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511|回复: 5

亦政堂祖先的足迹

[复制链接]

8

主题

12

回帖

20

积分

童生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17-3-3
发表于 2012-9-13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探寻亦政堂祖先的足迹
仲子午

一、亦政堂祖先迁徙路线考
   明建文时,仲子第56代世孙子华,为避燕王兵乱,随兄子宣从吴江盛泽迁徙到泰州富安场东海滨(今东台市富安场,富安镇)。子华后迁往梁垛场。(迁徙到梁垛的子华这一支,盛泽族谱记载不详。)姜堰仲氏(亦政堂)祖辈传言,我们系为避燕王之乱从苏州阊门迁徙到本地。与史料所述事件、时间、地点挈合(子宣。明建文时,燕王兵乱,偕弟子华避居泰州富安场东海滨,遂家焉。)
    盛泽家谱记载,子宣,配周氏,生子三:文汉、文和、文宾(又作“文实”);继配顾氏,生子四:文渊、文潮、文源、文洋。

图1:富安、梁垛、海安、仲院位置图及可能迁徙路线
海安和姜堰仲氏后代来源有两种可能,一出自子宣公,二出自子华公。亦政堂家谱记载,本支世祖(添寿公)娶朱氏,生三子,与“子宣,配周氏,生子三:文汉、文和、文宾(又作“文实”);继配顾氏,生子四:文渊、文潮、文源、文洋。”矛盾,排除子宣公可能性。出自子华公的可能最大。子华公迁梁垛后,再迁徙海安或姜堰,繁衍后代。从梁垛迁海安、仲院为从北向南、从东向西,离故乡更近、离海边更远。
         
图2:仲院后港至盛泽路线图     图3:富安场至盛泽路线图
亦政堂族谱记载语焉不详,从富安迁梁垛迁,从梁垛迁仲院后港,均未详细记载。
故大胆推测,本支系仲子第56代世孙子华后人。
   
                二、姜堰亦政堂族人排行考
根据家谱推算,亦政堂以添寿公为一世,大为第十二世。而山东仲氏嫡支自64代后字辈排行字辈:“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崇维昭光辉,怀如敦恒循,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排行“大云金国瑞,百子万年青”分别对应为67-76代,与“贻绪统延肇,跻伟崇维昭”对应。又见甘肃兰州仲氏字辈:“锡大玉佑国,炜福承万德,弘仁懋业敦,学允许衍宗”。其大、国、万在相同位次,说明实际上也是同宗。故可推得甘肃兰州仲氏字辈:“锡大玉佑国,炜福承万德,弘仁懋业敦,学允许衍宗”实际为66代-85代排行。
                  三、东台盐场考
     盐场是古代所设的一种产盐的专业机构,始设于唐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年)。当年的盐场因居住的人多了而形成村庄,场名便成了地名,如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等,所不同的是在原盐场名称后面去掉了“场”字。因当时各盐场是沿范公堤而建的,所以由盐场而得名之地均分布在原范公堤一线。尤其是东台市历史上盐产兴盛时期就有十大盐场,即著名的淮南中十场,由南向北分别为角斜栟茶、富安、安丰、梁垛、何垛、东台、草堰、丁溪、小海。
          四、祖先短暂停留的地方——梁垛镇
    梁垛镇---江苏省东台市南部十公里处。相传在唐开元年间即有灶民在此烧盐。明初设置盐课司,有九桥十三巷三十六个庙堂之说。旧时“梁垛八景”,曾使游客流连忘返。梁垛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57500亩,下辖29个村,193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办事处,4个居委会,45976人。这里水陆交通便捷,204国道、安时公路、新长铁路穿镇而过,南距南通港120公里,北至盐城机场仅70公里,通榆河、串场河南北贯通。这里是东台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省政府批准的对外开放重点卫星乡镇之一。
    一望平川的东台市境内素有“三山”之美谈,唯梁垛镇的“土山”是真山。从市区南下10公里,“土山即历历在目。山脚下的梁垛镇系东台市强镇之一。梁垛镇现辖29个自然村、1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居委会。该镇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65。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76万人.贯穿南北的204国道、通榆运河、串场河与西傍的安时公路、安时河以及越境的新长铁路,自然组成了两个“川”字形的水陆通道,由此连接大江南北和全国各地。地理交通条件和潜在的发展优势,使梁垛镇成为苏中沿海地区的咽喉重镇。
“木车吱吱过青石”是古老集镇运盐送货的写照,如今的梁垛已是镇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梁垛镇古称“南梁”,相传成陆时乃一望斥卤之地,隅有一带垛。唐开元(713)时始有徙民“就垛结卢,网渔煮卤,聚居生息”。洪武元年(1368)建场设课,谓“梁垛场”,属泰州辖下十场之一。至嘉庆时(1796)有灶户7225家,灶丁20474人,卤池1560口,灶房1161所。盐业兴盛,商贾云集,徙来定居者不绝,或经商,或工艺,集市大兴,集镇形成。时“大市通衢,蕃以砖石,南北三里”,在九桥十三巷、三十六庙堂和古堰观涛、长桥望月、贤祠古荫、柳浪闻莺、玉井流甘等名胜,垛筑土山(又名涌泉墩)至今尚存,土山高三丈余,顶宽十余丈。相传古无此山,近垛地有一泓积水洼地,水味甘美,天旱不涸,取之不竭,似有涌泉。远近灶民多到此担水饮用,清顺治年间,灶民浚塘垒土成墩,名曰“涌泉墩”。上建观音阁,以感观音赐水之恩。嘉庆十四年,灶民公捐重建土山,上建大殿三楹,前殿三楹,西厢四楹,进山牌楼一座,遍植松柏银杏,名曰“观音山”,至此称“山”。山下三面环水,银塘叠翠,山头庙宇耸立,钟鼓常鸣。山山水水,交相辉映,实为古梁垛之一大胜景。
五、祖先离开梁垛的原因推测
仲氏是卫圣公子路的后代,世代以诗书礼仪孝道立家。因燕王之乱,离家背井,入盐场商贾云集之地、承取卤造盐之苦,回归田园诗书画生活,回归故乡,是添寿公最强烈的愿望,所以其在离开子宣公之后,又一路向西、向南搬迁,仲院后港处盛泽正北,无里下河地区之涝,无东海边之海患,又可遥望家乡、祖宗,是亦政堂不再迁徙的唯一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4041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774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5-2
发表于 2012-9-13 1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宗亲的文章拜读。姜堰仲氏族谱记载:添寿公原籍姑苏阊门,因燕王兵乱,卜居泰州东南六十里后港,筑室而居。注意“阊门”,这是洪武赶散时的移民的集中出发点,与靖难之役无关联。虽然找不到“子华公与添寿公为同一人”的任何证据,但系出仲氏江南大宗,祖居吴江盛泽,是没有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4041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774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5-2
发表于 2012-9-13 1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堰(泰县)与海安西场(原属泰州府如皋县)相距很近,两地都多次修谱,过去应该有联系,倘若添寿公就是子华公,两地前贤没理由不在各自谱上注明并联谱。合理的推测是必要的,但如果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贸然确定添寿公的代数和世系渊源,并使用仲氏北宗辈分,我个人认为不够严谨。海安仲氏正在修谱,愿与子午宗亲共同探讨,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主题

2573

回帖

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积分
17240
QQ
注册时间
2011-11-23
最后登录
2024-4-30
发表于 2012-9-1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宗亲搜集了不少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553

回帖

3820

积分

进士

积分
3820
QQ
注册时间
2009-11-4
最后登录
2024-4-1
发表于 2012-9-13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个有心人!!!仲氏文化需要您这样的宗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4041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774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5-2
发表于 2012-9-1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姜堰与兰州仲氏辈分有几个字相同,纯属巧合。不能对号入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5-2 11: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