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仲子

子路的“弹剑而歌”
  • 1# 仲磊
  • 64632014-5-21 15:5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这里,我们不但能看出子路武功之高,还可看出他身上的侠气,甚至是江湖气。

  子路小孔子九岁,是孔子第一批弟子中的一员。他武功高,性子直,豪爽侠义,也有些粗鲁、教条。《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大体可以判定,子路原本是个赳赳武夫,甚至有点不良青年的范儿。

  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几乎全程追随,不但极尽弟子之礼,而且事实上成了孔子的私人保镖。比如,孔子带领弟子离开卫国到陈国,走到匡地,被当地人给围困了起来。原来,鲁国的权臣阳货曾欺凌过匡地百姓,而孔子又长得像阳货,所以匡地人就把孔子他们给围了起来。

  被围之际,门人弟子心生恐惧,孔子安慰大家:“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我孔子是秉承天命、保持斯文不丧之人,只要上天不想让斯文丧尽,匡人就不会把我们怎么样。孔子做完“思想政治工作”之后,用什么法解围呢?子路出场了,“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围。”这段记载耐心寻味,难道孔子和子路二人高歌三首,匡人就心满意足地“解围”了?若这样想来,孔子和子路,俨然是古代版的赵本山和小沈阳,而匡人也就成了围成一圈看艺人表演的观众。这符合常理吗?显然不符合。我的理解是,匡地解围的关键是子路“弹剑而歌”,“歌”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弹剑”才是重点。为啥?子路的“弹剑而歌”其实是一种威慑,是一种“军事演习”,是在向对方炫耀武力。你们不是想攻击我们吗?那好,先看看我的武功吧?看了之后,你们也好估算一下胜算几何?

  结果就是“匡人解围”。

  从这里,我们不但能看出子路武功之高,还可看出他身上的侠气,甚至是江湖气。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小邾国的大夫射带着他的封地句绎来投奔鲁国,他说:“我不用与鲁国盟誓,只要让你们鲁国的子路跟我有个约定就可以了。”鲁国就叫子路去与射约定,但子路不去。鲁国的执政官季康子让冉有转告子路:“射不相信鲁国的盟誓,却相信你的话,你去约定又有什么耻辱呢?”子路回答:“若要让我与小邾国作战,我战死城下都可以。但是,射本是小邾国的大夫,却不守臣道,背叛小邾国,让我跟这样的人约定,我仲由做不到。”乱世之中,子路不仅自己恪守君臣之道,而且从心底里就对背叛君臣之义的人充满鄙视,其言出必行和嫉恶如仇的侠士风范跃然纸上。
   子路的侠气其实也是孔子及其团队所体现出的侠气。生逢乱世,孔子还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若没点侠气和江湖手段,如何应对得了?不客气地说,在那样一个乱世,如果孔子只有“温柔敦厚”一个面相,那他早就脑袋搬家了。实际上,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弟子之中,既有道德楷模(如颜回、闵子骞),又有富商巨贾(如子贡),还有武功高手(如子路)。这样一个团队,要文能文,要武能武,这才能应对政治上和江湖上的各种凶险。

  台湾学者薛仁明就曾说:“认真说来,孔子也真称得上老江湖。年纪一大把,周游列国十余载,孔子岂不知,其身处之时代,与他高悬的三代治世,与他憧憬的礼乐风景,其实并不相容;而那样的时代,和他这样的坚持,两相对照,再怎么看,都不搭调。那么,向晚之年,他这般恓恓惶惶,又所为何来?说白了,他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就是尽一尽江湖道义罢了!这一路江湖走来,阅人多矣,何等世面没见过?何等场面没遇着?见多遇多了,千帆过尽,一切也就云淡风清,人自然便清清朗朗。”这段话说的甚好,甚好。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仲磊的微博
正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3
转了

弹剑而歌,的确需要点功夫,长约一米多的剑能弹的铮铮作响,我想现在也没有几人。老祖威武!赞一个!
见多遇多了,千帆过尽,一切也就云淡风清,人自然便清清朗朗。”这段话说的甚好,甚好。的确是甚好!
回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