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世家谱》凡 例' E/ v) X. q* B# L3 Q
一、谱名《孟子世家谱》。系清同治四年谱谱名,今仍沿用。
, ?( w* u j: E* y二、本次续修主要依据和资料来源。本次续修的主要依据是清同治四年所修《孟子世家谱》。资料来源还包括:
( h2 `: T& ^+ U0 |6 C(一)邹城文物局档案馆收藏的历代宗谱;: }0 J0 ~ ~* ]4 U* v/ y; B
(二)历代全国各地报送亚圣府的支谱;
8 p9 m z9 V/ D5 d: X" a(三)各地族人所存历代当地支谱;, r7 d }0 X/ {( }& R$ x4 B9 Q8 @
(四)几十年来各地族人所叙当地支谱;- D, \7 b2 c' H
(五)碑文和其他资料;
. k, U( B! b$ W6 `8 U( l9 G. M/ v(六)本次续修各地调查登记表。
2 o9 a9 L3 w: G4 S叁、本谱分为五集:初集二十户;二集为中兴祖后流寓外地支派;叁集为中兴祖前迁往外地支派;四集为上代失续者各立支派;五集为海外支派。集下按派、户、支、又分为若干卷。6 `4 f" M9 y0 f/ n8 [8 S9 C5 k* V' k
四、本谱中划分支系仍沿用同治谱中派、户、支名称。
, g4 L. @ @! E7 \5 K+ E& m(一)派
5 m3 E8 d) r# z' i. g" h: H" `1、中兴祖传至五十五代,留居邹城者十一人,分为十一派。
! ]) R- f- P4 g- y# y1 S2、中兴祖前外迁者称派。: x; L) b8 V& N7 W& L+ [, l$ Q+ K
3、中兴祖后至分十一派期间,外迁者中部分称派。
+ h0 j' d" m/ y(二)户+ Q8 a/ ?0 l) ~: @" v
十一派延续至五十六代(明代),居邹城、曲阜者分为二十户。0 t8 b O' m# d6 h
(三)支' q5 |+ M S% ?; r) o! Z! V
中兴祖后外迁者,多数以地名建支。/ ~/ I, r, S% f
五、流寓山东省内之支派名称只冠县名,落居其他各省之支派加冠省名。6 p7 D. V6 ?$ x9 k( I
六、在初集中,始祖至中兴祖为卷一,中兴祖至分户为卷二。7 a3 A/ \3 n8 m
七、分户后,每户列为一卷。4 u) x; d7 ~6 p8 r8 f
八、本次续修以同治谱为基础接续,但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对同治谱中的错误,均据各地支谱及档案馆馆藏档案相互比较印证加以修订。
# h( {; [; @, s0 g九、同治谱记无传,而实为有传者;同治谱为上代失叙,而本次续修已确认支派归属者;均可入谱。) G8 F# R6 |" C$ { N
十、本次续修凡孟氏族人不分性别男女、年龄大小均可登记入谱。5 Y- S/ a6 h3 A& L2 d) A5 z' t
十一、入谱者仍以原辈字为准,无辈字的现用名作为曾用名或又名。自五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辈字为: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g2 E& W4 x6 K/ }) e) ^' I* o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1 ~; ?9 E* p! C! U1 {# e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1 k* e* D" h5 a7 E _' d6 [( j! {
十二、出嗣者于生父子女名下注明出嗣,入嗣亦同。4 A( ]4 a9 D) \
十三、因原支谱丢失或损毁,无法获知传承情况,但有残存资料或墓碑耆老等证实确系孟子后裔,或在孟府档案中存有历史资料证实者,以始迁地命名为上代失序支。另有由于各地支谱损毁较多,虽知所属支派但中间数代缺失其名者,注明上几代佚名。没有任何可作资证的资料,隻知本族为孟姓者,作为待叙入谱。* d# {2 c0 A5 ?1 U$ L
十四、由于信息不畅或其他原因在入谱登结束后仍有族人要求入谱,为免失叙,特增补遗部分附于各所属支派后。
/ e: e! z8 B+ v4 ?- N6 b十五、本谱采用繁体字和公历纪年。5 z. C5 L" z. B* {4 \# w- j
十六、本次续修采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成谱分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版本。
6 d' {3 Q2 h2 c) A' ]十七、各派户支自修支谱序言,均不载入本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