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931|回复: 3

[文物古迹] 子路村:仲子展卷处 耕读儒风传

[复制链接]

1007

主题

4036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452
QQ
注册时间
2009-10-24
最后登录
2024-4-16
发表于 2014-1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子路村:仲子展卷处 耕读儒风传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4-04-23 10:02:10 点击:16


  仲子读书阁

  仲子读书阁后已废弃的学校

  □ 本报记者 卢昱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李娜

  出东平县城,沿着东平湖,西北行车45公里,到达斑鸠店镇子路村。这个有着4000余人的村落卧在青龙山北麓,村北两公里外是滔滔东去的黄河。
  4月11日,记者穿过村中崎岖的山道,攀登而上。在山坡密林间,一处古朴、幽静的院落巍然耸立。拾级而上,院门当立,横匾悬挂,上书五个笔力遒劲的大字:仲子读书处。在此俯瞰整个子路村,雾气氤氲,桐花点点。
青龙山下好读书
  “仲子,就是仲由,又名子路。”66岁的子路小学退休教师刘树仲介绍道,子路村因子路在此展卷读书而得名。
  为何子路会在此读书,个中原委还得溯及孔子周游列国之时。
  孔夫子带着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四处推销“为政以德”的仁政主张,却颠沛流离,栖栖惶惶,席不暇暖。途中遇宋人伐树,欲置死地而后快;匡人围困,陷于囹圄;在蒲迫盟,受尽屈辱;赴郑仓皇,如同丧家之犬;陈蔡绝粮,竟饿了7天7夜,差点命赴黄泉!
  师徒几人疲于奔命,却乐观旷达,不坠其志,用14个春秋的光阴,毫不懈怠地奔走呼号。相传,在这次史无前例的长征接近尾声时,孔子携三弟子从卫国东跨济水,往齐国去,途经青龙山。
  青龙山有一种特殊石头,像一节节竹子嵌在里面,唤作“竹石”;山顶为石质,寸草不生,只有一水洼,唤作“龙潭”,常年不干。自古就有“竹石无墨千秋花,龙潭云起万丈虹”的说法。据传,云雾缠绕山顶时,会有两山羊在其中,相互抵角,云雾越浓,相斗越狠。
  孔夫子师徒在青龙山下歇脚,看到龙潭云起。师父弦歌鼓琴,而勤奋好学的子路却在山崖上、树荫下,席地而坐,捧书诵读。当地人为纪念子路勤学苦读,便将村子命名“子路”。村中古碑文记载,汉武帝时,朝廷推崇儒家思想,在子路村建“仲子读书阁”。
  “这里历经几百年风雨,几次荒芜,子路村的百姓们也多次将这里修缮。”顺着刘树仲的指引,我们走进这个逐级升高的三进院落。正中院内,苍松翠柏,院内正房为仲子读书阁,阁门有石刻楹联:从政当年蒲邑千秋传治绩,读书此地谷城百代振儒风。
  “蒲邑是今河南长垣,子路曾在那里治理三年,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得到孔子称赞。子路村之前属于东阿县,谷城是东阿的古称。”刘树仲介绍道,仲子读书阁八年前还是子路小学,这也解释了读书处南北空荡荡两座大殿中,为何粉灰铺面,墙上还砌有数尺长的黑板。
东流泉畔诵读勤
  子路在此读书留下遗迹,也播下了勤奋读书的种子。子路村刘姓自明初从山西迁来,最初的生活也极为窘迫。据刘树仲介绍,当年落户子路村的刘氏三兄弟分家,老大只分得“小碾子、破碓臼”。
  经过几代人的耕读之后,刘家也日渐昌盛。到明中后期,刘家也陆续有读书人出去为官。其中有特立独行者,刘墊不屑为官,挂印归隐子路村,打理田圃,一心一意供养自己的孩子诵读诗书。
  刘墊的孩子刘三泉自幼懂事,勤奋苦学,衣粗食淡仍手不释卷。得知寿张县殷石川先生是春秋名家,便不远数十里从游殷石川。
  学成归来,刘三泉想寻找深山幽僻的地方,与世俗隔绝,专心读书。于是在子路村二十里地外的东流泉旁,筑造书房,只有一个小童执爨做饭。有时小童去东平县城,刘三泉便自己做饭,虽然被炊烟熏得眼泪直流,他也不以为意。
  刘三泉读书达到忘我的境界,时常欣然忘食或不知卤味,每次吃饭前都会选古诗一首赏读,夜里睡觉前则背诵某书某篇。在东流泉畔隐居两年,这样的读书节奏没一日间歇,乡里人知道后,也啧啧赞叹:苦学者当如此。
  穷经皓首的刘三泉并没有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博学多能,涉猎广泛。母亲卧病在床,日久生疮,他吮之以减轻母亲的疼痛,还亲自去抓药,为母亲治疗。
  屡考不第的刘三泉,仕途也是坎坎坷坷,只落得“朔州牧”一职。在身患疾病乞归山东老家的路上,卒于洛河舟中,他儿子把灵柩带回“梓麓山”。
  仲春的雨脚,打湿了刘三泉的墓志铭。在水润的青石碑上,我们摸索出刘三泉的人生轨迹,也寻找到了最初子路读书人的榜样。
“拾粪的都是秀才”
  读书之风并未止于刘三泉。刘氏后人在子路和先人读书的故事中汲取新动力,不断将读书传统沿袭下来,以至“子路村”一度被直接称呼为“读书村”。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版的《东阿乡土志》记载“读书村”在城西南,距城三十里,另载“子路祠堂”在读书村子路山。
  “读书村”的由来,自然离不开好的读书传统。据88岁的刘万路老人介绍,在清朝某年,东阿县有一群考生到泰安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回乡,正好路过子路村。
  一群年轻人在村前的大柳树下歇脚,叽叽喳喳地讨论考试的情况。正好有一位挑着粪筐的老人路过,便问考生们这次考试出了什么题目。
  考生们倒也不隐瞒,说题目是《大学》里面抽出来的,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拾粪老人微微一笑,熟练地背诵出后面“止”字的解释,然后问诸位考生是如何写作的。
  “你这个跑题了,还要再努力几年;你这个还成,能考上。”拾粪老人逐一点评完各位考生的文章后,留给将信将疑的考生们一个挑着粪筐的背影。没成想,发榜时,皆被老人说中,考生们纷纷来子路村打听,才知这老人叫刘广才,是一名秀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主题

2568

回帖

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积分
17080
QQ
注册时间
2011-11-23
最后登录
2024-4-16
发表于 2014-11-2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路村原名枝露村,为泰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部原有子路读书阁,阁院门前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五个石刻大字。据《东平县志》载:“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里人刘秩、刘可隐等建子路祠堂三楹,久圯”。
      此遗迹相传为孔子周游列国时,带其3个弟子同行,路经这里休息,子路捧书诵读,孜孜以求,故后人建阁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589

回帖

8791

积分

版主

积分
8791
QQ
注册时间
2010-3-14
最后登录
2024-2-9
发表于 2014-11-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683

回帖

432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328
注册时间
2017-3-3
最后登录
2024-4-11
发表于 2014-11-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华夏仲氏网 ( 苏ICP备2021045915号 )

GMT+8, 2024-4-17 00: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