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志续修

[建言献策] 说说家谱的详细程度
  一、光棍谱
  光棍谱,这个名字虽然不雅,但确实是一个形象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说家谱上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记载的都是离现在四五百年以上的内容,时间久远无法查考。清朝中期开始,修谱盛行,如果从那时到现代的内容依然是光棍谱,就说不过去了,这样的家谱也就没有什么价值。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谱非常少,几乎是百里挑一。
  二、花名册
  这个较光棍谱有所进步。增添了配偶、女儿女婿。但是由于缺少入谱者的相关介绍,族人依然无法知道先辈的履历事迹,更谈不上研究和利用。
  三、谱传
  顾名思义,就是家谱传记。给每个族人撰写详细的传记(类似史书上的列传),可操作性不大。但是在家谱上体现以下内容还是非常有必要并且可操作的。
  1.夫妇的出生日期和去世日期,葬处
  2.夫妇的主要学习工作履历和事迹
  3.对有德行的夫妇的简评
  4.子女数量和姓名
  5.妻子的出处(系某村某人几女)
  6.女儿的适处(适某村某人几子某某)
  结合我参加五莲仲氏修谱的经历,有几个地方我说一下。
  一是妻子是否只写姓氏?我的回答是:过去女子有闺名,出嫁后随夫,就变成某氏了,例如许家的姑娘嫁到仲家,叫仲许氏。现在时代早就变革,观念也已经进步,妇女能顶半边天,如果再在家谱中写成某氏,是非常的不尊重。
  二是亲家的姓名和所在村居是否应该入谱?我认为:完全应该。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父亲的祖先、母亲的祖先,都是自己的祖先。那些简单的认为外姓人不能放进家谱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也是不懂家谱的。姻亲可不是普通的外姓人。
  三是出生和去世日期是否应该入谱?这是理所当然的。慎终追远是传统美德,如果不记载出生和去世日期,后人根本不知道先人的情况,而且会导致把上系失考的族人接到下系失考的族人身上。
  四是是否应该在家谱上对健在人员有所评价?我的观点是盖棺定论。我曾看过本地一个姓的家谱,对本族健在的党政领导,写上了人民公仆。这种拍马屁的行为不可取。如果这个人退休了,去世了,没有任何违法违纪问题,可以把他的主要任职经历写上去,不作任何评价。对于有德行(孝、悌等)的已故族人,可以有所评价。对于为历次修谱作出显著贡献的族人,也可以简单评价。
  五是家谱是否涉及个人隐私?我认为,毫不相干。家谱是如实记载家族历史和家族成员情况的,家族有谱就像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只要是真实的,为什么不记下来?如果古代的人编写国史地方志都是简简单单,那么后人翻开书怎么研究?研究什么?
  总而言之,修家谱不能墨守成规,贪图省事,应该在继承中提高,在继承中发展,越来越详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宝贵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

山东五莲洪凝街道许家庄居   仲伟祥
2022年2月24日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21
建议非常中肯。
最近联系到《仲子世家谱·五莲支谱》中漏掉的一支,他们提供的谱系就是光棍谱,故有感而发。
说得好,母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有同感,家谱不能当作花名册,要有丰富的内容,应该成为家族的一部史书。
本人觉得把亲家的姓名写入族谱有些不妥吧?也得征求本人意愿吧?只写某村某姓之女就可以
父族、母族,是家族中的关健族系,在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时代,这两族是首当其冲的,都脱不了干系。
光棍谱历史文化的精髓,是重男轻女的历史遗留产物,新修缮的家谱记载着时代进步的表现。
仲伟祥老师的观点非常精彩,出生去世日期入谱,亲家名讳入谱,家属和姑娘女婿入谱,这才是圣贤后人与时俱进的家谱,也是符合传统谱法的专业家谱。去年朋友给我展示了邹城朝阳村仲子世家谱,真是叹为观止,甩开我们的家谱一大段路。我们的家谱只是一味遵循祖制,效仿孔家……
新时代仲氏族谱推陈出新记载历史文化发展和延续。
伟祥长辈写得很全面,这也是修谱的切身体会和经验总结。
罗列的井井有条
伟祥伯《说说家谱的详细程度》一文很有现实意义,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家谱。现在的条件下修家谱不能思想保守,应该在遵循修谱常识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合理的继承创新,让后人能够查询研究和利用。
建议特中肯。
历史是人类记截,修谱是造福后代。
母亲娘家写也合理,株连九族的时
当兮
兄弟说的真是太好了有道理我举双手同意真是修过家谱的㐵家呀
伟祥老太以上内容我坚决不同意。家谱记录的是仲氏族人的名字,与家谱无关的内容不要写上去,只会让族人多花冤枉钱。
说到家谱详细,就比如我村上的,去年有个族人找我,说他爷爷奶奶去世多年后准备合葬在一起,记不清出生年月日了,问我家谱上有没有记载,我回答没有记录,于是找了很多族人年纪大的问问,也就大概七大八,也不一定那么准,后来通过这件事,跟村上大部分族人出生年月日及仲家媳妇娘家住址都统计在家谱上,以后如果遇到这样事情,我们只需要看一下家谱就可以了,有的人会说:写怎么详细,不安全。我就纳闷了,知道了还能跟你银行钱取走不成?如果家谱要是能跟每个人照片放上去我觉得更好,子孙后代还能看见祖祖辈辈的样子,岂不是更好?
1949年的今天,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并且说:不是当官做老爷的,而是进京赶考的,考官便是人民大众。毛主席的经典语录有很多,而且哲学理论蕴含深厚。其中一句: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就这句话而言,夲人肤浅的觉得,凡事应该看全局、大方向,不能注重枝节,而丢车保卒夲末到置,那后果将不言而喻了。
当我拿到家谱的时候很感动,原来不了解我们的祖来自哪里,现在知道了。多年前路过诸城仲家村,想问个究竟,来去匆匆,有了家谱知道那就是我们的老家!感恩为家谱忙碌的家人,你们的大爱我感受到了!
回复
2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