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仲子

孔子题写“三善堂”
       过去,镇江姚桥镇仲家村祠堂敞厅上头挂着一块“三善堂”的匾。据说这块匾是孔夫子送给他的学生子路的。
    送给子路的匾怎么挂在仲家祠堂里呢?传说,子路本姓仲,他是我们仲家的老祖宗。
    子路对上人很孝顺。有一年,遇上大水灾,子路回家一看,老娘已经几天没有粮食吃了,很心疼。他就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讨米,把米留给老娘吃,自己吃野菜。
    子路对君王很忠诚。有一次,子路随君王去打仗,不巧,君王帽子顶上的缨球被敌军的弓箭手射落了,这可大扫了君王的威风。子路冒着生命危险,把缨球拾起来随即替君王接上去。
    子路对老师非常尊敬。他每天总是一早到学堂里去拜见孔子,在孔子面前总是规规矩矩,有理有道的。加上他勤奋学习,聪明过人,孔子就格外喜欢他了。
    孔子对子路很佩服,说他“负米是孝,接缨是忠,尊师是敬”,有“三善”,就亲笔写了“三善堂”三个字给子路制成匾额。
    这块“三善堂”的匾就一直挂在仲家祠堂里,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正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6
仲磊 发表于 2014-2-21 15:14
您说的是仲跻贤吗?或者仲同生?他俩都定居淮安市区。

问过息林了,来客是仲伟荣一行。
仲国宾 发表于 2014-2-21 14:00
今年春节(正月初一)迁居淮安的我村仲氏后人一行回故里寻亲问祖,其中有没有您?

没有,我老家淮阴区三树的,去年十一月份,我们去过故里仲浅村。
仲国宾 发表于 2014-2-21 15:44
我也不清楚,待我下班后去问问仲息林,明天告诉你。我只知道来的这六个人是敦裕堂的后人,是由仲息林负责接 ...

仲同生,是仲息林的堂兄,与仲跻贤都是平輩人。
我也不清楚,待我下班后去问问仲息林,明天告诉你。我只知道来的这六个人是敦裕堂的后人,是由仲息林负责接待的。
仲国宾 发表于 2014-2-21 14:00
今年春节(正月初一)迁居淮安的我村仲氏后人一行回故里寻亲问祖,其中有没有您?


您说的是仲跻贤吗?或者仲同生?他俩都定居淮安市区。
本帖最后由 仲国宾 于 2014-2-21 14:39 编辑
仲兆仁(淮阴) 发表于 2014-2-20 14:04
以前的祠堂里都会悬挂书写堂号的匾额,


今年春节(正月初一)迁居淮安的我村仲氏后人一行回故里寻亲问祖,其中有没有您?
以前的祠堂里都会悬挂书写堂号的匾额,
仲伟坚(南通) 发表于 2014-2-20 12:54
国宾:如果真像你说的有这么一块匾,能说说为什么此匾在镇江的姚家镇出现吗?其中又有什么样的传说?

你好!不是“如果”,确有此匾。我村在仲家小学读过书的人都见过此匾。至于此匾为何在姚桥镇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国宾:如果真像你说的有这么一块匾,能说说为什么此匾在镇江的姚家镇出现吗?其中又有什么样的传说?
我终于知道三善堂的来历了。
还有这样的传说?长见识了!
读之此文受溢非浅
仲跻明(潍坊) 发表于 2014-2-19 14:39
“三善堂”是咱们仲氏家族的常用堂号之一,所谓“堂号”,本系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 ...

在这里我遇到高人了!
本帖最后由 仲国宾 于 2014-2-19 15:49 编辑
仲磊 发表于 2014-2-19 14:28
据《孔子家语•卷三•辩政》、《韩诗外传》等文献记载: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 ...


这是个在我们村代代相传的故事,未曾有人考究过它的真伪。看了您的回帖,受益匪浅。原来“三善堂”之由来另有其说。谢谢!自建国后仲家祠堂改为仲家小学,“三善堂”这块匾一直高悬于敞厅之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校翻建时此匾消失了,甚是可惜!
“三善堂”是咱们仲氏家族的常用堂号之一,所谓“堂号”,本系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支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激励子弟、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
       据《孔子家语•卷三•辩政》、《韩诗外传》等文献记载: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至于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

      PS:镇江姚桥镇仲家村,我去过两次,祠堂现在好像不在了。
回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