聿修又查《北史》卷七一略云“会文帝崩,使车骑屈突通征之,不赴,(庶人谅)遂发兵反……遣伪署大将军常伦进兵绛州,遇晋州司法仲孝俊之子,谓曰:“吾晓天文遁甲,今年起兵,得晋地者王。”孝俊闻之曰:“皇太子常为晋王,故曰晋地,非谓反徙也。”时略州有官羊生羔,二首相背,以为谅之咎征。”
    仲孝俊的意义还不止如此,他的两个儿子仲在、仲有所繁衍的两大分支,是现今家谱保存最完好的分支,也是全国仲氏明朝以前家谱最完整的分支。其意义是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唐朝时期:
    案例一:彭城仲山甫后裔远迁四川、陕西
    沉寂了几百年的彭城仲山甫后裔在唐朝大放异彩,查《旧唐书》一四八卷有仲謩;彭城人,为福昌县尉,后裔或留居陕西。其堂兄仲辩为避安史之乱,天宝年间自彭城徙于楚郡【现在的四川】,聿修查《旧唐书》二六卷、二零零卷等有仲子陵为大历进士,乃其曾孙,官至尚书司门员外郎,葬在陕西省万年县,他的儿子仲无颇,官拜学士,后裔多留在陕西,今陕西仲氏多为彭城仲山甫后裔。仲无颇后裔亦有回四川者,仲辩后裔在四川的聚居区大约在四川安岳县、蓬溪县附近,该支派仅仅在南宋就出了两位进士。
    案例二:濮阳仲氏人丁兴旺
    濮阳仲氏的迁徙历程已经失考,迄今为止关于濮阳仲氏最早的记载见于唐朝末年。在国子监三史张舜公撰并书的《唐故朝议郎守殿中省尚药奉御翰林供奉上柱国赐绯鱼袋段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府君讳文绚,字礼成,其先武威人,长於京兆……大中三年二月廿二日,终於永乐里之私第,享年止乎五十有六。其年八月十五日,袝於万年县滻川乡西先大茔也。……有男子一,女子一。男曰璥,年才弱冠,奄随逝波。女适濮阳仲氏子曰师可,懿德清规,莫能备纪。”。也就是说段文绚的女儿嫁给了濮阳仲师可。
    仲师可这位前贤约生活在唐朝末年,是迄今为止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濮阳仲氏后裔。
    案例三:江南留守仲氏部分后裔迁居江西
    大约在唐朝时期有一支族人【疑似随晋室南渡的江南留守族人中的一支】经由南京辗转南下江西,定居在江西信丰县附近,始迁祖文公,第二世定公,第三世景梅,第四世斌士,第五世西元,第六世秀英。该支族人自定辈分“道统心傅隆帝继成功则天绍尧宗书尚万文永世学宝贵荣华必定崇(长)”用完后又定新辈分“诗礼承先训贻谋祖德昌章明开运泰祥瑞耀庭光”
    案例四:存录备考
    另外隋唐两朝名人颇多,仲长敖、仲之元、华阳太守仲和、仲如愿、扬州太守仲端皆为仲氏杰出子孙,其迁徙始末失考。
    五代十国时期:
    案例一:济宁仲氏远迁四川
    在王建时期,祖籍山东济宁横坊村的仲子路后裔仲廷预进入四川,担任荣州录事参军,后裔留居在重庆市合川区附近,该支派在南宋时期向达州方向扩散,在南宋出过一位进士。  
    北宋时期:
    案例一:成阳(菏泽市牡丹区)仲氏迁居定陶(菏泽市定陶县)
    由于成阳屡受水灾,仲山甫后裔四处迁徙,定陶县仲氏一支即其重要的一支,该支到了宋代人才辈出,一门父子三进士,创下了仲氏家族有史以来最大的科举成就,且与当时的文坛巨匠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交游密切,传为佳话。司马光曾为其谱牒扉页题词曰“文华巨族,谱牒辉光”。苏轼有诗《次韵吕梁仲屯田》,疑该支有播迁山西吕梁地区的后裔,查而今山西吕梁地区的确有我仲氏族人定居,可见推测属实。
    定陶一支的杰出人物是尚书屯田员外郎仲讷。聿修查荆国公王安石撰《尚书屯田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君仲氏,讳讷,字樸翁,广济军定陶人,曾祖讳环,祖讳祚,皆弗仕,而至君父讳尹,始仕至曹州观察支使,赠右赞善大夫,君景佑元年进士,起家莫州防御推官……又权博州防御判官……三年复权明州节度推官……改大理寺丞,知大名府清平、卭州临溪两县,又通判解州,于是三迁为尙书屯田贠外郎,而以皇佑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卒,年五十五……君初娶王氏,尙书驾部郎中兰之女,又娶李氏尙书虞部贠外郎宋卿之女。三男子:伯达为太常博士,次伯适、伯同为进士。三女子,嫁殿中丞任庾、并州交城县尉崔绛、兴元府戸曹参军任膺,博士以熈寕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葬君于定陶之闵丘乡”聿修又查《苏轼诗集》有与仲伯达酬唱之诗。
    案例二:江都仲氏蔚为大族,北宋时或分支南昌
    据《江苏宝应家谱》记载:“七二公祖籍山东,先贤季路裔也。自汉中业徙居江都,复迁高邮今仲家寨其故址也。详在《卞里志》,此志失而世系不可考”,这一条记录追溯了江都仲氏最早的迁徙时间:汉朝中期。可信与否,姑且存疑。也有族人认为江都仲氏迁自镇江,系随晋室南渡的族人的后裔。考虑到镇江与江都一水之隔,且《江苏宝应家谱》前后矛盾之处颇多,从镇江迁徙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但是考虑到江都人口迁徙史,便有其他的说法,可以陈述。话说在北宋初年,赵匡胤政权平定后蜀之后,为了安定西蜀,将四川望族沿长江大举内迁,其中一大部分人迁居江都。江都仲氏的杰出代表北宋进士仲彦明的妻子杨氏家族,便是汉州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市,离汉朝中叶迁居四川的广汉仲氏的聚居地极为接近)人,后蜀灭亡之后,被北宋政权强行迁入江都,入籍扬州江都县东兴乡马坊原附近。考虑到在仲氏家族迁徙史上,汉朝中叶,成阳仲氏从山东迁入四川广汉,且广汉距离后蜀首都极近,广汉仲氏族人的一支很可能因为和后蜀政权的瓜葛,被强行迁离四川,入籍江都。这样便能成功解释《江苏宝应家谱》依据口耳相传,所记录的所谓的“汉中业”的迁徙记录。也就是说江都仲氏的迁徙路线,极有可能是山东成阳(菏泽)——汉中业迁入四川广汉——北宋初年入籍江都”
    不管迁徙缘由如何,但有一个事实是确定的,就是在北宋真宗年间开始,江都仲氏成为当地望族。到了南宋甚至成为皇亲国戚,其显达程度空前绝后。
    这里面第一位杰出人物便是仲简。查盛仪《(嘉靖)惟扬志》【天禧己未王整榜】“仲简,字畏之,江都人,出杨亿门下,亿教以诗赋,遂举进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知真州,擢天章阁待制,知广州,落职,知筠州,复为兵部郎中,徙洪州,卒。欧阳公尝称其文学” 据聿修考察,天圣九年,仲简担任西京留府交代推官时,曾与欧阳修过从甚密。欧阳修是文坛盟主,连欧阳修都称赞他的文采,可见仲简的才华非比寻常。但可惜的是仲简的文章存世很少,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一篇族谱序言而已。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仲简“徙洪州,卒”这几个字,也就是说仲简晚年死在任上,在洪州这个地方。洪州是现在的南昌,仲简的后人是否有留居南昌的?据查,现今南昌附近有大量仲氏族人聚居。该推断极有可能是成立的。
    案例三:北宋兴化仲氏的蛛丝马迹
    仲家人跟兴化县扯上关系是在北宋初年,源于仲氏二舍人,仲氏二舍人随军征南唐,殁于阵中,墓地在兴化县,关于这段历史,旧县志记载得颇为详细。聿修检(清)顾銮撰《广陵览古》卷三“【仲氏二舍人宅】在(兴化)县西北十五里仲家河。《名胜志》云:仲氏两舍人世掌丝纶,县北界凤凰河,因之得名。銮按,旧志云:仲氏死于乱军,宋太祖以银装首葬之,为疑冢十余处。今县治长安乡墓址尚存。”也就是说仲氏二舍人墓在兴化县长安乡,清末仲氏二舍人墓,仍存在。其位置在现在的兴化市缸顾乡即今之仲家村。
    而兴化市周奋乡仲家寨仲氏,据《江苏宝应家谱》记载:“七二公祖籍山东,先贤季路裔也。自汉中业徙居江都,复迁高邮今仲家寨其故址也。详在《卞里志》,此志失而世系不可考”,这一条记录追溯了江都仲氏最早的迁徙时间:汉朝中期。可信与否,姑且存疑。假如可信,兴化仲家寨仲氏的迁徙路线,极有可能是山东成阳(菏泽)——汉中业迁入四川广汉——北宋初年入籍江都——复迁高邮今仲家寨”
    南宋时期:
    案例一:仲子路后裔大宗主再次南渡与盛泽御赐祖庙
    宋高宗建炎戊申间,仲子路后裔,四十九世大宗子益庵公讳基,偕胞弟白庵【祺,号白庵迁居杭州,世榜,世榜生子尔儒】、履庵【讳琪,号履庵,迁居扬州生子世科,世科生子尔仪、尔信】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迁,占籍吴江,考虑到祭祀始祖河内公仲子路的祖庙被金贼捣毁,南宋高宗皇帝御赐祖庙一百余亩,重建于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并亲自撰写了庙记。基祖生世登、世资,世资生尔修、尔侗,尔佾;尔修入籍浙江秀水,尔侗入籍江苏兴化,尔佾入籍镇江。关于这次迁徙和南宋皇帝御赐祖庙的史实,下面的文献作了记载:
    1.南宋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墓志铭残纸
    公讳基,字址生,号益庵,卫侯河内公仲由四十九世嫡孙。父讳爽,本生父讳潔,性刚直有勇力……大儒之风……元符己卯时济州……公率而……靖康丁未上次济……公奏曰……侨寓秀水天字圩,后迁吴江膳字圩……遂赐复庙于吴,……庙方一顷有余……画栋……饿民……公疏财以赈之……享寿……配享河内公……湖州……
    2.南宋淳熙年间盛泽镇子路五十一代孙仲尔侗所撰《仲氏族谱·序》
吾先世乃济州人焉。靖康丁未,中兴皇帝次济州,先祖考益庵公以河内公嫡裔,率宗人父老自请出战保国。帝甚褒之,遂遣祖考如扬。五月,帝登坛受命于应天,改元建炎。至帝自扬抵浙,祖考扈之,遂赐复庙于吴,雕梁画栋,以续河内公祀。
    3.元至正九年《濟寧侯呂魯重修廟記》“素聞吳越分歧間有子路祠廟,始於宋高宗南渡,大宗即嫡支主祀,其規制不遜於衢城。”
    4.元朝至正十二年济宁横坊村《仲氏族谱·序》
    宗子迁吴已历年所。绍兴初,宋皇加赐庙额,宗祊有序,春秋祭祀仍其旧。
吾济域仲氏,自靖康以前旧谱颇详。靖康季,金主南游,宋皇渡江。吾族宗庙、大宗主皆迁于吴。
    5.明朝吴江县盛泽镇《仲氏族谱·序》
    益庵公历世变,扈从临安,爰家于吴。有弟曰白庵、履庵,皆依倚播迁。中有天可往,无地能居,方其南也,皆止于维扬。及乘舆指浙,益公又与白公从,而履公不以家累随,久之遂为扬民焉。
    6.清朝光绪十一年赣榆县《仲氏族谱》、光绪三十一年仲家浅《仲氏族谱》
基,字址生,号益庵,潔公长子也,乃主祀事。以武功授高邮判,宋建炎戊申间,偕胞弟白庵、履庵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而南,遂籍吴江县。累官台州知府,迁秘书学士,诰封中宪大夫,妻张氏、王氏俱封夫人,合葬吴江小口圩,墓旁有先贤祖祠。
    7.沭阳县《仲氏族谱》
    基,洁长子,出嗣爽,字址生,号益庵。以武功授高邮判,宋高宗建炎戊申间,扈跸南迁,遂籍吴江。累官秘书学士兼节制军国检校,配张氏,封夫人,继王氏,封大夫人,诰制附于编末,为江南一派共祖。
    8.乾隆三十五年《盛湖志》(二卷)
    仲基,字址生,号益庵,先贤仲子裔孙。世居山东济宁州,宋钦宗朝授高邮判,高宗南渡,偕孔端友扈跸南渡,出知台州。建炎已酉,侨居浙江秀水天字圩。后迁吴江膳字圩。子孙因家焉。
    9.民国14年《盛湖志》(十四卷本)
    仲基,字址生,济宁州人,先贤仲子四十九世孙。钦宗靖康间,授高邮州判;高宗建炎时,由仲家浅偕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以功升台州知府,擢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历官至秘书学士。绍兴初,侨寓秀水天字圩,后迁吴江膳字圩,子孙因家焉。卒葬小口圩。
    10.新疆元朝家谱曾保存了记录大宗南迁吴江盛泽镇的三种文献:
    A:“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宋高宗赵构】亲撰、陈康伯誊写的《御赐河内公庙记》
    B:济宁仲德懋撰写的《谒大宗祖庙》
    C:宁阳仲正琮撰写的《之盛寨祭庙怀祖二首》
    案例二:二次南渡大宗主的弟弟分居扬州、杭州
    子路四十九代大宗主仲益庵随南宋朝廷南渡的时候,和两个胞弟在一起,他们的名字是仲白庵【祺,号白庵迁居杭州,世榜,世榜生子尔儒】、仲履庵【讳琪,号履庵,迁居扬州生子世科,世科生子尔仪、尔信】关于这次分居,沭阳家谱、赣榆家谱都有明确记载,明朝时期,吴江盛泽镇举人陈宣在《仲月溪先生重修谱序》中曾指出,“益庵公历世变,扈从临安,爰家于吴。有弟曰白庵、履庵,皆依倚播迁。中有天可往,无地能居,方其南也,皆止于维扬。及乘舆诣浙,益公又与白公从,而履公不以家累随,久之遂为扬民焉。当是时,南北既分,干戈未息,四世周甲,邈焉闻问。闇公喟然曰:‘曾析箸之几何,而睽隔如易世。数传而后,孰有知天亲所系,源流所自哉!’爰序其支图,以俾后世。”
    案例三:山东宁阳仲氏的形成
    关于山东宁阳仲氏的来源,几千年来一直被曲解,仲家浅《仲氏族谱》【该谱为骗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济宁伪宗子所修,作伪严重】记载,宁阳仲氏始祖系山东济宁的52代仲鹿。直到新疆前贤所保存的元朝家谱面世,真相大白于世,山东济宁的52代仲鹿原来是元朝末年的人,元至正十一年被沉潭,元朝家谱还记载了记载了“刚邑族众,江南大宗裔也。胡金驻济州,大宗遣人佯入刚邑胡军,戮其首,己亦遇难。子遂居焉。”,刚邑故城,即今之宁阳堽城。又查《宁阳县志》:金时,堽城屯有进义副尉仲进等四人。该谱由收录了南宋宁阳仲正琮撰写的《之盛寨祭庙怀祖二首》,至此我们才明白,原来山东济宁的仲氏族人南宋初年,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的大宗主的后人,为了北上抗金,而滞留山东济宁。显然,北方领土被金政权占领后,吴江大宗牢记国仇家恨,于是派遣族人佯装加入金军,入军籍,驻扎在堽城屯,以伺机杀敌。杀掉金军首领后,亦被金国乱军杀害。其后人定居宁阳,其后瓜瓞绵绵。
    案例四:嘉兴仲氏的形成【新城镇仲氏、嘉善县仲氏】。
    江都仲氏在北宋读书种子代不乏人,仲彦明、仲将之,都曾取得功名。到了南宋绍兴壬子(1132年)年间,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进士仲并,江都仲氏在北宋读书种子代不乏人,仲彦明、仲将之,都曾取得功名。到了南宋绍兴壬子(1132年)年间,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进士仲并,仲并有个弟弟仲兟,先后担任泾县县尉、右朝奉郎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六合县知县。仲并的女儿仲灵湛更是一位杰出女性,仲并的大儿子仲存诚在南宋初年,迁入嘉兴市新城镇(今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成为嘉兴仲氏的杰出一支,读书种子不断。关于这次迁徙,嘉兴当地文献这样记载,“仲亦邑之著姓,自宋南渡有存诚者卜居新城,数十传而为武进丞潜溪公,潜溪生京兆检校东野公,东野公讳春龙,字原仁……”
嘉兴仲氏在南宋也有别支,那就是第二次南渡的吴江大宗主的后裔,子路五十一代孙仲尔修在南宋中期,入籍浙江秀水县,大约在现在的嘉兴市嘉善县境内。
    案例五:吴江仲氏迁入兴化县
    第二次南渡的吴江大宗主的后裔,子路五十一代孙仲尔侗在南宋中期,入籍浙江兴化县,关于这一点《赣榆仲氏族谱》《沭阳仲氏族谱》《仲敏墓志铭》都有记载。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记载详细的兴化仲氏的一支。
    案例六:吴江仲氏迁入镇江与南北朝定居镇江的仲氏混居
    散居在以镇江东乡大港为中心的南北朝时期留居镇江的仲钊后人,此时已经繁衍壮大。且热衷地方建设,如宋朝的将仕郞仲宗孟便曾舍家建立道观。
    值得注意的是,镇江仲氏这时候来了外来户。这个外来户来自南宋初年第二次南渡的族人,话说祖籍吴江盛泽镇的子路五十一代孙仲尔佾,字象庭,号润公。在南宋中期,担任润州(即镇江府)经历,留居镇江。南宗家谱中这样记载“尔佾,字象庭,号润公。任润州(即镇江府)经历,遂居润”
     外来户不止一个,南宋春熙年间,丹徒县来了一位仲庆远,在绍熙元年(1190年)担任知县,后裔留居在丹徒县。丹徒县仲氏族谱毁于战火,丹徒族人为了寻根,来到济宁仲家浅,被当地人将南宋人仲庆远续成了明朝人仲冏的儿子,而且和山东济宁统一了字辈,这不仅显然属于支派误接,而且可笑的紧。
    案例七:山东济宁族人为避蒙古兵灾迁居常熟
    《元至正十一年横坊村仲氏族谱》、《常熟举人仲良树履历表》、《常熟仲氏族谱》,均记载,当宋元更替之际先贤仲子五十一世孙仲德懋自山东仲家浅迁虞(常熟),世居仲家桥,代有闻人。其后人在明清两朝蔚为大族,读书种子不断,这是后话。清末常熟神医徙居浙江嘉兴,这也是后话。
    关于这一点《常昭县志》也做出了记载:“《常熟仲氏族谱》仲是若辑,自十二世由山东迁虞祖德懋始(海虞艺文目录),按:是若,字令威,为卫公六十四世孙,诸生。”
    案例八:山阳仲氏迁居安徽宣城
    南宋绍定年间凤阳佥判携父带弟,从山阳迁居宣州【今安徽宣城】,卜居城东三十里麻姑山双庙岗。关于这次迁徙,家谱资料是这样记载的:聿修检《宛陵支脉兰州仲氏三修堂宗谱稿》,兰州仲氏迁自安徽宣城,本有宣城家乘,屡经战火,仅余残纸数片。略云“……五七公生于山阳,由山阳南渡再居西南……”“……昭德,乡进士,宋绍定擢凤阳佥判,时遭元乱随驾南迁,旋赴宣州,卜城东三十里麻姑山双庙岗居焉。传至友兴公生六子,瓜瓞绵绵,播迁不断,……淛江秀水灌溪兰溪湖州昌化武康安徽徽歙江宁宝应皆其裔也。……”
    案例九:滁州仲氏的蛛丝马迹
    滁州仲氏,见诸书帛者,仅有南宋烈士一名,特录于此,备考。
    清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五十九仲宝,滁州人,靖康中剧贼李成偪城下,宝率众拒战,食竭援绝不变城得全,众咸义之。
    案例七:滁州仲氏的蛛丝马迹
    案例八:四川仲氏宋代前贤备录
    四川仲氏的迁徙缘由,在前面都已经阐述完毕,这里仅录宋代名人:
达州人仲寅;合州人仲炎庆;石照县人仲汉宗;安岳县人仲景、仲坤;广汉人仲昂;金堂县人仲大年。
    案例九: 里居未详之两宋仲氏
    两宋时期,我仲氏族人,闻达不断,可惜很多人的籍贯已经失考:仲彦文、仲寿朋、仲续臣、仲赞善、仲甫、仲禹锡、仲谅、仲国美、仲翼、仲贯府、仲葵、仲安常、仲监税、仲肃梅、仲权、仲通、仲球、仲连、仲彝。





                                 仲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黄帝后裔高辛氏之臣仲堪、仲熊兄弟,属于以先贤名字为氏。
    黄帝有个裔孙为帝喾,是历史中的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姬姓,名夋,号高辛氏。其祖父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叫蟜极,伯父就是帝颛顼。 许多古文献认为,帝夋就是帝喾。在史籍《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姬夋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姬夋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建有大功,被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帝颛顼死后,姬夋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
    传说,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偃师)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当时,共工氏部落实力强大,对姬夋继帝位极为不满,愤怒得用头撞击不周山,使天柱折断,大地斜向东南,并进而发动反叛。帝喾下令火正黎带兵平定共工之乱,失败而回。帝喾处死了黎,以黎的弟弟吴回继任火正,再次领兵征讨共工,最后平定了叛乱,杀了共工氏。
    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死后,摰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相传,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一说九十二岁),死后安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帝喾执政时期,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
    帝喾尤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帝喾属下有八个具有才得之臣,号称“八元”,与伯父高阳氏属下的“八恺”齐名。“八元”是:伯奋、伯虎、仲堪、仲熊、叔献、叔豹、季仲、季狸,这八个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在“八元”之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任姓,是商王朝开国君主汤的佐相仲虺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仲虺,任姓,名莱朱,是商汤属下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一代圣君商王汤。 在史籍《左传》中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显然,仲虺就是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四十里)。 在史籍《尚书·序》中曾经记载了“仲虺作诰”,但其“诰”在东汉时期淫战乱而亡佚,非常可惜。在典籍《墨子·非命》中也记载:“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在《左传》中记载子皮之说:“<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悔之’”。说明仲虺在政治上极有主张。 在仲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例如,周王朝的樊侯仲山甫,即其后裔。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祭仲,是春秋时期郑国卿大夫、政治家,他是郑庄公姬寤生身边的著名权臣,史书上记载他“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 当时郑庄公除了太子姬忽以外,还有几个儿子,分别是姬突、姬亹、姬仪、姬婴等等。有一次,姬忽率军帮助齐国抵抗了北戎的入侵,齐襄公姜诸儿对太子忽很是青睐,想把女儿嫁给他,太子忽拒绝了,说我是小国,齐是大国,不太匹配。祭仲当时就劝太子姬忽,要答应下这门亲事,让齐国做自己政治的后援团,可惜太子姬忽不会算这笔政治帐,后来为此付出了代价。据史籍《左传》记载,太子忽后来娶了陈侯的女儿,在以后的政治变故中,一点也借不到外力。周桓王姬林十九年(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在郑庄公逝世后,太子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但不久,郑国就发生了一场政变。公子姬突的母亲是宋国雍氏的女儿,而雍氏是宋庄公子冯的宠臣,于是在雍氏的挑唆下,宋庄公、雍氏与姬突达成了政治协议:宋国让姬突继承郑国国君的位置,之后姬突对宋国有一定的回报。之后,他们诱捕了大夫祭仲,并对祭仲说:“不立突,将死。”祭仲只好答应下来了,这就是“祭仲许宋,与宋盟”的历史事件。郑昭公忽听说祭仲要改立姬突为君,就跑到卫国去了。于是姬突回到郑国,是为郑厉公。后来,郑厉公想杀掉祭仲以揽国政,却被祭仲及时发觉,郑厉公只得退避到栎地(今河南许昌禹州),祭仲又迎回郑昭公回国为君。不久的周庄王姬佗二年(公元前695年),郑昭公在出猎时被中军元帅高渠弥射弑,前后一共在位三年。高渠弥亦以弑君之罪被车裂。郑昭公被弑杀后,祭仲又立公子姬亹为君主,史称郑子亹。郑子亹曾与齐襄公之间有私仇,因此在一次诸侯会上,齐襄公借机又杀了郑子亹,其后,祭仲再立公子姬婴为国君,史称郑子仪。在祭仲逝世后,郑厉公采用同样的方法诱劫了大夫甫瑕,胁迫甫瑕杀了郑子仪使其复位。在郑厉公突复位之后,又将甫瑕处死,终于独揽大权。祭仲在朝,前后辅佐、扶立了五代郑国君主,堪称春秋时期佐君最多的卿大夫之一。在祭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庆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姬庆父,字共仲。因乱鲁而遭到贵族与国民的谴责,最后身败名裂。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其中的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即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鲁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庆父的买嘱,便竭力主张立庆父;鲁庄公又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则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之子公子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公子斑。当年农历8月,鲁庄公病逝,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姬贾),为鲁湣公(鲁闵公)。之后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 鲁湣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庆父与哀姜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闵公,欲立庆父自己。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了邾国,然后向各诸侯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立即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季友扶持姬申即位,是为鲁釐公(鲁僖公)。之后,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并将其杀死;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姜小白很生气,将哀姜召回齐国,也杀了。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给鲁国王室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在庆父死后,其后裔子孙中有因避仇而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仲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庄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元公子佐有一个儿子,名子皇野,字子仲。宋国当时有一位权臣桓魋,他在宋国就如同季氏在鲁国、赵氏在晋国,一味专权,视国君如傀儡。到了宋景公子头曼执政时期(公元前516~前451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宋国,见桓魋时年才三十八岁,就派军卒民工在为自己修造奢华庞大的陵墓,便气愤地说:“如此挥金如土,劳民伤财,还不如即葬身江河,充鱼鳖之腹,免得继续祸害百姓。”此话传到桓魋耳朵里,桓魋大怒,甚至想杀害孔子。当时孔子在一株大树下驻足休息,桓魋即命令兵士将那株树伐倒,逼迫孔子离开宋国。后来在春秋末期桓魋家族被颠覆,宋景公以兄长子皇野取代桓魋为司马之后,史称其为司马子仲。在司马子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卫国大夫仲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史称仲子,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国,后事卫国。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仲由出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蒲邑宰。 卫庄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为“卫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再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仲子”。 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公子彭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叔仲,姬姓,鲁公子牙之后也。公孙兹生得臣、彭生,得臣为叔孙氏,彭生为叔仲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周庄王姬佗三年(鲁桓公姬允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带着夫人文姜访问齐国,齐襄公姜诸儿与妹妹文姜通奸,被鲁桓公发现并严厉斥责。当年农历4月,齐襄公则指派在齐国的公子彭生为鲁桓公驾驭马车,随即鲁桓公便死于车上。后人猜测,可能就是齐襄公唆使公子彭生害死了鲁桓公,从而既能掩盖丑闻,又能与文姜继续私通。 该事件发生之后,在公子彭生身上发生了一件十分滑稽的事情:周庄王姬佗十一年(鲁庄公姬同八年,公元前686年)农历12月,齐襄公姜诸儿来到姑棼贝丘(今山东临淄薄姑)狩猎。正在寻找猎物的齐襄公忽然看见在出现了一头很大的野猪。其实,在齐襄公看来是野猪,但齐襄公的随从们看到的却是公子彭生。齐襄公掂弓搭箭就要射,身边随从们赶紧说:“那是公子彭生,不是野猪。” 齐襄公大怒道:“你竟敢在这里出现!”一边就用箭射去。这时,那个“野猪”竟象人一样站起来啼叫,齐襄公受到惊恐,一头从车上摔下来跌伤了脚。 后来齐襄公在鲁国的压力下,杀了公子彭生。在公子彭生的后裔子孙中,多称叔仲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仲堪、仲熊、祭仲、庆父、子皇野、仲由、彭生。   迁徙分布   仲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也是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五位,人口约二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7%左右。 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一个曾孙名叫帝喾,也是氏族首领,身边有八才子,史书上称为“八元”,都是很贤能的人。这八个人当中有两个分别叫作仲堪和仲熊,是兄弟,他们的后代都以仲为姓氏,是仲氏的先祖。另外,有一说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奚仲的,奚仲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为姓氏,称为仲氏,是仲氏的另一个起源。到了春秋时期,宋庄公和鲁桓公分别有一个儿子以仲为字,他们的后代中有的以仲为姓氏,成为仲氏发展史上的又一支起源。据《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氏布于许多省份,北至黑龙江讷河也有仲氏。
    唐朝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贺知止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仲氏的望族居中山(今河南登丰)、乐安(今山东广饶)。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云:仲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中有记载云:仲氏望出乐安、中山。    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博兴)。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千乘(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一时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二是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三是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四是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号:     乐安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三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仲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八元留誉;二仲启源:全联典指仲氏的得姓始祖仲堪、仲熊两兄弟事典。     雷精感孕;崧岳降灵: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卞地人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喜闻过,事亲孝,有政事才干。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为季孙氏的家臣,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据传其母感雷精而生他。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仲山甫(一作“父”),受封于樊,又称樊仲,周宣王“料民(调查户口)于太原”,他曾劝谏,辅佐宣王中兴。《诗经·大雅·崧高》有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圣门高弟;商鼎元臣:上联典指春秋鲁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下联典指商仲虺,为成汤王左相。     2.七言通用联:     人杰地灵钟毓秀;中流砥柱挽狂澜: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仲氏的“仲”字的析字联。
    圣门高弟仕卫宰;江都诗人集浮山: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有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仕卫为邑宰。下联典指宋朝进士仲并,江都人,官到光禄丞。工侍文,著有《浮山集》。     光华梅谱流芳远;翰村诗集播誉长:上联典指北宋画家、高僧仲仁,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擅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下联典指清代诗人仲冯保,号翰林,常熟人。有《翰林诗稿》。     到此便为浮海客;于今谁是问津人: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句为偶拈无次第;梦常半记不分明:此联为近代古文家、翻译家林纾赠仲珊联。     一时逊国难为第;千古名山尚属虞:此联为周太王次子仲雍祠联。祠在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逊国”,辞让国位,指周太王次子,为成全太王立幼子季历,与兄泰伯同避江南事。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敷教宽平,德留内邑;以人为本,哲论昌言:上联典指宋朝良吏仲大年,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下联典指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开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字辈排行    山东仲氏嫡支字辈:“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崇维昭光辉怀如敦恒循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
    甘肃兰州仲氏字辈:“锡大玉佑国炜福承万德弘仁懋业敦学允许衍宗”。
    49代    基,字址生,号益庵。先贤仲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    宋钦宗靖康间以武功授高邮州判。高宗建炎戊申间(1128年)偕弟白庵、履庵随孔端友扈跸而南,以功升台州知府,擢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绍兴十五年(1145年)八月十六日封秘书院学士兼节制军国检校。元配张氏,封“二品夫人”;继配王氏,封“南国二品夫人”。绍兴初(一说为建炎己酉),侨寓秀水天字圩,后迁吴江膳字圩,其墓在吴江盛泽小口圩普福桥北堍,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仲大绩重修。墓门上由陈继儒题“中山古茔”四字。定期三月初十日,合族子姓备物祭祀。钱云《谒中山古茔》曰:“人来泽畔始诛茅,地择牛眠卜近郊。鼻祖巳占椒衍实,耳孙重见凤扬苞。”详见《盛湖志》。生子二:世登、世资。今南直皆其后裔,有南宗谱,后裔主要遍布于吴江、嘉兴、嘉善、桐乡、泰州、海安、兴化、高邮、宝应、沭阳、赣榆、蓬莱等地。按:四川广元、绵竹始祖仲德明、湖北武汉始祖仲光明,均迁自嘉兴,疑为基之后裔。    50代  世登,字长升,号蓼庵。仲基长子。性嗜学。同谢良佐师事程颢,累官鸿胪寺丞,荫授以资郎。子三:尔份、尔伸、尔任。
    世资,字居易,号默庵,别号二王。仲基次子。宋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十三日萌授承德郎,知吉安州知州。宋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初三追赠通奉大夫,妻钱氏封淑人,子三:尔修、尔侗、尔佾。    51代   尔份,世登长子。字诚斋,生子胤文、汝林。    52代   胤文,字暗师,宋理宗辛酉年(1261年)嘉兴县学贡,编辑家谱,悉遵古法。子二:子宁、子发。    53代   子宁,胤文长子。    子发,胤文次子。苏州府学生员,有文集行世。生子三:訚、诚、谦。    54代   讷,字朴存,号缄齐,基裔孙。吴江邑痒生。(疑为52代汝林或53代子宁之后)    谦,子发三子,字光亭。生子象贤、景贤。     55代  怡,字宝伦。讷之子。    象贤,谦长子。字克昌。庠生,以孝行。生子三:子宣、子华、子成。     56代  之愉,字宗恺,号易庵。怡之子。    子宣。明建文时,燕王兵乱,偕弟子华避居泰州富安场东海滨,遂家焉。配周氏,生子三:文汉、文和、文宾(又作“文实”);继配顾氏,生子四:文渊、文潮、文源、文洋。    57代文宾(又作“文实”),慷慨好义,不求闻誉。配张氏,继蒋氏,生子时相。合葬如皋西场后仲家楼西北,大茔正位。海安仲氏是其后裔。
    59代  玮,字天章(一说号天章),基裔孙,妻俞氏。以文学授丹阳县训导,升安庆府教授、南昌府通判。    60代  曙,字明发,号月溪。天章之子。增修仲氏家乘源流,陈宣作序。    61代  春晓,号龙泉,继侄嘉为嗣。    春龙,号东野,与明七才子王元美、谢茂秦相友善。嘉靖中进为太学生。遨游公卿间,官顺天检校,钱牧齐小序云:“仲春龙嘉兴人,嘉靖中,游长安,客于公卿间,尤善李伯承、莫子良、王元美”。《明诗评》序云:“予观政大理与濮人李先芳游,因李识秀水仲春龙,仲生雅尚,襄阳右丞,才县微短已。又因仲识华亭莫如忠,盖元美识仲生在茂秦之前,诗评序具少作也。成名之后,遂不复齿,及仲生此叙亦不入集中。”  应骐    62代  大绩,字季甫,其六世祖为鸣歧。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重修仲基墓(《盛湖志》曰大绩系仲基的11世孙,疑有误)。元配名讳未知,生子时锳(字儒育);继配王氏,生子四:时铉(字儒璋,号节庵)、时镕、洙、镳。景亨,字孟嘉。后改名嘉,字子服。籍秀水。万历己酉(1609年)在秀水中举人,己未(1619年)进士,授山东青州府乐昌县知县,补福建建宁县知县,升工部营缮司主事,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卒赠中宪大夫。族子绍颜、绍康(字仲子)、绍光。    问仁,应骐之子。生时俊、时彦、时预。     云龙,字新宇(一说号星宇),万历二十五年丁酉武举。    63代  时锳,妻陈氏。季甫之子    时铉,季甫之子。字儒章。修宗谱。    儒范 ,季甫之子。    洙(沈洙),季甫之子。字儒文。顺治十年纂《盛湖志》。    儒壁,季甫之子。    时彦:问仁之子,字少贞。妻徐氏,有四个儿子。    绍颜,字尔应,号克三,云龙之子。籍秀水,万历丙午年浙江副榜,早卒。妻归氏,嗣子有章。    绍康    绍光    64代  时彦:问仁之子,字少贞。妻徐氏,有四个儿子。    廉:儒文子,字子英,湖州武庠。康熙十三年任浙江把总都督武骑尉。    浚:儒文子。字深源,号耕云。    江龙:儒玮子,字非隐。康熙二十二年聘入靖海侯施琅幕府,随征台湾,有军功。授左都督同知衔。    泓,字源长,时彦长子。    灏,时彦次子。    泷,字文涛,时彦季子。(仲基是其十六世祖)例赠文林郎,寿五十四,卒于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生子六:棅、果捷、枢、鸾鸣、楷、槐;女四。有章,绍颜嗣子。秀水人。    治,字涤九,一字岷山,号洁厓。父绍光。    65代  栻,浚之子。曾编《盛湖志》。    棅,字瑶光,号萃翁。太学生,例赠文林郎,直隶深泽县知县。    果捷,字质纯。邑痒贡生,候选训导。     枢,字拱辰,号亦山,沈洙之孙。康熙癸已(公元一七一三年)举人,以文学见重。康熙五十五年增纂《盛湖志》。

    姜堰仲氏系仲子第56代世孙子华在明建文时,为避燕王兵乱,随兄子宣迁徙到泰州海陵仲家院西后港,因其为弟,盛泽族谱记载不详。但从家族祖辈传言,我们系为避燕王之乱从苏州阊门迁徙到本地。此地当时临近东海,故谓泰州富安场东海滨,实为冲击平原。与史料所述事件、时间、地点挈合(子宣。明建文时,燕王兵乱,偕弟子华避居泰州富安场东海滨,遂家焉。),因家谱记载,本支世祖娶朱氏,生三子,与“子宣。配周氏,生子三:文汉、文和、文宾(又作“文实”);继配顾氏,生子四:文渊、文潮、文源、文洋。”矛盾,故大胆推测,本支系仲子第56代世孙子华后人。
    关于姜堰仲氏后人的排行。
    根据家谱推算,大为第十二世。而山东仲氏嫡支自64代后字辈排行字辈:“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崇维昭光辉,怀如敦恒循,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排行“大云金国瑞 百子万年青”分别对应为67-76代,与“贻绪统延肇,跻伟崇维昭”对应。又见甘肃兰州仲氏字辈:“锡,大玉佑国炜,福承万德弘,仁懋业敦学,允许衍宗”。其大、国、万在相同位次,说明实际上也是同宗。故可推得甘肃兰州仲氏字辈:“锡大玉佑国,炜福承万德,弘仁懋业敦,学允许衍宗”实际为66代-85代排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553

回帖

3820

积分

进士

积分
3820
QQ
注册时间
2009-11-4
最后登录
2024-4-1
发表于 2012-9-1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堪比聿修;一脉相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回帖

7

积分

童生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10-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白,49世以上的怎么没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回帖

7

积分

童生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10-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脉相承,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6

回帖

30

积分

童生

积分
30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3-2-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用处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5-2 17: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