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研究

我的家世
我 的 家 世

      我的家世并非名门旺族,居住所在亦非繁华富饶之地,而是一个祖辈单传的贫寒之家,祖籍在穷乡僻壤之地的河南省汝南县板店乡仲庄村,是汝南县有名的贫困乡贫困村。据母亲给我讲,我们家上三辈的历史是“自古爷爷不见孙子面”:即我父亲仲统法和大伯仲统宇没见过他爷爷;我爷爷没见过他爷爷;我哥哥仲延太(大伯之子)没见过爷爷,当然我也没见过我爷爷。由于家境过于贫寒,爷爷、太爷都是晚婚。所以,至今已74周岁的我就是我们汝南仲庄数一数二的高字辈,“延”字辈在我们仲庄村仅剩下我和弟弟两家人了。真乃“人旺辈数小,灾乱子孙稀”。
      爷爷叫仲绪板,人们俗称之为“老板”。说是“老板”,其实是一名穷光蛋,自幼就给人家放猪、放牛,十五六岁就开始打短工、扛长工,奔波了一辈子,四十多岁才寻得家小(结婚)。据父亲讲,爷爷活了六十岁。爷爷有个叔伯兄弟叫仲绪章,我曾见过几面。那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的这位爷爷已七十多岁了,从外面扛长工回来,过清明节给他爹娘烧纸,他很是亲我。由于穷困潦倒,他终身未娶,没有成家,也成不起家,所以我们的家就是他的家,我们也是他最亲的人。我在他面前也很随便,吃罢饭在一起闲聊,和他玩得很开心,我顺便给他提问题:“爷爷,听说你回来给您爹烧纸来了,您爹叫啥名字?”这一问,惹来全家的好笑。按家规,小孩子是不能提这个既没礼貌,又没轻没重的问题的,也问得爷爷很尴尬。他把眼一瞪,哼了一声说:“小孩子,不得无礼,不能这样跟大人说话!”当时我的确被吓了一跳,不敢再问。隔了一阵子,我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又是撒泼又是闹,爷爷这时候还真的说出一个名字来:“啥名字我也真的不很清楚,因为他死的早,对他我也没有啥印象,不过,人家都说我是老贻良家儿。”后经推敲查证,我的二老太(曾祖)名字叫仲贻良。
      再来回顾一下年少时我的家庭:自我记事时起,我家就是靠租地种(当佃户)过生活。父亲和大伯兄弟两人,其初也是靠扛长工、打短工过日子,后来,由于这兄弟俩肯下力,勤劳俭朴,所干农活被本村地主看中了,就把五十多亩地租给了俺家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九岁,也是我家时来运转的时候,第二年就土地改革后,我家分得了十多亩土地,全家十三口人,我村人均二亩六分地。大伯和大娘跟前有我的四个姐姐、一个哥哥和嫂子,还有一个小侄女,加上我的父母和我及一个弟弟。当时我家还养有两头牛、一匹马、一头骡子,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不过,后来家庭成员有了大的变化,一是嫂子及其女儿病逝,二是哥哥于1951年参加志愿军,三是姐姐们先后出嫁。哥哥参军后在部队得了肝病,当时叫“长块”,其实就是肝癌,于1952年秋转业复员,1953年正月初五病逝。我大伯仲统宇生于1901年,属牛,享年71岁;哥哥仲延太生于1924年,只活了三十岁。我大娘说,她没见过爷爷。
      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获得了上学的机会,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学业一直顺利完成,至1965年8月于河南农业大学农机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工作至今。现在我和弟弟全家已经32口人,我也从驻马店市农机局高级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休了,正在安度晚年,所幸的是,身体还好。
      还有一件要追述的事是,我的亲爷爷及太祖爷的事。小时候,过清明节,父亲和大伯去给祖宗添老坟,我也跟了去,大人家忙于添坟干活,我则在一旁玩耍。我家祖坟是东南行茔,自西向东,五座坟排列很是整齐,依次是高祖、曾祖、太祖(两个太祖坟并列),而后是爷奶,此坟茔止于“75.8洪水”毁损,家庙祠堂也同时塌塔。等大人添好坟干完活的时候,我发现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我老太爷的坟上只有一个坟头,二老太和其他的祖坟上都是两个坟头,而且排列的非常整齐。我就问父亲是咋回事,父亲沉着脸说:“你大伯和你爷爷不让给小孩子们说”。我就更加奇怪了,回家后,就去问我大娘(我家的权威人士)。大娘见我问得真切,就给我讲出了一段故事:“这是咱家的一段秘密,不能让外人知道,小孩们千万不要往外瞎传。”我则问得更加迫切,大娘说:“你老祖宗家穷,你老太兄弟两个都是孤儿长大。你老太四十多岁时才寻得上一个北乡逃荒要饭的年轻姑娘,你爷爷不到十来岁的时候,你老太就病死了,剩下一年轻的家老太(太祖母),又逃回北乡改嫁了。旧社会妇女改嫁,对晚辈们来说是件丢人的事,所以不让给你们小孩子家讲,你也不要再问了,更不能外传。要牢记呀!”但是我还是提出了我要问的问题:“大娘,我老太叫啥名字?”“人家老辈人传说他叫老贻槐,谁知道呢,谁也没有见过。”老太叫仲贻槐,看来也是确有其事。
      近年来,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前身叫“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对始祖先贤仲子路家世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付出了艰辛的、难能可贵的心血,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引经据典,并编著了《仲里新志》一书。我从书中得知: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间,山东老家续家谱,仲振五挟带汝南仲氏家族世系来仲家浅入谱,认祖归宗。我又查到汝南仲庄村的资深高龄人士核对,确信仲振五当年三十来岁,身强力壮,家中有两子:一名贻槐,五岁;一名贻良,三岁。那年深秋天气,渐入农闲,仲振五带着身世家谱,从汝南城北十八里的仲庄,徒步至山东省济宁州仲家浅续谱,自带干粮,风餐露宿,往返两千多里,饥了啃口干馍,渴了寻瓢水喝,连路边干店也住不起,何其辛苦!回到家后突得陡病,或伤寒或霍乱,上吐下泻发高烧,呜呼哀哉!可怜家中的年轻妻子和两个幼子,成了孤儿寡母。没经几年工夫,家道衰败,寡母病故,剩下两个孤儿,大的十来岁,小的则七八岁,青黄不接,世道炎凉,两个孤儿,苦辣酸甜,兄弟两人都熬至四五十岁,才寻得家小。上述确应了贻良、贻槐兄弟二人的家世,亦能确定他俩就是仲振五的两个遗子,仲振五就是我的老祖宗,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帮我找到了老祖宗!另要再追溯到始迁之祖,乃至隋朝大业年间,仲子路第33代孙仲孝俊在汝南郡任主簿,其次子仲有在汝南繁衍,部分后代又回迁山东;再追溯至唐玄宗在位期间,仲子路第35代孙仲陵的次子仲奎(仲氏中兴祖仲文的胞弟)在汝南郡为官,其后亦留居汝南。汝南当地也有传说:仲孝俊始迁在前,所居之处称前仲庄(自然村);仲奎始迁在后,所居之处称后仲庄。本人就生长在后仲庄,如今仲庄是个村委会所在地,辖六个自然村,三千多口人,其中仲姓达二千一百多口。


河南省驻马店市农机局退休干部 仲延信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七日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20
拜读延信老爷爷大作,深受启发!
本帖最后由 仲伟利 于 2014-10-18 11:41 编辑

老前辈们受苦了!听母亲讲,我爷爷奶奶生育了8个子女,到最后就剩下我父亲一个。真是万恶的旧社会!
农村人的日子基本都是这样过过来的,老叔的人生路算是不错的了,很多农村人现在也只是解决温饱而已。
延信爷在河南泌阳时给我讲过家史,今天看到的更详细。
故里对老婆也称呼"家小",没娶媳妇的人,称没家小。
回味我的家事,酸甜苦辣皆有。我乃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学业顺利,事业有成,儿孙满堂,欣逢盛世。想起我的老祖宗仲振五,为到山东续家谱,认祖归宗,依仗年轻力壮,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儿,沿途步行两千多里,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寻瓢凉水,最终还搭上了性命。但在仲氏族谱上写上了仲振五的名字,意义何其深远。转眼老祖宗已辞世199年,谨仅以此文以祭祀。本文内容曾于2013年5月在山东枣庄召开的仲研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交流,今略有删修,本应不在赘述,但适逢《仲子世家谱》统修,部分族人支谱后进,再发此文以激励,以顺利完成总会安排的续谱修志计划。
“想起我的老祖宗仲振五,为到山东续家谱,认祖归宗,依仗年轻力壮,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儿,沿途步行两千多里,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寻瓢凉水,最终还搭上了性命"。现代人要都有这种精神,家族的事就好办了。
{:soso_e100:}谢谢!{:soso_e179:}
道尽心酸血泪史,无比感激新社会好。
2013年5月在山东枣庄开会,拜读过延信爷写的《我的家世》,今天再次拜读受益非浅。
我有点疑问,汝南谱在嘉庆乙亥仲浅《仲氏族谱》出现,可能由于距离远的原因,没有参与仲浅村光绪甲辰的族谱续修。仲家浅《仲氏家谱》注,陵子二:文、奎。《仲里志》卷三“支子世表”曰“三十五代奎,隋大业间为汝南郡主簿,博物洽闻,才敏如风生,下笔千万言立就”,该则将三十三代仲孝俊谱注全文移来。《卞里志》中三十六代只有一子“文”,无“奎”。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其五子杨谅造反。孝俊祖当时还在晋州(今山西临汾一带)做官。伪署大将军常伦在杨谅的授意下,进兵绛州,对孝俊祖的某个儿子说:“吾晓天文遁甲,今年起兵,得晋地者王”。详见《北史》第71卷。如果孝俊祖的儿子是小娃娃,人家不会跟他说这样的话。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曲阜县令陈叔毅重修孔庙,孝俊祖撰写碑文,落款中有“济州秀才、前汝南郡主簿”。证明彼时他已不再担任汝南郡主簿,或许已回到济州。两个儿子或其中一个儿子留在汝南的可能性不太大。
      嘉庆十五年的时候,汝阳族人仲振五(即延信爷的直系先辈)携其世系到山东济宁州仲家浅入家谱,只记得其高祖仲应秀及之后的世系,往上的就不知道了。“汝阳族人是汝南郡主簿仲奎的后代”这个说法,未必出自当时前去合谱的汝阳族人,或许是仲家浅的修谱者想当然说的。就像2008年兆仁爷去仲家浅仲子庙的时候,该村族人说兆仁爷是55代仲伯改的后代一样(55代仲伯改,谱上记载其迁淮安府,而嘉庆淮安谱其实是把大河卫、清河县、山阳县三支族人糅合在一起了)。
仲磊 发表于 2014-10-19 13:15
嘉庆十五年的时候,汝阳族人仲振五(即延信爷的直系先辈)携其世系到山东济宁州仲家浅入家谱,只记得其高祖仲应秀及之后的世系,往上的就不知道了。“汝阳族人是汝南郡主簿仲奎的后代”这个说法,未必出自当时前去合谱的汝阳族人,或许是仲家浅的修谱者想当然说的。就像2008年兆仁爷去仲家浅仲子庙的时候,该村族人说兆仁爷是55代仲伯改的后代一样(55代仲伯改,谱上记载其迁淮安府,而嘉庆淮安谱其实是把大河卫、清河县、山阳县三支族人糅合在一起了)。

仲浅有些人就是太相信书本了,根本不动脑子加以甄别,动脑子推敲。
谢谢回帖!值得向深度广度探讨。{:soso_e181:}
仲磊 发表于 2014-10-19 13:15
嘉庆十五年的时候,汝阳族人仲振五(即延信爷的直系先辈)携其世系到山东济宁州仲家浅入家谱,只记得 ...

一个地方的族人不一定都是一个分支,淮安有是沭阳分支的,也有少部分是赣榆分支,还可能有是山东分支过来的,特别是现在的人,因打工等原因,迁徙的更是频繁,在修谱时不能生拉硬接,这也体现出续修家谱的重要性,否则,若干年后,不知道自己排辈的,不知道自己分支的肯定不在少数。
1904年济宁仲家浅谱记载:淮安始迁祖名伯改,是仲子第五十五代孙,系南庄始迁之祖德之三子。
祝贺老太爷爷安康、长寿{:soso_e183:}
谢谢,健康是我的追求,长寿是要靠平时对自己的身体爱护和保养的。
每个族人居住地都有一个故事。了解家族的变迁是每代人的愿望。
嘉庆十五年的时候,汝阳族人仲振五(即延信爷的直系先辈)
也许振五老太公已知时日不多,为了多年的愿望,而去仲浅寻根。以便后代知道寻根的地点、世系。
仲延信老太爷写的好,楼层也精彩!
过去,长辈对续家谱很重视,千万百计寻根问祖,特别是爷爷、太爷爷及以上太祖,他们不识字,生活艰苦,背井离乡,还念念不忘寻根问祖,续谱修谱,真是不容易。而现在的青年人对于续家谱意识很淡薄,认为无所谓、只要有钱比什么都好。
回复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