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5975

注册时间2010-11-20
最后登录2025-4-24
|
立即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代名老中医仲跻谔
仲跻谔,字士一,清光绪3年(公元1877年)生于北马镇东二甲村。八岁入私塾习儒,光绪19年(公元1893年)考入东北国医馆学医,三年届满,以优异成绩毕业,返乡挂牌行医。经过一段医疗实践,又赴东北,师从名医,进修深造。学成后,二度回到故里开办诊所,为医学事业奋斗了终生。
仲跻谔生于书香门第,仕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即通经史, 熟古文。就读东北国医馆时,多学善问,博闻强记,将《药性赋》,《汤头歌》、《脉学》、《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基础著作铭记于心。而后,有精研《黄帝内经》、《经解伤寒论》、《金匮心典》等经典名著,深得要领,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实践,驾轻就熟,药到病除。前往求医问诊者摩肩接蹱。络绎不绝。疾祛病愈的患者交口称赞。一时名声大噪。因医术超群,医德高尚,仲跻谔成为闻名遐迩,享誉乡里的一代名医。
医术超群,名不虚传。仲跻谔诊病行药,强调细、准、熟、精四要,注重四诊合参。细,详查细问;准,辩证准确;熟,用药熟谙;精,处方精炼。他常说﹕“方不求大而求灵,药不求多而求精”。“病相同,人不同,药不同;方相同,人不同,量不同”。坚持辩证施治,认准症候,主功要害,解决主要矛盾。他的处方用药多在10味以内,适当加大主药剂量,所以能取得以一抵十、事办功倍的效果,大幅提高了治愈率。
医德高尚,群众公认。仲跻谔深受儒教熏陶,崇尚仁、义、礼、智、信。他淳朴宽厚,淡泊名利,以诚待人,立德为本。行医旨在救死扶伤、服务人民。他自编诗句﹕“勿为名,勿为利,邪心滋长医道弃。医生之职非儿戏,死人活人在毫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长年行医,他对病人视同亲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贫富不论,童叟无欺。对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药费者,常免费赠药。
民国8年(公元1919年)7月,黄县流行霍乱。全县767个村庄,疫情遍及百分之八十,有的村几乎绝户,连收尸的人都找不出。据官方统计,死亡16255人。当时身为医生的他,被这村请了那庄求。他坐骑毛驴,走乡串户,昼夜奔忙,在疫区连续工作42天,一个42岁的壮年人,因劳累过度,曾晕倒在治病现场。灾疫过后,他曾巡诊的一些村庄联合组织了演出队,到他的诊所前搭台唱戏,并敬赠《心同范相》、《妙手回春》、《扁鹊再世》等十余方匾额,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仲跻谔生活于晚清至新中国漫长时空,跨越两个世纪,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凭亲身经历,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共产党亲,毛主席伟大,社会主义好。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义无反顾地送自己的独子参加了八路军,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他积极响应,第一个报名,把家里的药品及器械全部搬到了新组建的联合诊所。从自己当老板变成被人领导,他毫无怨言,心安理得。八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在联合诊所里愉快工作,并将一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得意门生仲伟臣,为医疗战线培养了优秀人才,还使自己宝贵的医学遗产得以继承。
1971年2月12日,仲跻谔诊完最后一位病人,偶觉身体不适,回屋卧床休息,遂安详仙逝,享年94岁。
|
|